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莫強求


苦諦;一語道破人生不完美的事實。

不完美,出於人本身的習氣煩惱、業力使然,隨順無明不隨順真如。

人對生活的焦慮與人際關係的糾纏、各式各樣的挫折與打擊,往往不得不選擇一個出口來宣洩。最好的出口,就是一個守口如瓶又心思單純的聽眾。如此這般,大夥在升學競爭、職場較勁、派系內鬥、家庭恩怨、生活上小小大大五花八門的心事,熱熱鬧鬧化身音波從心頭流過;又靜靜悄悄從意識流逝。

空性?是的。幻化?是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的。當想要的不是能要的,人心就苦得不得了。不想要的偏偏甩也甩不掉,同樣苦得不得了。不想失去的失去了,苦;不想得到的又非鎮日面對不可,還是苦。

真是無知;直到前陣子,我才終於想通一件百思不解的事--為何處處可遇心事重重、不快樂的人?老年人抱怨:「哎,生存不容易……」小孩兒傾訴:「考試不知會怎樣?到底以後這個系畢業找不找得到工作?」出嫁的人感嘆:「哎,欠債。沒辦法!」沒出嫁的回憶:「當年,我沒嫁成……」已婚的為生男生女在公婆心目中的地位與生活瑣事心煩,未婚的為社會眼光(這個名相頗耐人尋味;究竟這個無形的、不特定的、施壓的、強勢的「社會眼光」是什麼?又在哪裏?)被迫有意無意應付些違心之論。我曾想也想不通;眾生如此不快樂、不滿意,這麼大的社會競爭十字架,出了校門背進公司大門,一路爭個沒完沒了,所為何來?

所為何來?在人口密度排名第二名的這裏,就在這裏,如此巨大的競爭壓力、如此不可勝數的燒炭自殺新聞、如此多高學歷卻就業不利的人口、如此一生汲汲營營掙扎求生的人,是多麼「正常」的果報。我聽了一輩子老人家勸說年輕人要生小孩、要生兒子、要多生、多子多孫……不知這些老人家知不知道台灣已經是全球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地方?假如我這書呆直到今年才知道這個驚人的事實的話--那些開口閉口勸年輕人:「生啊!生啊!什麼時候生啊?生第幾個啦?再生一個吧!」的老人家到底知不知道他們正在鼓勵我們進一步邁向世界人口密度第一的寶座?

假如,人口密度全球第一,會怎麼樣?除非大家都有心修行成賢成聖,以共存互利為人生目標,忍得住、看得開、放得下、不爭個人名利排場;否則,升學競爭加劇、職場鬥爭更無情、生存壓力加重,我們只能一再悲痛地問,為什麼人們這麼不快樂?人口密度過高,在過大生存競爭下精神健康受損、身心失衡的人愈來愈多;各行各業職場上頻繁的人事鬥爭也取代了早期純樸真誠、如親似友、長期共事、廣結善緣的職場風格。

我無法想像,假如老年生活同時是銀髮社會、又是全球人口密度冠軍時,那時的年輕人會多麼辛苦、生活壓力多麼沉重;而還要過多久,我們身旁的老人家們才能集體對於人口密度帶給年輕人的生存競爭壓力之大生起一點點慈悲心,停止口頭上不斷逼婚逼生兒子(通常不會逼生女兒;除非一連生兩三個兒子,令家人想換換口味,才會認真求女)?「養兒防老」的老舊觀念,代代累積下來,累積成了高密度、巨大人口壓力,隨處可見可聞、充斥職場的無情競爭,以及為學歷拼死拼活之後才發覺學歷不保證職涯一帆風順的茫然學子。

莫強求;莫強求。人口密度的亞軍,再處處爭出風頭、出人頭地,註定要在沒完沒了的追逐中吃盡苦頭;何必非要處處爭第一?這個人口密度冠軍的寶座,還是不要為妙。高密度、高亂度的現狀若不想再惡化,至少,這個不幸的第一名就別再爭了!至少,讓年輕人的生活重擔別再無止盡增加……

緣起性空?是的。那至少別讓人生成為人口密度第一名的惡夢。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唯心所現


作為眾生,世界依妄識投射,依習氣經驗解讀。網路語言,一如當面對話,有限的語言由有限的人運用,往往表達與理解落差很大。作為眾生,我執力強,容易被色受想行識所騙,容易判斷偏頗、錯誤。開心被誤會成瞋心、出家被誤認為在家、外行被誤解是內行、平淡被誤看為軟弱……

修行有一個最基本而實用的好處:最低限度能夠認清個人不圓滿、會犯錯、可能想錯、說錯、做錯。如此,慢慢謙和自省,從前責罵、盛氣凌人的習慣就會收歛、減少。如此,人際之間就多一些空間與折衝。

會罵人,並沒什麼了不起。這種口過,酗酒或心情惡劣、習於惡口或匿名網路攻擊的人都辦得到。真正了不起的是,不用罵人,卻能在溝通互動中真正達到了解與共識,完成目的及效果。我們在盛行打罵教育、軍事教育與學校教育分界曖昧不明的舊時代出生、長大,習慣各式各樣的責罵與壓力,也很習慣華人將這個老習慣從家庭帶到職場。難的是,從打罵裏被養大,卻要以不打罵來對待新生代。就像自爛泥塘中開出蓮花。

被痛罵或羞辱時,最難受的部分事實上是這個:原來,這張充滿瞋恨的醜惡面容與高傲傷人的音調就是以前的自己的樣子。還有什麼比自認高人一等、對其他人有權辱罵相加,更傲慢自我的?業緣未了,對方將委屈與痛苦忍在心內;等業緣一了,自會遠離而四散他方、另擇善友。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個人觀念至上,破口大罵當然容易。

世間無常,沒有永遠的權位與名利;在高位時,人要懂得留幾分口德。人心無常,沒有不散的緣份;無論何時何地,話到口邊留三分。唯心所現;凡夫心所想的、罵的不一定是真的、對的。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一躍而下的生命


人為何選擇自殺?

這個迄今依然沒有完整解答的問題,不止是全球各國此起彼落的社會新聞或當今引發全球話題的富士康血汗工廠;更遠遠不是貧富差異、感情與家庭問題、憂鬱與精神疾病、弱勢社經地位之邊緣處境等等可以圓滿解釋。自殺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曲線圖,說明生而為人,生存有其痛楚、生活有其苦難、心靈有其無助。規勸「請別自殺」、第一線搶救死亡邊緣的行為人、宣導與防範自殺行為及模仿……種種努力都很可貴,更根本的是走進自殺行為人的內心世界,找到那一把鎖住生存意志的鑰匙。找到它,開了鎖,放開囚困的心局,才能走得出來。

大雨聲,天空與大地合唱的生命之歌。身而為人,被大自然呵護著、滋養著。靜靜啜著溫熱的薄荷茶,在一個非常溫暖有人情味的可愛故鄉,思考、低迴、鍵鍵化為文字雨,漫向部落格。

假如在我出生那年母親沒有自殺身亡的話,我的人生會非常不一樣。一個平凡家庭為一場突來的悲劇,為了安撫自鬼門關搶救回來的嬰兒、也為了哀痛莫名決定遠行的父親、更為了平息所有家人內心的創傷,善意的謊言成為我童年的第一場童話:

好久好久以前,日軍轟炸機在天上飛,祖母在菜市場逃著,聽見嬰兒啼哭,於是冒險將嬰兒抱回家養大。「唔,你是我垃圾筒裏撿回來的。」此話一出,從此我喜歡上家裏所有的垃圾筒。在我一問再問之下,這個驚險萬分、大時代歷史背景刻畫之悲壯救嬰故事,也愈講愈神奇;一直講到我發現所有玩伴家裏都有個媽媽時,就再也講不通了。「我的媽媽在哪裏?」「啊,她生病死掉了,她在天上。」「生病?生什麼病?」「啊,你長大就知道了。」東問問、西問問,每個人扯出來的病名又通通不一樣。自此,進入第二個童話階段:鬼故事傳奇,並且展開一場常常被送去收驚的童年;凡老實講看了什麼、聽了什麼,慈祥的阿媽就敢緊送去收驚領符灰水帶回家泡澡。收驚的流程,只是坐在高腳凳,任拿香的陌生人唸唸有詞的無聊與冗長;阿媽恭敬地收下符灰,回家一火化丟水裏,任我在充滿奇特古怪焦味的水盆中泡著。我邊泡邊想,下次我看不要講好了;收驚好無聊。當年,我看過在窗外招手的暗影;教我讀中國字的人影;半夜霧裏穿白袍的身影;……一向家人報告,結論總是拉著小手去收驚。

全家人始終都不敢向我明講:「你的媽媽自殺身亡。」它成為家族的核心機密;也成為所有人深入骨髓的流浪性格,最後每個人亦各以他個人所詮釋與認同的方法來走出這個迷障:移民、搬家、工作狂、外地求學、婚姻、毒品、酗酒、繁衍、無神論、……。知道真相的人,守口如瓶至死。猜測真相的人,有情緒與眼淚,卻沒有結論。追求真相的人,永遠得不到解答。在自殺的母親與我、她的獨生女之間,最後剩下一題最終極的人生大問:生與死。

直到多年之後,有一名家人背叛全家人的默契與約定,私底下告訴我:「你媽媽自殺。」另一個陳年鬼故事又出現了。「我看過她。她在老家,一直要來;我說,阿嫂,別這樣,我們是不一樣世界的人……」鬼故事,一個又一個;原來,自殺亡者一直在我們身旁。親生的孩子也好,小姑也好;凡老實講有見到、聽到、感覺到,小的被拉去收驚,大的被呵斥:「你胡說八道!」

全家罵得最大聲、逃避得最厲害的唯一無神論者,也逃得最遠、遠到幾乎人都不在家,回家只為省飯店住宿費。他口頭上宣稱他不相信;然而,我深信他是知道的。只有知道的人,會逃得最遠,把心鎖上;一鎖一輩子,誰也走不進去。每年清明,在墳前上花束時,他總是流淚。我的母親對他並不公平;她讓他一生再也無法愛任何人;包括再也不愛惜他自己。我的母親讓他一生流浪,永遠回不了家。

這是一個自殺的故事;我的生命故事。我的人生,初開始就必須面對自殺這個沉重的議題。雨還在下,我的心平靜著,再也不像十多年前一思及母親的自殺身亡就痛哭數小時不止或失眠、淺眠、惡夢連連。戒殺,事實上也包括禁止一個人有意識、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亡者本人生前當然也猜想不到他的死亡能波及這麼多陽上人的生命。她甚至猜不到,死亡帶來的思考與反省,讓我決定出家修行。我的母親證明,愛與家都極痛楚;痛到她忍無可忍必須結束生命。對我而言,她留給我無盡而寶貴的一課,在於生死之間。

故事說完了;沒有大道理,沒有名言佳句,沒有道德訓示。朋友,關於自殺,故事說到這裏。好久好久以前,祖母總拉著我的小手上菜市場買兩大束花及水果回家供奉觀音菩薩。當年只差一個小故事忘了講;她忘了說,俗家悲歡離合一場幻夢;其實,我一直是佛菩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