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心時代、心考試


從世俗學制,到宗教或佛教學院,
不論當學生或學僧,求學的過程都要面對考試。
知識、技能或佛法的傳承上,對於學習效果,
人類數千年來使用的檢核確認方法,就是考試。

到底怎麼考?

INPUT:紙筆應答、錄音帶聽寫、多媒體互動、現場操作或表演、禪堂坐香、上台開示、小組報告、論文寫作、出坡作務……把應用實戰先虛擬化。

OUTPUT:成績單、排名榜、推薦函、證照、證書、職業公會入會資格登記……把職稱、名位虛擬出來,準備真槍實彈上職場。

PRACTICE:各行各業實務運作、專業實務與學院教學不斷互動辯證、正式弘法度眾、深入經藏、正修觀行……此時人在江湖,日用見真章,再不論前述二項。

PERFECTION:業績、營運、客源、事業、六度萬行、開悟證果、成佛作祖……世間事業成就,出世間佛道圓成。

這四個階段,IOPP,起於教育界、實務界、社會各界……最後還是回到理事圓融、十法界回歸一心。廣義來講,IOPP全都是考試;狹義來講,只有第一階段是。前三個階段何時才能步入第四階段,關鍵還是在於那三個階段的目的與方法,也就是「發心」、「願力」、與「善巧方便」,能不能如是因、如是果,心想事成,修成正果。

第一階段的「考試」向來事關重大,一個小孩至少從五歲考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考整整十六、七年;甚者考到三四十歲研究所畢業,人生花二十年到三十多年在考試上,等於一生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當考生;而有心投身教育者,再花剩下的五分之四到三分之二的人生來考別人,一輩子都在研究與實踐「考試」這個行業。

到底,「考試者」、「出題者」本身要不要也專業證照化?誰才有資格考別人?誰能承擔這個影響人們大半生的重要職務?誰能公正評判出「成績」與「成就」?如何保證「考試」作為第一階段,在IOPP四階段運作的功能上,所呈現的「考試品質」足以保證其他三個階段的功能與效益達到最大?而且,能真正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使他的志趣、特質、才能……發揮到極大化?

除了以心印心的禪宗、以實證了生死為上的佛門,不以紙筆論成敗之外,這個心時代,我們能給考生什麼樣的「心考試」呢?假設,除了考試,沒有人找得出其他替代方案的話;且讓我們深刻思惟「考試」這一行,是否能回歸人生、回歸心性,進而開拓全新的緣起與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