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從升學主義到修行策略


走職場二十年後,事實證明
升學主義仍是人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傷口

二十年來,我有這樣的職場經驗:一、你迫於職場規定,資料要填學歷。二、同事與你不熟,通常會直接問或背地裏打聽學歷或背景。三、你若笑而不答,也得罪人。若老實回答、別人故意四處傳開,也得罪人。四、昨天以前還日日相處和樂的同事們,今天忽然一聽說你的學歷,就群起翻臉批評你「很驕傲」。五、你對種種人身攻擊厭倦無比。開始起心動念:「願我結識與相處的人們全都學歷高、專業強、本事好;個個身懷絕技、成就非凡、行行出狀元--通通比我高明!」六、你開始思惟:好不容易,因緣難得地球一聚;此會一散,再會難期。比來比去比得半死比一輩子,何必?

二十年前,二十年後,差不多,典型反應幾乎一樣。

升學主義本來就是一場不公平的遊戲。基因、興趣、環境、財力、資力、家庭理念、地方教育政策、人生經歷……種種複雜的因緣,讓人人有不同的求學條件。有沒有頭腦一級棒,卻苦於家貧失學者?有。有沒有求知若渴,卻因性別歧視被逼去賺錢養家而失學者?有。有沒有空有志向、抱負、才情,考試方面卻難以出運者?有。有沒有小時不愛讀,等長大了很想讀,卻家累在身走不開者?有。有沒有愛讀書卻沒錢讀者?當然有,而且很多。人間教育制度,向來一直都把學問當商品賣,旨在賣錢;愈高學府,賣價開得愈貴。每張文憑拿來秤一秤,除了心血與努力,還有鈔票的重量;當然也有父母家族經濟實力與雄厚財力的重量。

升學主義苦海無邊。被比下去,處處不如人排末班,心理上是極度受創的。表面上雖超過別人,卻天天活在考不好就打罵、退步又打罵、名次沒有多少還是打罵的灰色人生,心理上也同樣是受創的。出了校門後,在職場裏處處明爭暗鬥的人我是非中,人們長年對學歷文憑累積的迷思與心理創傷,所投射出的深層人我比較,成為職場一大負面要素,爭個沒完沒了,比得半死。

升學主義也謀殺了小孩的童年與青春。除了課本、參考書、考試、考卷、證書、偶爾的校外教學或假期旅行之外,人生前段乏善可陳,幾年下來,只剩沒完沒了的蒼白與無奈。而父母更苦。父母出錢、花錢、掏血汗錢出來栽培子女,還要常常在子女的學業表現裏承受龐大的競爭壓力--那一張張考試卷、名次榜、成績單,好像不只是代表小孩打不打混、背不背書、用不用功而已,還是父母的「基因評量表」、「經濟能力明細表」、「社會位階指標」與「家庭教育報告書」。這份痛苦,是跨世代的。

為解決痛苦,修行。

修行可以解決現實人生問題;包括升學主義所帶來的痛苦。

修行,也有修行的策略。

傳統上的作法是制度原封不動、不改、不變;由個人或全家燒香拜拜求佛菩薩保庇,或積極修福德,或上教堂跑宮廟等等,祈求考滿分、考第一、考得上--問題是整體遊戲規則沒變。幾家歡樂幾家愁,總有大部分人要為考不好、考不第一、考不上而痛苦:保佑你一個,就不保佑別人。事實上,你求佛菩薩或上帝偏愛你,也是在求他們偏心不疼別人。

不傳統的作法則是直接修正制度;旨不在求諸如樂透式的個人加持,而在處理與解決集體的、多數人的痛苦。分數、名次、區隔、認證……標準究竟在哪?對人才的定義與出路,社會觀感與人際調和,不能夠多元化肯定嗎?「第一名的迷思」可以歸於歷史陳跡了嗎?

傳統的話,您可以一個人稱念觀世音菩薩,求大菩薩保佑您一個人考第一,別人考第二、第三;保佑您一個人高中狀元,其他人落榜;保佑您一個人高分出色,其他人全部被當。不傳統的話,您可以試著效法、學習觀世音菩薩護佑有情眾生的大慈大悲,改良一個讓世世代代痛苦了這麼久的制度,讓制度(因緣法都是緣起性空,活法即有可變性)保佑大家,讓制度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去肯定每一個人的特質與專長。

註:這一生,我極敬重農人、廚師、以及任何會處理食物以餵飽人群的糧食高手,當然包括大多數很會烹飪的父母親、阿公、阿媽。若沒有他們的天分、愛心與手藝,滿街小小孩、知識份子書呆或工商資管各界菁英,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會成問題--若命都沒了,誰還比文憑、名次、成績這些「人生非必需品」?這天下,多的是不太會種田、不太懂種蔬果、不曾研發過任何營養美食,下廚煮飯又難吃得要死的書呆子--打出這篇文章的,正是其中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