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佛典故事:水牛王 Buffalo King


從前,在一片美好的大草原上,有各種動物世世代代共住生活著。有一隻水牛王帶領著水牛族群,也住在這裏。他們一起緩慢地在草原上吃草、飲水、行步,是十分和平的一群。

眼看這隻水牛王長相特好,威嚴具足,進止和雅,眾所恭敬愛戴,一隻路過的獼猴忽然起了瞋恨心,無端嫉妬起水牛王的相貌與人氣。他故意靠近水牛王,揚起沙塵、石頭,一一往對方身上丟,以表達心裏輕慢不屑的態度,更想要藉此加以羞辱。

水牛王默然承受,沒有報復,只是忍著。這一幕,其他水牛群的成員都看在眼裏,個個心裏有數。過了不久,另一隻水牛王遠遠領著另一隊水牛,也來到了草原上。獼猴一看更火大,又跳又罵,又丟石揚塵,用相同的手法招惹對方。

新來的水牛王,看原本在地的水牛王默然忍辱,不動怒、不還手,也效法他的忍辱精神,保持心情的祥和喜悅,優雅地漫步過去,一任獼猴使出各種把戲,完全不以為意。這一幕,兩大群水牛民身在現場,都看在眼裏,也同樣心裏有底。

這時,有一隻小水牛才剛跟隊抵達。已經惡口罵辱成習的獼猴,一看是隻小水牛,雖然並不是水牛王這種大咖,也一樣又追又罵,大加羞辱。小水牛無緣無故被欺負,心情非常惡劣,十分不痛快。可是,他一路慢慢走,也有看見兩隻大水牛王被羞辱卻忍辱不瞋的場面,所以,有樣學樣,也保持風度,忍讓、和氣、柔軟,不計較。

路邊的大樹住著一尊樹神。他不禁開口問水牛王:「為什麼你被那隻壞獼猴辱罵,又被扔一身沙塵、石頭,卻可以忍辱,默然不加以報復?這到底有什麼意義?你以忍耐來應對惡行,對苦樂一視同仁;所以後來的水牛王也效法你安詳忍辱,完全沒有報復他……」

水牛王回答樹神:「這隻獼猴已經四處輕慢、羞辱別人,成為習慣。我忍,別人不見得要忍他。另日自會有報應。」

水牛群都一一遠走了,樹神依舊留在原地,依大樹而居。這時,有一群梵志與修仙道人沿路走來。獼猴已經養成叫罵、羞辱、攻擊的習慣了。他一看到人類、仙類結隊而來,果然如水牛王預測的一樣,也是動手動腳、大聲叫罵,完全沒有自制能力。

梵志們身為人類,則已經養成另一種習慣:自視高於所有其他物種的習慣。養成這等人類優位、本位主義之後,對其他動物的容忍度相對上就非常低。於是,這隻沒大沒小的獼猴才發作不久,一名梵志立刻把牠抓住,一用力出腳,當場就把獼猴踢死了。

人與仙都遠了。樹神看著獼猴的屍體,開口輕輕說出了這樣的偈語:「罪惡不腐朽,殃熟乃遭患;罪惡已滿足,諸殃不爛壞!」


原典出處:《生經卷四:佛說水牛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