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佛典故事:怪獸魚 Monster Fish


風在河岸飄遊,佛陀與僧眾在河畔休息、靜坐,牧牛人和捕魚人分頭為生計辛勤勞動。捕魚人設計出大、中、小三種魚網,分別要出動五百個人、三百個人、兩百個人聯手才拖得動。

水光天色映照人間百態,捕魚人的倒影也在水面輕輕晃動。他網到一尾大魚,體型大到出動全體五百個捕魚人都拉不動,大聲呼喚牧牛人也來跨行幫忙。最後,一千個人使盡吃奶的氣力,才終於把大魚成功拖上岸。

魚一出水上岸,人群就傳來陣陣驚呼議論:「啊哈!有怪獸!」「這哪門子妖怪啊?」「大怪魚!嘖嘖……」「這算魚嗎?四不像!」「是不是走私的基改魚啊?」「我們這個時代會胡亂基改嗎?那是不肖子孫以後才會發明的業障吧?」怪獸魚身體超級龐大不說,還一身連長百頭;百頭又不光只是綜合魚族展示,一頭一個品種,舉凡驢頭、馬頭、駱駝頭、虎頭、狼頭、猪頭、狗頭、猿頭、猴頭、狐狸頭、……通通都有,簡直像座「活體基改動物園」。人群驚動,遠近村民、鎮民、城民全都聞風而至,競相擠到河岸圍觀。

「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大眾雲集,人山人海?阿難,你去看一下。」佛陀說。

「……報告佛陀,有人打撈出一隻大魚,長了一百顆頭。」阿難說。

「我們一起去看那隻魚吧!」佛陀說。

僧眾群立在怪獸魚身旁,等佛陀開口。

魚啊,你是不是迦毘梨啊?」佛陀問。

「是的……」大魚答。

「魚啊,你真的是迦毘梨嗎?」佛陀問。

「正是……」大魚答。

「魚啊,你確定你是迦毘梨?」佛陀問。

「是,真的是迦毘梨。」大魚答。

「迦毘梨啊,你現在在哪裏?」佛陀問。

我正墮在阿鼻地獄裏哪……」大魚答。

人群靜靜聆聽佛陀與大魚的對話,一起沉默了下來。

「從前在迦葉佛住世時,有個婆羅門生了一個聰明出眾的兒子,名叫迦毘梨。迦毘梨是個很優秀的孩子,表現處處贏人,就是比不過修行人。婆羅門在臨終以前,慎重遺言交待心愛的獨生子,告訴他日後千萬別找迦葉佛僧團的出家人講論道理;出家人智慧深廣,不是他能比試較量的對象。等父親往生後,母親依靠兒子建立社會地位,就問兒子世間上有沒有人能贏過他。兒子老實,回答母親說出家人強過自己。母親再追問是怎麼個強法?兒子回答說,他要是有疑問,請教出家人就能有所開解;相反的,出家人問他的問題,他根本無法回答;所以他一向有自知之明,實在是不如人。母親是個有城府的人,就反問兒子,怎麼不去登門拜師、把對方的知識法門學來?兒子苦笑說,要學就非要出家不可;我是在家居士,怎麼有辦法去學哪?母親是個不擇手段的人,就再進一步勸兒子,不妨假裝想出家,先混進佛門,等學習完畢再還俗,只要最後能達到贏的目的就好了。」

佛陀什麼都記得。他記得累劫以來的生生世世,一切眾生在生死大海翻騰輪迴的每一則人生故事無有忘失。健忘是薄地凡夫的本事,佛陀的心是細中之細,樣樣記得。大魚當下是用什麼心情,聽自己的宿世生死呢?

「兒子孝順又服從,卻不懂得對父母親的知見與人生觀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判斷,竟然真的奉母命去假出家、賊心入道。出家後沒多久,他就讀通了三藏經典,把義理教法摸得滾瓜爛熟。進展到這地步,母親又找兒子來私下問話,問他現在的程度能不能贏出家人。兒子老實回答,他的佛學學問雖然勉強可以,但是禪定功力依然不如人──他問同參問題,其他出家眾都能一一分別、體會、應答;反過來講,師兄弟問他,他卻不知道對方問的究竟是什麼,也回答不上來,當然自知比不上。母親身為父系社會裏被長期瞧不起、唯一功能只是美色婚配生育的女眾,把自我價值感和生活成就感全一股腦子投射到兒子身上,非常好強。她交待兒子,日後和其他僧眾談理論法時,要是又比不過,就罵人、侮辱對方。兒子聽母親提出這種具有人身攻擊性的做法,就反問母親,出家沙門又沒做錯事,何必故意去辱罵對方呢?母親自恃身為長輩,也不想解釋自己的心理動機,只再三交待兒子要狠狠痛罵、罵到贏就對了……」

誰記得誰彼此累世曾互為父母子女呢?隔胎之迷讓凡夫全忘了;再親再執著,生死大海一別總相忘──全忘了。大魚當年的人類母親又輪迴到哪去了呢?

「迦毘梨不忍心違逆守寡獨居的母親,果真照辦。日後凡辯論法義不如人、說理講輸師兄弟時,他就痛罵其他僧眾『你又愚痴、又呆、又傻、又笨,搞不清楚狀況,不會分別,比畜生還不如。你哪裏懂什麼佛法?』迦毘梨遵照母命的結果,禪功不修修罵功,把百獸動物通通拿來比喻僧眾,鎮日惡口。因為當時的惡業因緣,迦毘梨從此受報轉世成怪獸魚,一魚身長出百獸頭,在漫長的賢劫中,雖然身歷千佛住世弘化,依舊無法解脫……」

佛陀的微妙法音在河岸微風中化為聲波傳開,透過耳聞、口述、書寫、教化、傳承,輕輕緩緩地傳向我們的時代……在此世此岸的輕柔風聲中,你也聽到了嗎?


原典出處:《賢愚經、迦毘梨百頭品》

-延伸思考向度-

一、一如多數道德規範,孝道是華人極其重視的傳統美德,可惜往往無人能清楚界定「孝順」的內涵與界限何在,在日常實踐上爭議百出之餘,又常被誤解為對父母百分之百服從就正確。當放在日用個案中,特定父母本身出於無明邪見、私欲或惡念、甚至是不良犯罪動機或三毒目的,對子女下達種種不當或違法指令時,子女應該出於愚孝而照辦嗎?

二、如何把智慧與慈悲融入華人的孝道傳統?尊重、溝通、善分別、開放討論,和愚教、愚孝有何不同?

三、教育改革不論在制度上如何努力,推廣上的高難度往往仍舊卡在天下父母心:「我要我家孩子贏過別家孩子!我要我的小孩強過別人的小孩,當菁英,當人才,站上社會金字塔頂端上層!」在父母的家庭親情期待與社會總體人才培育之間,在個別家庭打贏國內社會競爭與國家整體打贏全球化國際競爭之間,教改如何打造「雙贏」?

四、從修羅式單向名次評比,到菩薩式多元人才盛放,教育有沒有可能從「分數戰場」轉型成「人才力場」?當人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具備多元能力及高適應力的特色人才時,「輸贏」這類過度簡化的傳統二元對立知見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五、在全球占領運動風潮中,美國已有「占領教育」的呼聲響起。到底教改要怎麼改,散落於各國境內的教育政策、教育資源、教育理念、教育專業、……才能超越以家為據、以國為名的「雙贏」,步向跨國、跨族、跨界的「全球總贏」?

六、用金字塔式的權力架構來分化本應團結合作的人類社會是各國運作常態。「金字塔」式的帝制人力資源思考模式(事實上就是移置或模仿古代宮廷人事佈局的單向權力結構)是不是落伍了?

七、爭強取勝求贏,再怎麼努力也只是養出金字塔尖尖一小群菁英,意味八九成以上的人口「非菁英」。如何從每個小朋友的平等佛性金礦中提鍊出多元豐富潛力,讓每一個小朋友長大後走入三百六十五行都是不可或缺的「全民菁英」?

八、從「競爭理論」出發的修羅型思惟,和從「合作理論」出發的天人型思惟,哪個離人間菩薩行比較近?這是路線問題,還是發心、願力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