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宗教藝術中的性別文化


當政治家替世界帶來戰亂與鬥爭時,藝術家為世界留下美感與文化。

在歷代書法名家的佛經書帖、禪詩禪畫作品中,弘一大師的羅漢畫系列吸引住我的目光。滿室大陸古今書畫藝術,如此苦難的民族幸好還有絲絲佛法的光亮。有趣的是,從佛教宗教藝術中也明顯流露出華人的性別文化觀點--

華人晚近的畫作,羅漢像清一色地以壯年、老年男眾相為主軸,不見沙彌和比丘尼--縱然佛經中的阿羅漢聖者也有相當比例是當生證果的沙彌和比丘尼,不限於男性出家眾。觀世音菩薩幾乎百分之百現女眾相,有相當明顯的女性化面容與身段--雖然唐朝以前古老佛教藝術傳統下的觀世音菩薩純粹以蓄鬍丈夫相、坦平胸露肌肉的莊嚴法王子身為主軸,宋朝後的華人簡直就像進行一場「文化變性手術」似的突然讓眾生畫筆下的觀音菩薩一律化身成為從美少女到慈祥母親的女相菩薩,畫出大量魚籃觀音及送子觀音--分占華人所重視的愛情與親情兩大領域。

在華人的集體潛意識裏,似乎渴望著現出家相的純限男眾(不畫比丘尼羅漢,只畫比丘羅漢),讓女眾現在家相(不畫男相觀音,只畫女相觀音)。也似乎將智慧特質歸類給男眾,將慈悲特質歸類給女眾,將華人圈刻板僵化的男女二元性別切割觀點展現在宗教藝術裏。

從正面解讀,呈現出來的是華人習慣將教育、官職分配給男眾並將生育、家庭分配給女眾的性別文化。從負面解讀,是自唐宋以降的華人男眾代代在廝殺鬥爭裏爭權奪位、改朝換代的結果令民間普遍以為「慈悲」不是男眾特質,華人女眾代代被剝奪教育權及就業權、終生埋沒在廚房臥室的結果令民間普遍以為「智慧」不是女眾特質。

每一個人都應該悲智雙運,圓成兩足尊。華人宗教藝術將性別二元切割成「慈悲的女性」和「智慧的男性」後再以訛傳訛地亂傳「男女結合就是慈悲與智慧的組合」是凡夫的刻板在欲雜染觀點,並非正統佛教義理。佛經中的菩薩、羅漢全都單身持梵行戒,個個兼具慈悲與智慧,並非如世俗性別文化的俗知俗見所割裂的那樣「男眾全這樣、女眾全那樣,所以男女必靠淫欲結合生殖才完整」--異性戀文化的僵化性別觀點曲解了佛教文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