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宗教世俗化(三):誰的宗教市場


初初聽神職人員用現代經營管理概念談「宗教市場」時,嚇一大跳。會這樣談,年紀通常已是老年,過去幾十年在世俗職場經驗相當豐富。仔細聆聽參考之下,發現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僅是因應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產物,而是緊扣宗教信仰的政治本質。

古人的宗教系統在告別原始草創期後快速與政治系統結合,收編成帝國專制政體下的神職政治的重要核心組織。古代的宗教界等於是半個政界:一半看帝王的臉色,一半顧百姓的民意。

宗教事業身為神權政治的核心成員,不可能不世俗化。宗教界經常要對公共議題表態,從婚姻、墮胎、生育等俗務,國家政策或經濟政策等大方向,乃至於自殺問題、吸毒、性交易、醫療、往生後事等人道關懷,範圍層面相當廣大。

每當有重大公共議題現前時,信眾就會像找民代遊說、關說、陳情一樣,主動找神職人員探風向球。總是會有十分積極、立場鮮明的信眾希望將神職人員拉到自己的同一陣線,以便在社會爭議火熱化時,可以透過神職人員的道德影響力或群眾影響力擴大自己的勝算。

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宗教團體需要信眾支持,不論是人力、物力、財力或心力。信眾也需要宗教團體支持,不論是信仰活動、傳教事業、或重要公共議題的決策方向。不過,出於信眾的金錢贊助是宗教團體運作的經濟基礎,宗教團體要堅持教義方向很難,要隨順世俗偏見卻很容易。

沒當神職人員以前,我一度以為發動宗教戰爭、燒殺女巫、迫害異端、屠殺異族等惡行千錯萬錯通通是萬惡教會的錯。等到當神職人員之後,才體會到宗教團體有宗教市場考量(尤其是經濟考量),教團成員很容易被世俗信眾左右。中古世紀的教會敢附和戰爭與屠殺只是反應出中古世紀信眾及人民的文化水準及文明程度:

人民歧視女性,所以宗教才敢屠殺女人。

人民好戰嗜殺,所以宗教才敢出兵參戰。

人民性別歧視,所以宗教才敢性別迫害。

人民虛偽背德,所以宗教才敢收錢贖罪。

人民奴性不死,所以宗教才敢力挺帝王。

人民以惡為務,所以宗教為惡就有市場。

宗教界的所作所為有其政治性,會反應基層民意與社會共業,自古如此。或許我們都要小心再小心──表面上看似是宗教團體的神職人員在選邊站表態立場,往往事實上不過是反應出宗教市場佈局,依市場機制呈現出一個時代的公民素養和文明水平吧?

若從這個角度觀察,宗教從幾千年前開始早就世俗化了。身為神權政治的重要附庸機構及下級單位,對上聽命且服從於世俗君王,對下小心翼翼注意基層信眾大小反應,焉得不世俗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