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小孩不愛讀書


這幾年,台灣家長對小孩不讀書的焦慮不斷上揚。推廣閱讀或鼓勵捐書的活動愈來愈多,卻始終成效不彰。問題核心不在新時代的小孩閱讀無感,而在成人本身就不支持書香文化:

除了少數稀有例外,台灣多數以書籍或閱讀為主軸的建築物占地小、建物相對老舊、所在地相對偏遠或不明顯,藏書量過少,閱讀空間不大,與社區文化活動連結性不強。台灣本土書籍已不足,其他來自國際各國的原文圖書更少。

假如你是台灣小孩,請試著透過童稚雙眼解讀在地書境。台北市街頭觸目所及的建物群當中,與書籍相關者比例過低。成人寧願建大量方便外遇投宿的豪華旅館或便利五欲享樂的奢侈行業,可是卻捨不得將社經資源大量投資於書香文化。成人本身就不夠愛書,出於功利目的或洗腦目標而催促小孩讀書當然效果有限。

台北市尚且如此,外縣市或鄉鎮更不用說了!當地學生為找一間狹小老舊的公立圖書館要飆機車幾十分鐘或花半小時撘乘客運,如何要求新生代自幼在書香環境中自然而然喜愛閱讀(問當地人就知道,愛讀書的兒少很少,愛吸毒飆車、飲酒作樂的兒少很多)?台灣人口大量往台北市集中的理由很多,其中一項重點是文化資源嚴重不平均,國土面積至少有六、七成以上被民間戲稱為「文化沙漠」。有在文化沙漠長期居住過的人都知道,初初一兩年會為文化脫水症或渴書症痛苦不堪,三年後就會覺得人生有書無書一樣過、書讀不讀可有可無。

換句話說,人類在資訊貧乏、控管、不足、不公開的境界生存久了,要適應「高動物本能,低文化文明」的倒退人生一點也不困難。關於這點,只要請教自從步出校門脫離升學壓力後就敬書本而遠之的大量成人就知道。成人都能不愛書,小孩怎麼不能?

幾年前,人們曾過度樂觀地寄望電子書能解決文化資源的城鄉落差(或資訊權及文化權的地域性歧視政策),問題解決幅度也不大。電子書淪為版權利益戰場,數量有限,品質不高,而且透過付費機制一樣在公民間形成與階級地位或財力相關的嚴重設限。

台北市立圖書館有辦法開拓出紙書以外的「全球電子書」免費借閱系統否?聽說台灣在地黨產之雄厚富裕為世少見,分一點黨產出來買全球電子書版權、開放全民借閱難道不行?大陸有一大堆網路平台提供有版權的各類文化資源給大陸人民上網免費使用,台灣黨產富可敵國竟然連半個諸如此類的免費平台都架不出來?為何一個在學校學會英文、日文、法文的台灣學童非得要家世優良、父母富貴才有福氣自幼接觸大量外文童書,從小習慣身為「地球文化人」的國際人身份並脫離老中生代偏狹自礙的國族心結?給小孩文化自閉且資源不足的環境又逼新生代要勇衝國際市場賺大錢返台孝養老人,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是否有些超過?

談電子書不代表我否定紙書。相反的,我認為紙書才是應該重視的文化要角。閱讀紙書不需要依賴資訊設備及電力,只要致力於研發環保紙張(不一定非使用樹木不可;連衣服都可以百分之百與動植物天然成份脫勾,難道書本不行?)及保存技術,紙書反而自外於「電力政治權鬥風暴」,免於文化傳承事業過度依賴電力政策而變成政治附庸的文化倒退慘局。

我們這個時代頂多為核電或替代能源爭執,地球再過五百年、一千年、兩千年、或更遙遠的未來後還有沒有辦法保證子孫有辦法透過電力、科技媒介來讀取我們的時代留下的文化記憶?萬一後世不幸出幾個沒文化、沒教養、沒正念的暴君故意綁架電力政策,全面監控地球人類的資訊使用,將上位文化價值系統貶低成政治權謀附庸,甚至更過份地惡意銷毀文明資料又偽造史實,則我們當下所有的文化努力全成夢幻泡影。

主導佛經翻譯事業的代代中國皇帝為統治利益(他的個人私益或皇室家族的家族私益)早已自作主張選擇、編改、增刪、詮釋早期佛教經典,並沒有以文化傳承的誠信高度為後人留下百分之百不失真的經典原貌。歷史證明文化良知寄望於政界必不可得,嚴重失真。書香文明需要的是來自民間基層、來自人民的文化力量。

言歸正傳,小孩不愛讀書難道不是反證大人的文化觀點與文化行為出包、大人本身就不夠愛讀書嗎?民間推廣閱讀的對象若以成人為主角,培養出大量愛讀書的成人,哪裏還需要擔心教不出愛讀書的小孩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