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經典30%:脫離社會現實的社會制度


究竟三十歲以上的女性有百分之三十未婚會不會危及國家安定?

這是非常有趣的命題。

觀察各方反應,我發現相當值得玩味的現象(或一般社會想像):突然出現大量為單身女子叫屈的異性戀男士,他們的前提預設幾乎都認定這百分之三十的未婚熟女是世俗異性戀者。這樣的反應正巧與我多年在性別論述上讀到的數據及臨床實務上接觸到的個案相反。

在戰後的性別研究中,30%是非常知名的經典數據,不論是就全球統計或生理兩性分開統計而言,都涉及不被歸納於典型異性戀者的性少數人口的性別弱勢議題。爭點是「究竟全世界的同性戀或非異性戀人口比例有多少?」這項無從以普世民調證實的推測。異性戀主流社會的強勢霸權打造出大量就性傾向議題說謊、隱瞞、自欺欺人、迷糊無知的人口,縱使實施民調也無從確認有多少是真心實說且清楚明白的有效民調、有多少是恐懼防衛或刻意自保下的檯面說法或公然撒謊。由於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身份區別的定義性困難度及普遍實施民調的技術性高難度,一般而言,非異性戀人口比例假說介於10% 30% 之間,無有定論。因此,當我讀到30%這個數據時,我的第一直覺會導向長期被異性戀主流社會邊緣化的弱勢性少數人口(例如因為性傾向歧視而被惡意排拒於婚姻體制以外的同性戀者等),而非明知異性戀婚姻能夠帶來大量制度性優勢卻出於更複雜的人生因素而不進入婚姻體制的強勢異性戀人口。

在實務個案上,暫且試舉其中一個活生生的台灣實例,女主角是我的老師。當年她身懷六甲、大腹便便時,心血來潮私底下一對一跟我講了她的人生故事。她說,她在少女時代有非常喜歡、要好的女同學。後來上大學後有機會與大量男同學互動,經過比較覺得男生比女生好,可以正常結婚生小孩,因此,遇見她的丈夫後就談戀愛、結婚、生子,丈夫也知道她以前的戀愛史。她認為她年輕時代的女同性戀經驗是假性同性戀,她覺得同性戀行為是人類在青春期沒有機會與異性交往下的不成熟過程,只是成長階段的一部分。她的人生故事在當年沉浸在大量國內外性別論述的我耳裏聽起來並不是她口頭上宣稱的那樣。我的解讀是她是一個平凡無奇的、極其常見的性別認同經歷轉換過程的女眾;她在摸索性傾向的過程中經歷了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三大階段,最後本於異性戀社會利益取向而落腳在異性戀認同。當年我靜靜聽她講,看著她八個多月待產的巨腹,完全不覺得她是純種的異性戀女眾,倒覺得她只是因為異性戀身份最有利而最後決定採用異性戀社會標籤、透過異性戀婚姻取得制度優惠保障的凡人。我的直覺是她的丈夫也有類似的性傾向認同轉換過程,也一樣是因為異性戀社會利益取向才決定步入異性戀婚姻。除了因為看A片看太多而對女同性戀者抱有不實幻想的男眾(這類個案不少)以外,有恐同情結或有更多擇偶對象的純異性戀男眾並不見得願意接受有同性戀經驗的女眾。拜她之賜,我一生都不會假設任何眾生絕對是異性戀或是其他戀;就算一個臨盆在即的孕婦坐在我面前我也不會認定她一定是異性戀,何況是未婚的自由單身女性?

不論從理論或實務上分析探究,幻想或想像全人類都是異性戀者或一定會依照異性戀淫欲本能踏入異性戀婚姻生活的預設前提正是產生當下大量脫離社會現實的問題社會制度的問題源頭所在:基本事實認定出大問題,後續政策及制度設計出包。

「三十歲以上的女性有百分之三十未婚」這行字反倒令我大鬆一口氣。終於,自欺欺人假結婚的女性人口少了;迫於女性歧視下的社經資源劣勢而進入無愛婚姻又無感受孕生產的女性人口(本身不愛不疼小孩卻為利益考量生育的人不少)少了;非常想結婚卻被國家惡意剝奪婚姻權的女性弱勢人口的抗議聲浪與人權問題被強調了;停留在落伍家庭想像的舊版異性戀本位婚姻制度必須大幅追上當代社會潮流並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時代需要被提出來了。

一念不同,千差萬別。把那句話中的「女性」解讀成單身異性戀女性的男士們強調並質疑女性歧視嫌疑,把「女性」解讀成含部分單身異性戀女性(被主流異性戀社會排除在婚姻優待利益之外的異性戀女性)及被主流異性戀社會故意邊緣化或排斥的非異性戀女性在內的弱勢女性人口的前女性主義者反而認為這是替女性弱勢人口發聲翻盤的難得轉機。

最新修正版消息顯示已追加納入男性公民,議題擴充成「三十歲以上的男女有百分之三十未婚會不會危及國家安定?」這方面,要追究男同志被迫帶假女友回家或假結婚或不情不願地與不愛的太太行淫生育子女的實務個案講不完。這個國家對這麼多弱勢人口無法給予充分人權保障的同時又打造出虛偽矯情、功利取向的不良社會風氣算不算國安問題?

當法師的人處處有法親,四海僧眾皆兄弟,四海居士皆累劫父母,全球都有法親眷屬,家人的質與量都遠遠超過俗眾。無緣當法師又受困於充滿瑕疪的社會制度設計而一生受苦受難的人怎麼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