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世代壓搾:在老人安養院開銷與基本工資之間


第一次聽說養生村是一個崇拜王老先生的基層公務員好心介紹的。她熱心地講解,說她自己一生無子女又身染重症,拼命存錢打算將來入住養老。那下午,我們聊了幾小時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公私立老人安養院的行情。她很單純地蒐集各路資訊,我則是從俗家到出家有大量個案實務經驗參考值。她不曉得老人院公開的是入住起跳價,事後林林總總東加西加一大堆,疾病愈重愈專業則額外收費愈多。

普通的一個月月費兩萬五以上起跳。
中等的一個月四、五萬左右。
高貴的要押巨額保證金,光保證金就幾十萬到幾百萬。
夜間護士另加錢,一個一個月月費一萬到數萬不等,視病況。
台籍或外籍看護內包或另加錢,視締約內容。
額外辦老人聯誼社交旅行健康戶外活動等另加錢。

一個兒子或女兒一個月縱使月薪三萬元,付捷運通勤費、吃土司麵包喝開水糊口以外只養得起父親或母親任一方的普通入住費。假使一對夫妻生兩個小孩,兩個都求職順利,月薪總共六萬元,只養得起雙親入住普通老人院。夫妻雙方各有各自雙親要照顧,一對夫妻代表上推要養四個老人,因此不必期待結婚有配偶就能共同分擔老人照護費。兩個人負擔變兩倍,結論一樣。

換句話說,華人「養兒防老」的傳統過時觀念完全行不通了。育兒成本極高,子女長大後的薪水投資報酬率極低,兩個子女要省吃儉用當聖人或借錢扛債背利息才有辦法養雙親養到送終。這種低薪國策與薪資結構本來就會量產啃老族:一對夫妻花好幾百萬成本養大一個小孩,結果小孩長大後的薪水所得低到不行、簡直是賠本生意。

以台灣的養老院收費標準而言,一個老人要至少生三個小孩以上才有辦法讓孩子們全額負擔老夫老妻的養老成本之餘還養得起他們自己,重點前提是父母本身有留房子給小孩住,以便小孩的薪水可以完全支付養老開銷不必繳房租或養房貸。三、四十年前可以養三個小孩,現在呢?少數菁英可以,絕大多數基層辦不到。要不然就是亂養,小孩才十幾歲就用孝道洗腦、逼沒有任何法律常識的小孩為孝養經濟能力太差的父母充當非法童工。

我認為啃老族的產生是因為政策設計環結出問題,多層次、很複雜的問題。如果生兩個小孩,兩個加起來一個月44K,很抱歉,兩個小孩就算像機器人不吃不喝也沒辦法養一對父母入住最普通的養老院。一對父母住最普通的養老院的基本費約五、六萬起跳,假設他們健康不錯、不必令請專業看護、夜間護士的話。

如果台灣基本工資上調到30K呢?很多企業主以為是施恩天價,殊不知若扣除雙親入住養老院的基本費用後,員工本身每個月最多只剩5000元當生活費。要求一個員工每月花5000元包房租、水、電、網路、手機、通勤費是什麼生活水準?在台灣能活嗎?

三十歲以下的年輕夫妻通常很少深入思考這些人生現實。政府大方發生育補助就生,很少站在兒女的立場去為兒女設想他們要面對多沉重的生活壓力與多高昂的養老成本。政府很高興,催生就可以把巨額養老成本轉嫁給家家戶戶的新生代去扛,然而,老人殘酷地沒有替被壓搾的新生代設想。老人「以為」全台灣的子女都是月入五、六萬以上的高薪菁英,以為過去「養兒防老」的舊式思惟還行得通。現實是滿街月入平均二萬多三萬出頭的平民,個個扛著華人古老的孝道期待。

為何我同情年輕人?我知道他們是欠債世代,出世來還債,出生不是來享福受樂而是來付出吃苦。他們要一輩子低薪過勞、面對物價、糧價、房價、生活成本全面上揚的高壓人生,最後還要燃燒盡自己最後一丁點光與熱把垂老的雙親送入養老院,因為他們要上班沒辦法二十四小時照護老人家。

於是,準父母找我泣訴:「台灣這麼苦,我捨不得把小孩生下來受苦受難。」月入十萬以上的雙薪菁英父母肩上扛大量老生代的開銷已月月逼近透支,直言:「我們認清事實,不期待養兒防老。不啃老就好了。」買得起房子的人背後有高比例是靠父母無條件拿出退休金老本贊助成家,完全不是靠他們新手夫妻的工資實力。買也不是付清,是小夫妻拿父母的老本當頭期款,小夫妻再花二三十年當房奴填房貸。買房子不是就好了?這還沒完。台灣住房平均有效使用年限最多七八十年,在晚婚時代,小夫小妻買下的新屋撐不到孫子結婚就必須換屋重買。一問之下,民間買房子的人有高比例不曉得房子也有保存期限,民宅的保存期限短到出人意料之外。

出家反而更懂俗家。以前在家只知道少少幾戶人家的狀況,出家反而要了解成百上千以上家庭的狀況。家這麼苦,我希望社會上勇於催生的人要承擔到底,替不幸被生來人世的新生代解套,把像樣的人生交還到他們手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