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創設不隔離的可能:當同志的朋友


台灣正在書寫人權史新頁,從挺同婚方反同婚方的二元對峙進展為「如何支持同志人權」的法律技術之爭:直截修民法或繞彎修專法?

在這場全民情緒與邏輯水火雙開的大對戰中,我發現對話平台難以快速建立共識的事實困難所在乃基於恐同症與早期質量不足的性平教育所造就的「性傾向隔離」已成為台灣社會既定事實。由恐同症傳統打造出的既定社會割裂造成遙遠的人生距離,不接觸,不認識,不溝通,不了解,不互動,當然果報就是不和合。不論是出櫃式隔離(我知道你是,故意不願與你往來互動)或鎖櫃式隔離(我不知道你是,縱常相處也對面不識)都一樣造成台灣大量人際圈自我設限的保守異性戀者對台灣同性戀族群擁有深刻又為數龐大的認知誤解,這些很難短時間修補的大量錯誤認知以各式各樣針對台灣同志族群的不友善語言、不公平評論、污名式謊言、肢體上暴力的方式表現出來,甚至成為散播大量不實謠言的後設心理基礎。

此時此刻,一本由男同志社會學者論述、從社會學田野調查角度綜觀探究男同志的友誼建構的專業社會研究書籍簡直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名符其實的從結緣櫃上巧遇的驚喜。以下是我從該書摘錄、值得反思的論述重點:

一、跳脫古老哲學定義,跨過讚揚男同性戀的希臘哲學傳統,朋友對同志的特殊意義在於「朋友就是家人」的認知。在跨國界、跨階級、跨社區的情境下,男同志很容易被原本不認識的陌生男同志接納為其中一員,就像是長年失散的親人一樣。

二、性別、性傾向、男子氣慨(男性特質)在當代社會如何建構、定義、再製、轉化?關係的轉變與跨越挑戰並解構我們對於性傾向、男子氣慨的文化觀點。在當今的後現代社會,年輕世代的性別認知「酷化」,友誼亦隨之「酷化」,逐漸將傳統上區分男性、女性、雙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的界線模糊化。在打破部分傳統性別界線的同時,新世代也同時進行重建,重新定義性別界線。

三、對男同志而言,友誼與性的關係為何?是問題或魅力?整體而言,男同志傾向於區分提供社會需求的人(朋友)與滿足性需求的人(情人/伴侶/配偶)。朋友發生性關係後最常見的結局是「讓我們只要當朋友就好了」。炮友的存在對男同志而言既是對異性戀父權系統的顛覆也是強化:顛覆性對象的性別(不一定是異性)又落實愛情/性關係的二元切割。友情與愛情真的有辦法用田野調查與研究數據加以量化與定義嗎?或者是語義學上的不同定義(不論是否涉及性關係)與人際位階的不同定位所造就?抑或性行為破壞友誼的「公平互惠性」?

四、出於次文化、習慣、無法出櫃、社會壓力、……大量現實理由,男同志圈經常將男友稱為朋友,有時基於朋友人際圈建構的特性,朋友也同時是前任男友,有時則視其伴侶/配偶為最要好的摰友。「朋友」一詞的語意學意義因此是多元、流動、廣義、不確定的。

五、田野調查個案分析與各家研究比對針對友誼四大分類:同男的同男朋友、同男的異女朋友、同男的同女朋友、同男的異男朋友。陽剛氣質保留卻轉化,男同身份認同定義卻擴張,性傾向強化卻流動。

六、強調結構分析:社會心理學分析產生友誼的要件:環境、個人、情境等。既定人際網路會決定且反向強化朋友選擇的流程,社交規則不斷被認知與運用。人際關係鑲嵌在社會系統內,該系統大幅決定人群彼此結識相遇的可能管道、他們彼此採行的人際決定、以及其人際關係的屬性。

七、原則上,同性戀者對友情的定義與異性戀版本出入不大:忠誠、親密、互惠、互助、無私、平等、信任、真誠、同質性、合致性、可依靠性、人生夢想希望與自我揭露、近距性、義務/道義、共患難、分享、接納、關懷、樂趣、支持、無條件的愛、尊重、互相、擴展身心世界、提昇生命價值。同性戀版本的特點在於追加熱情、吸引力、情愫、排他性、性關係、不受侷限的終極理想、情緒感受的交流對話等迥異於傳統異性戀男性特質的非典特性。(按:同性婚姻合法化或許有助於同志圈清楚區隔友情、愛情、性關係、婚姻,正如異性婚讓異性戀男性清楚界定上述人際分野一樣?)

八、次文化認同、心理支持、感情支持、社會支持、生活支持、醫療支持、經濟支持、困境支持、……朋友比起血親往往更重要,尤其是與原生家庭疏離的同志。不同於婚姻/家庭諮商,友誼破裂時並不存在友誼諮商。這種奇特文化現象對同性戀者影響更大,因為友誼破裂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危機。

九、友誼的期待/社會支持表單:(1)情緒支持:談論個人問題/關係、分享感受及情緒、談論性議題、談論政治、文化、運動、事件。(2)歸屬支持:提供陪伴、一起出遊、共進午餐或晚餐、一起從事活動。(3)有形支持:生病時互相照顧、互相協助工作或任務、互相提供專業協助、出借金錢或其他資源。(4)自尊支持:談論工作或事業、擁有共同的生命觀與人生信念、有類似嗜好或休閒興趣、一起參與運動比賽。友誼甚至構成廣泛的、政治性的「共同體」概念。

十、人透過朋友的折射認識自己。人透過友誼建立認同,獲得自由,激發自豪感並抗拒羞恥感。身份認同、形象、歷史、風格藉此建立,社會支持加以強化並給予合法正當性。語彙上將親屬稱謂類推適用到男同志、女同志的人際圈的結果。在組織動員後政治運動亦同時形成,打造出政治認同。友誼不只具備私密性,亦具備公共性,提供城市向心力與公共秩序、激發社會變遷。

十一、同志關係打破男女二元性別分野,本身即具備政治性、政治潛力、建立社區的政治凝結力、影響國策與國運的草根力量。(這也是同運發展到後期正式公開討論分散於全球一百多國國境內的同性戀者是否有建立全新的同志國家的可能性的理由)

筆記寫這麼多為了紀念兩件事:一、修行就是要面對,面對再放下。除了禪坐以外,還有什麼比閱讀更能激發反省慚愧心?二、宗教功能/目的在敦促國家社會團結和合、國民平安共存、眾生離苦得樂。一個國家與其為恐同症內鬥(社運點餐不算。瘋狂點餐的果報是與卡路里戰鬥),倒不如全民老實做功課提升腦力、匯聚民力、厚實財力、共振國力。

到底洋同男的友誼觀察、社會學研究與台灣打得火熱的同性婚姻爭議有什麼因果關係?當然有密切關係。進步國家通常是性傾向隔離現象已經(或正在)部分/絕大部分被撤除或解消的社會;走過恐同恐慌過渡期的「後性別平權/婚姻平權社會」。假如台灣可以打破老生代遺留的舊式隔離社會氛圍,當下的挺婚運動口號「人家結婚,甘你屁事?」也許可以昇華成「和合版」:同志結婚就是全民一起包紅包的國家級喜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