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自殺量販店


由於文化迷思、禁忌感、創傷壓力、道德教條等大量理由,自殺行為雖然是人類主要死因(全球自殺人口總數向來超過史上戰爭死亡人口總合)卻始終沒有全面公開研究、分析、檢討。大量有關人類自殺現象的真相與個案被隱瞞、欺騙、撒謊、否定、迴避、含糊、低調處理,果報便是無法有效預防與降低發生率。

我個人認為最能抑制並消解自殺念頭的是戒法,對「不殺生戒」負責就很難與自殺業感相應。然而,世間願意受戒持戒的人口比例不到千萬分之一,如此有用的自殺防制法門顯然實務上難以普遍推廣。正為此,發現一部以自殺為主題的動畫電影就像發現潛在可用的現代化自殺防制法門,特別參考。

「自殺量販店」的故事以一間專門販售自殺用品的自殺量販店為核心,介紹世代經營這間老店的一家五口的轉型故事。天性樂觀開朗的夭兒出世後發願降低自殺現象,常常私底下偷偷破壞自殺商品或中斷客戶的自殺計劃,卻經常為此惹毛爸爸。爸爸無法改變夭兒的習氣而大為光火,自己卻因為年邁客戶當場服毒自殺而牽動他自己的心結憂鬱厭世,半夜想服毒自盡被太太發現後開始就醫治療,長期臥床。夭兒想幫助家人走出心理困境,與整群死黨合作惡作劇破壞自家出售的自殺商品,同時讓曾經自殺未遂的姐姐有機會與放棄自殺的年輕男客陷入熱戀而性格大變。正當準姐夫宴請全家之際,爸爸發現店面全毀,大為震怒,一路拔刀追殺夭兒到大廈頂樓。夭兒請死黨舖好逃生墊表演跳樓自盡令父母痛改前非,結束自殺商品生意改開餐廰。反串式黑色幽默至此還沒終了,當死意甚堅的熟客登門情商後,爸爸還是基於多年交情私下出售滲有致命毒藥的外帶速食給熟客,以便了無生趣的對方成功尋死。這部電影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揭露不少自殺心理並提出以下對治自殺衝動的世俗方法:

一、家業與工作:為繼承世代經營的老店故不敢自殺。
二、歡樂與笑容:翻轉負面心態、情緒。
三、歌舞與娛樂:轉移注意力到藝術、遊戲等其他方向。
四、精神科掛號:進行專業心理分析,以醫學方法解決。
五、友誼與外緣:朋友圈人際支持。
六、愛情與婚姻:以情執支撐生存動力。
七、美食與禮物:以五欲之樂轉移厭世心理。
八、理想與志業:以自殺防制為人生目標。

歐洲畢竟是進步到可以大幅度接受安樂死合法化立法的地方,對於自殺現象的討論風氣遠比台灣開放。就以上述「自殺量販店」的故事腳本為例,它在歐洲有辦法成就並上映,在當下的台灣民風因緣下根本辦不到。台灣還沒有建立出讓形形色色的多元受害人得以公開坦誠表達受創心路的客觀環境,沒有人口比例占多數的開明派、人權派,習慣縱容加害者、批評受害者的落伍人口比例太高,再加上有大量與現代社會人生實際需求脫節的老舊教條觀念流通,依舊是個容易讓受害者逼到死角選擇自殺的社會。

自殺事件向來不是個人別業問題;自殺行為會在人類社會千古風行並打造遠超戰爭死亡人口的自殺死亡人口有諸多強大的結構性因素。從這個向度觀察,全球各國都是一間問自殺量販店,不停地出售社會壓力、人事問題、經濟困境、情感傷害、多重歧視、貧病循環、高犯罪率、……大量足以導向自殺既遂個案的「共業商品」,讓代代人們不缺自殺理由或自殺誘因。

社會既然迄今不願誠實面對自殺現象的真相,過去唯一真誠全面紀錄自殺史的只有文學。文學是世世代代壓抑的心事,它經常以虛擬的敘事講說真實發生在人間的悲劇;尤其是女人的悲劇。人類史上自殺人口向來女多於男。現在真誠面對自殺問題的文化媒介又多了一種:電影。不論真人版或動畫版,在藝術裏人們相對誠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