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考試上課30%,終生興趣100%


文言文課文真的30%就好

希望大人們以語言學、文學、文創人力養成、溝通能力訓練的務實角度慎重研議語言教育,不要死在狹窄的落伍戒嚴政治視野。

我這一生認識大量離開校園考試升學需求就丟掉書本(尤其文學作品)的家人朋友們。我認為關鍵點在於我們的中文課程設計與時代嚴重脫節,根本解離於當代當下。

想想看,生活在現代台灣/中華民國,聽說讀寫的主角是白話文,文言文在人生運用上唯「讀」取勝,寫都少見。

學子都知道人生當下生活實用的是現代文,白話文。薰修大量文言文變成單純應付考試、升學、文憑的「功利工具」,很少養成一生持續的公民文化興趣,最後一畢業兩頭落空,文白雙丟。

先不提台灣嚴重缺乏現代白話文創作者、書寫者、作家群的人才荒;由於「不想活在當下且住在過去心的純粹政治考量語言教學」,連養出大量具備現代白話文鑑賞力、消費力、文化力的閱讀者、欣賞者、參與者都困難重重。

這不是說我「反」古文。正好相反。從漢譯佛經、禪宗公案、到大量中國歷代文學,我的私興趣一直沿續迄今,但是功歸優秀的教師與導師的引進門:

國文老師教詩詞用正統台語(唐韻)誦讀,平仄遠遠比民初後的京片與台版中文都精準太多。

出家剃度恩師開示佛經、禪宗公案緊扣修行宗旨,超越文字般若、語言功夫層次,直指心性。

舉例來說,試問全台佛子、學子,誰會讀原版紅樓、自寫文創紅樓,寫到半夜犯作家病邊寫邊哭無法自己的?

小孩子還在語言學習入門。給他「現實當下」能用的白話文,起碼保住基本的語言興趣,以後成熟了、長大成人要培養一輩子的古文興趣不難。初初就以「人生當下沒地方用」的大量古文填鴨,等著看,考試文憑功利目的一結束便文白雙丟,兩頭落空。最後我們死守「中華文化道統」的、少數活在過去「單一血源想像」的老人家反而成為自斬中文歷史傳統的禍首:

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話本戲曲,到中華民國百年以後連個民國現代新詞或白話文創、「我們大家開創的」的現代文學時代代表體裁都拿不出來,簡直斷了文創香火。

什麼中文文創體代表中華民國?連白話文體都不太會。

沒有活在當下是不是可惜了?還敢宣稱禪宗法脈在台灣。

孩子們身上流著多元血統又在網路時代吸取全球性、國際性的文化養份,硬逼孩子視野限縮在古代時空且與當下脫節是不是可惜了?

不要死在古文。

重視白話文教育,至少拿出足以代表台灣/中華民國的時代的文體,不要對不起祖先。見過於師,方堪傳授。程度一直停留在模仿古人反而對不起古人文采與文化厚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