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8

撕書的女人、讀書的女人、寫書的女人


當場看一個女子撕書什麼滋味?

假如你有親身經歷過的話,就會明白整個過程多麼驚悚、異質而原始。她的雙眼燃燒著怒火,而且是對於另一種喜歡書籍的女性的強烈恨妒。是什麼教育體制會教出這樣撕書(撕的還是正正當當的得獎兒童讀物)的女子呢?染紅的尖指甲撕扯著頁扉,臉上身上俱是昂貴的保養品的氣味。書碎一地,一具拒絕文明教養、只要身體與欲望的女體狂怒直立。

是什麼樣的女子會撕書呢?

在她的成長過程當中,周圍的人過分誇大她的美貌,寵到她忘記在滿街台灣美女當中她事實上算其貌不揚,更寵到她眼裏看不見台灣社會上有太多、太多不論內在、外表、職場表現都強過她百千萬倍以上的女性。也因此,她一直不愛讀書,讀不好、也無心讀好。她追逐衣服、化妝品、所有有關身體的一切,每天浪費幾小時在這些事情上,沒有發展出其他特長或才藝。出於家族的長期誤導,她真的以為自己很美麗,更數度傲慢到當眾將親族女性罵哭:「我們家就我最美了,哪像妳們……」「妳看妳!長得這麼醜!」最後,她的妹妹們心生煩惱,背地裏直接反擊:「她呀,大餅臉!沒辦法,父母太寵她,她一輩子都這樣,什麼好的都搶第一……」她一生婚姻不幸,沒有任何人給予真心的同情,甚至背地底有些幸災樂禍。

台灣早期的性別教育是不是非常失敗呢?

那個年代只知道把女性的價值等同美貌與生育,究竟教出多少追逐美貌、執著美貌、最後除了一張皮相上高價的衣著妝扮以外心靈與品格都空虛的女子呢?這樣的女性很多到頭來婚姻都很不幸--畢竟,面貌再美如天仙,幾天、幾個月也會看厭、看倦、看到沒感覺;更何況本來就不是頂極美女--只追求表相,不注重內在與品格,口德極差、脾氣極壞,難以共住相處,心靈無法溝通,生活無法同步,到頭來還是沒有用,婚姻完全失敗。有色無德,家庭就沒福報。

假如你想從根本上毀了一個小女孩的人生,就從小教她一生汲汲營營於美貌就好,枉顧其他。不久之後,她會就會在人生的現實苦難中明白美完全沒有用。「美」無法救她免於配偶外遇或嫖妓;無法讓她家庭生活真正幸福;無法讓親族背後不講她是非;甚至無法讓她在人類歷史上留下半絲足跡--更現實的是,一過三十歲,老化的事實一逼近、現前,她唯一的長處就滅了。剩下的只是又老、又醜的業報身,以及沒有其他優點或專長的漫漫人生。

算一算中國自古男性與女性的人口比例:因為美貌而被歷史記憶的女人不到一百個,當中還不少死於非命,命運乖舛。可是,許多既不帥也不美、外表難看無比的男人憑著各自職場表現與特長、身份及名位、財富與權勢、野心與手段,被歷史記憶的比例高得太多了。「美」是種短線消耗性商品;僅供短期娛樂與欣賞,沒有長期文化保值的真正價值,註定被解消、被遺忘、被一腳踢開。踢開也快:從一個女性十五六歲到三四十歲,最多二十五年就過期了。

這一點,他的故事--History, His Story--已經寫了幾千年:「女性美」只是歷史過客,被使用、被消費、被利用完以後通常歷史半個字也懶得記一筆。誰管妳美不美呢?職場史、文明史、文化史、各式各樣的記憶裏,妳最後都不在場!相妄性真;追逐美貌,浪費人生。鎮日講究誰比誰美、誰打扮比誰入時,結果外遇的外遇、嫖妓的嫖妓、離婚的離婚、丈夫菸酒賭博的依然故我……比美比到死也沒有用哇。


2010/11/27

Can You See?


There are two ways of seeing...
Seeing through the eyes, or
Seeing through the true mind
Can you see?

2010/11/26

Monk Talk


In case that
You have some time
Listen to the Monk Talk
Read and think...

Those few are so rare in human history
Their honesty is rare
In this world
Their honesty is rare

恩怨怎麼看


相對世俗諦,有恩就有怨,對立而假有。恩怨性空,換個心境立場,角度會完全不同。例如,出家這件大丈夫事,有時也可以是小怨所成就的大恩。

以前的台灣社會,打罵小孩是家家戶戶司空見慣的事,打罵的人也會振振有詞,反正他自己也是一路被打罵大的,大家都這樣,被打大的當了父母就再打下一代,很正常。若真論有什麼分別,只是分有沒有打死打傷打殘,或者有沒有罵到自殺、離家、或只是單純心理壓抑創傷。

當年的共業是這樣:打罵者心無慚愧,為人父母者也常常群聚公開討論他們小時被打罵的慘況。到底一共打罵了多少代、幾千幾百年,這我就不清楚了。那年代,很少人知道打罵眾生是有背菩薩道、不慈悲、結惡緣、犯法背德;大家拼命打罵,大多數人都不珍惜小孩子。往往起惡念打罵完,還會跟小孩講他很「幸福」,沒有上一輩小時被打罵得兇,只是小意思修理修理。

就在那充斥言語肢體暴力的氣氛裏,聽了好幾年的「滾出去!」「你給我滾出去!」「這個家是我的!」幾次被轟上街,也就漫無目的走幾小時,再冷再熱也要等對方肯讓我進門為止。這種話一連聽好幾年,一個再笨的兒童也會開始思考:「他是真心希望我離開家裏吧?一直講、一直罵、一直打!」於是,青春期開始未久,我真的十分認真地思考、計劃、籌備如何離家;而且,也真心認為這是件好事,足以成就、圓滿對方的心願--只要人一走,不用再相處,不就再也不用常常亂發無明火、把人轟出家門了?換句話說,這件表面上看似很差的惡緣,卻替我打開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門:「家,是可以離開的地方。而且,離開也符合家人的期待!救了對方,也救了我,兩全其美!」

這種一般兒童不太可能產生的另類思考,很快就萌芽、茁壯、直到實現。之後,一年又一年,時間愈久,打罵有加的怨家,竟成為我畢生最大的恩人--沒有他,我不可能有走出家庭的勇氣;不可能擺脫一般人對家庭的眷戀執念;不可能提前計劃獨立自主的人生;更不可能看淡世俗家庭的一切。換句話說,以出世法而言,他是成就我此生出家修行最大的恩人。年復一年,我感謝他。的的確確沒錯,那個家是他的;而我生來就是個出家人,不過是隨緣借住一下子而已,早晚會出家。

世事是恩、是怨?看你的心念怎麼轉、怎麼觀、怎麼看待。有時表面是怨,實卻是恩。

2010/11/25

留在大地上的歷史


乞食:不耕、不種、不煮、不請客、不出售。

耕種:不乞、可煮、不請客、不出售。

買菜:不乞、不耕、不種、可煮、可請客、不出售。

開餐廳:不乞、不耕、不種、可買菜、可煮、可請客、可出售。

……

世間無常流變,想開口談、出書寫、提觀點,都要先深入歷史。

若不明歷史與社會始終不離人間世,光看表面事相就輕率下結論是危險的。

對於一條本身沒經歷、完全沒體會過的路,發表或議論太多,也是危險的。

這裏是人間。不是外太空、理想國、童話世界……。這裏是人間!

2010/11/24

逆境也是順境


假如你問我:「師父,學了佛,是不是一定萬事OK啊?」
我會坦白告訴你:「事相上、境界上,順順逆逆皆有,不一定。」
假如你再問:「師父,那逆境來了呢?」

逆境所在多有。就算是法師,一樣有很多逆境考驗的。一次,還心裏有執念,兩次,還求、還講,三次,還等、還問,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總有一次你終於接受,就完全鬆手了。因緣不具足,因因果果萬相中,碰多釘子、吃多苦頭,最後就學會承擔。老實承擔,明白那不是合適的因緣之後,一放也就全放了。

「求不得苦」這種苦,幾十年來,吃了太多、太多,講也講不完;苦到都講不出口了,笑笑就算了。最後,不求了,就靜靜退居一旁,欣賞擁有它們、經歷它們的人們,沾一點光,為他們的福份與機會而高興,不好嗎?也許我們在苦境裏,不斷注視著「求不得苦」的同時,並不曉得也有許許多多別人很羨慕我們的因緣哩。

2010/11/23

心水


波 水 不 二

波即是水 水即是波
生滅波相 水性本同

樹大招風


有時,人若有一點點名氣、相貌、地位、成就、影響力時,各種聲音就來了。初初你會覺得奇怪:「這個人也不錯,怎麼會被背後講成這樣?」是誰敢一直到處講別人壞話呢?不就是沒名氣、沒相貌、沒地位、沒成就、沒影響力的普通人嗎?

事實上,真正站上那個位置之後,身為被各方肯定的焦點,時時刻刻被品頭論足、被觀察、被比較,言行反而會很謹慎,也會處處小心,儘量不與大眾結惡緣、結誤會、結下未來沒必要的恩怨,反而處處和顏悅色,不輕易造口業,以避免與人結沒必要的惡緣而自斷前程或惹來意外的災禍。

人生要怎麼過呢……

是努力長成一棵大樹,加護眾生,對於種種風動修忍辱與寬容呢?還是只成了四處專找大樹狂吹,我慢自高,卻事實上一無所成的風呢?或者,靜觀諸風狂吹大樹,在樹大招風的法相裏,學得一點點人生智慧呢?有時風一直狂吹,是不是只為多引起大樹與群眾的關愛目光?是不是它本身想出名?想紅呢?

在社會心理學與唯識學裏,「嫉妒」這樣的煩惱心所,事實上有很多種細微的表現手法……別以為狂吹的風都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它也有它的深層心理動機與渴望!當風狂吹、話亂罵時,不妨多看看那沉默以對的樹吧!大樹往往並不是不清楚「面是背非」、「自讚毀他」的風在做什麼,只是,它還護念著風;它不想說破,讓嫉妒熾盛的風當眾難堪啊!

2010/11/20

吃苦


苦諦,在此方世界為真諦。
對人或毛毛蟲,皆為真實。

當生命經歷蛹期時,
該如何?

有的蛹福德因緣具足,化蝶而出。
有的蛹則否,靜靜地在蛹中往生。

化蝶,老、病、死的路依舊要走。
而蝶已日少……

已日少,稀有得見。
破蛹之際,還需要完整的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