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0

佛典故事:佛陀與病人 Buddha And The Patient


重病臥床時,對於人或世界常常會產生不一樣的視野。抽開健康時的尋常人際互動,對於身體(沉重的負擔)、痛苦(不快的知覺)、人心(念頭的相續)、死亡(生存的必然)、社會機制(人為的運作)……,重症病人往往能有極為不一樣的體認。

佛陀住在竹林精舍時,曾有一名身染重病的比丘。

他患有惡瘡,全身遍流膿血,氣味與形色都讓人討厭。為此,他被群眾隔離,搬到很偏遠的小房子裏隔離獨住。這件事被佛陀知道後,佛陀隻身前往重病比丘的住所,親自打水替他洗身按摩,並且放光照耀他的身體,善言安慰:「我今天是特地為報答你的深恩而來。無量世以前,我曾經是一個老居士,由於被惡人陷害入罪而被交付囚禁處刑。你在當時身為斷事一職,明察事實原委,將無辜的我釋放,令我得免囚刑。」

病比丘的瘡潰膿血,在佛陀的光芒與照護下,一一清淨了。於是,他合掌發露懺悔:「願佛慈愍,滅我重罪。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悲父!南無最勝醫王!令我今日身病得瘥。唯願如來,以本願力哀憐攝受;施與法藥,去我心病,令所有重障消滅無餘。」

在佛陀為他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藥後,病比丘當場身證阿羅漢道。


原典出處:《菩薩本生鬘論第四卷》

2011/07/29

佛典故事:老婆婆 The Old Lady


須達長者家裏有一個老婆婆管家。她很勤快,也很顧家,深得須達長者的信賴,大小事情都交待給她處理

然而,她卻有出人意表的一面。有一天,當長者一如往常,恭請佛陀與比丘到家裏應供時,她忽然對化緣的比丘起了慳貪吝惜的心念,非但不肯供養,還當場大發脾氣、又叫又罵:「我家這尊大長者啊,就是聽信沙門這套!那些人老是要東要西要個沒完沒了,哪裏有什麼道行啊?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我才可以不聽佛的名號,不聽佛法開示,再也不用看到剃髮染衣的出家人啊?」

她這一亂發脾氣,壞名聲馬上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整個舍衛城。

舍衛城的王后茉莉夫人是個虔誠的三寶弟子。此事傳到她耳裏時,令她十分驚訝:「啊,須達長者是大護法,慈心待人又樂善好施,就好比人中的蓮華一樣,處處受國人歡迎;怎麼這種好人的家裏,會出個像毒蛇一樣的老管家啊?」這樣思考一番,她便召須達長者的太太入宮長談:「我聽說,妳家裏的老管家常常惡口毀謗三寶,還發毒誓說再也不想聽到三寶的名字。妳們夫妻怎麼不把她解雇、趕走?那不是很好嗎?」

須達長者的太太恭敬地回答:「王后,佛陀出世就像日光普照大地、破除癡暗一般,利益一切眾生。連央掘摩羅那種連續殺害千人、殺完還摘下每具屍體的手指串成指骨項鍊掛在身上的殺人魔王,佛陀都能夠調伏他的心性,度他出家證阿羅漢;我們的管家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老婆婆,哪有什麼問題?」王后茉莉夫人聽完這番回應,顯然十分高興:「這樣吧,我恭請佛陀與比丘眾入宮應供,妳就把妳家的老管家一起帶來!」

供僧那天,須達長者的太太果真把家裏的老管家帶來了。佛陀才剛剛從正門入宮而已,老管家一看是佛陀來了,心裏一驚,馬上轉身,恨不得可以從狗洞鑽出去。不過,碰上這等場面,她連躲的機會也沒有──她嘗試用扇子遮臉,卻怎麼遮也同樣到處看到佛陀;她再嘗試用手遮臉,偏偏十隻指間又同樣能看到化佛;她不死心,乾脆緊閉雙眼,卻看到化佛遍滿十方。此時,佛陀向她開示道:「妳可以稱念我的名字,南無釋迦牟尼佛!稱念我的名字,觀見我的身相,得以解脫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老婆婆管家並沒有因此而歡喜。相反的,她立刻轉身逃跑,飛奔回家,告訴全家人:「我啊,今天入宮不巧遇上了死對頭。那個沙門瞿曇,現身在王宮門口,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現出諸般妖術,還大放光芒……那個沙門太善於幻術了,世間上恐怕沒有人比得上他吧?記住,你們都還年輕,千萬不要去找他……」

她說完這番警告眾人的話,便轉身躲進木籠裏,找塊牛皮覆蓋在身上,靜靜地窩在黑暗的角落,睡著了。

另一方面,在她逃跑回家後,佛陀便告訴王后:「她罪根深重,和我無緣,但是與羅睺羅在過去生曾經是善友。」待佛陀回到祇園精舍,就交待羅睺羅親自到須達長者家裏去度化剛強難調的老管家。

已身證阿羅漢的尊者羅睺羅化身為轉輪聖王,把其他一千比丘變化成一千王子,帶著七寶兵馬出門了。當轉輪聖王一行人等聲勢浩大地撞鐘擊鼓來到須達長者家時,老婆婆管家馬上就自動從木籠裏出來。她深深地頂禮,誠心誠意地讚嘆對方的功德:「啊,我今天有幸遇到聖王的善法攝化,一定就不會被沙門迷惑了!」

主寶藏臣當場說道:「姐妹!妳過去生有福德,應入王室。今天,本王特地來封妳當轉輪聖王的玉女寶。」

「什麼?」老管家大吃一驚:「我這麼卑賤,像糞穢一樣不堪,光是蒙聖王來探問,就很高興了;哪敢奢求當上玉女寶哇?」

轉輪聖王便轉身向須達長者下令道:「你家這個老婆婆,相好具足,我打算收她當我的玉女寶。」

須達長者當場畢恭畢敬地回答:「唯命是從。」

老婆婆一聽,喜不自勝,心想:「看哪……那群沙門,自己說自己多有道德,說了一大堆話,沒有一樣應驗的;今天聖王才出世,馬上就收我這個年老色衰的人為玉女寶哪……。」這麼想著,她歡天喜地又跪地禮謝不已。她一高興,對方說什麼都聽,教她十善法,她也當場依教奉行。

看時機已成熟,化身作轉輪聖王的羅睺羅尊者就恢復本來面目,示現沙門身。這一看,老婆婆忽然有所領悟,老淚縱橫:「啊……佛法清淨,不捨眾生。連像我這種弊惡的人,也依舊度化……」她懺悔不已,依止羅睺羅尊者受三皈五戒,當場證得須陀洹果。

於是,羅睺羅尊者帶她回去見佛陀,她歡喜作禮,懺悔發露,出家入道。精進用功一段時間以後,她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原典出處:《菩薩本生鬘論第四卷》


2011/07/28

處胎如獄



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脇,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繫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澀食、乾食、膩食、辛鹹苦醋冷熱之食;或復婬欲、急行、跳躑、久臥、久坐,皆受苦惱。

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大寶積經》



多聞,以法為樂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大寶積經》

佛典故事:語言的力量 The Power of Language


久遠以前,在毘婆尸佛入滅後的像法時代,波羅奈國境內有一個婆羅門,生下一個獨生女就往生了。丈夫往生後,婆羅門太太成為單親媽媽,一個人辛苦養育女兒。

這對相依為命的母女,仰賴家裏唯一的果園度日。女兒長大後,為了保護她的安全,婆羅門太太便每天教她看守果園,自己出門找食物,吃飽了再送食物回家給女兒吃。

有一天,婆羅門太太久久未返,過了用餐時間還沒到家。女兒餓得不得了,心情惡劣,就自言自語生起悶氣來:「媽媽是怎麼了?今天不送食物給我,也不來看我……」她愈等愈不耐煩,愈等愈火大,最後竟一個人破口大罵:「我媽媽真是連畜生都不如!一般動物至少還懂得照護幼子,小孩子餓了、渴了,絕不會放著不管……」

她的獨白氣話才說完不久,婆羅門太太已經趕到家門,帶食物回來了。這時,有一位身證辟支佛果的比丘,正巧從南方飛來,經過上空。女兒抬頭一看,起了歡喜心,馬上合掌頂禮,請對方下地就座,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供養這位聖者比丘。等聽完比丘開示說法後,女兒便當場發願:「希望我在來世能遇到賢者聖人,禮拜、供養,而且,讓我長相端正,尊榮豪貴,步行時有蓮華承足。」

這個女兒,由於至誠以一食供養辟支佛,在五百世中,世世尊榮豪貴,衣食自然,蓮華承足。不過,也由於她沒有感恩心,惡口訶罵母親不如畜生,足足有五百世都投胎在鹿腹當中。


原典出處:《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三卷》


-延伸思考向度-

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是故阿難!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

2011/07/26

忍辱波羅蜜



舍利子,我於爾時,行羼底波羅蜜多故,制伏其心,不生忿恚、慳吝、惱熱。但作是念:於諸行中,無有少法是易可得,過於毀罵及訶責者,是故我今應當修捨。又我於彼應起慈悲,何以故?世間眾生,多分安住毀罵訶責;由斯業故,還復感得如是之相訶毀果報,在在所生,常得醜陋可惡之身。我今不樂醜陋之事,豈應樂行毀罵訶責?何以故?如是訶毀諸惡業者,是則名為不相應業、不稱理業、愚夫之業;是下劣業、非善人業、非賢聖業。

《大寶積經》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佛遺教經》

若能忍寒暑,如草不貴己;精進修事業,則安且益矣。

《善生子經》

忍辱溫良依涅槃住。

《中阿含經》

身生諸苦痛,而能行捨心,正智正念住,堪忍以自安。

《雜阿含經》

2011/07/25

內化的割裂


從教育系統起,原本應整合、調合、融合的,開始割裂。

書上寫的道理不等於現實;考試與功名才是目的。道理成為交際說詞,像一件件衣服或面具,掛在社會化的場合,彼此張望。道理是一回事,它是它,我是我,了不相涉。許多意在透過教育去內化、深化的良善價值,最後,都只成為一件社交外衣--利害關頭就可以輕易甩下。

這種割裂,比其他自我認同危機或我執強化更可怕;它足以讓人認真地「以為」深信著某種信念與道理,卻也同時實際地「落實」背叛那種信念與道理。最明顯的就是標榜著各類信念與道理來強化各類歧視:九百九十九句的大道理中,只要夾雜一句「歧視宣言」就夠了。九百九十九個聽眾都會看在那九百九十九句大道理的份上,不敢質疑一句「歧視宣言」在整個意識型態架構中的系統性矛盾與價值背離。這就像產品搭售,以大量美好的大道理,向群眾行銷出特定的歧視價值。群眾通常會照單全收,像個意識型態市場裏沒有半分理性思惟能力的消費者,誰敢反詰那句話?那句話可是被堂堂正正的九百九十九句大道理團團包圍著;就算矛盾的程度十分徹底。

內化的割裂,很容易讓人利用大道理來強化人類社會的割裂:「有些人」不一樣、比較低等、比較不正常、比較有罪、比較會下地獄、種族比較不好、出生比較次等……在這類以道理背叛道理本身的場域,最常被背叛的良善價值是這兩個:「慈悲」與「博愛」。

背叛了這兩個道理的人,不但身為歧視者,也希望群眾學習,成為歧視者。不但本身想割裂作為一個群體的社會,也希望群眾強化這種社群割裂。歧視是不是霸凌?當然是。歧視是一種結構精緻細微的文化霸凌,在力推「惱害」與「憎恨」的同時,還價值割裂地口口聲聲「慈悲」與「博愛」。奇特的是,由於夾有大量大道理來搭售,廣告力量往往十分強大。

從教育系統的割裂到價值理念的割裂,這種深層人格建構的問題,甚至比浮面上的國族認同或自我認同更迫切需要被正視、被面對、被修正。宗教、政治、歷史、……等文化系統,不適合被拿來當霸凌道具利用。

人哪,若本身喜歡霸凌、歧視或製造社會割裂,最起碼要有點擔當的勇氣……至少,別把文化霸凌的責任推給上帝或佛陀。別把推廣歧視的理論基礎推給上帝或佛陀。

2011/07/23

熱浪


日子愈來愈像科幻小說

陽光,即將變成光學武器。

陽光烤建築與街,建築與街再烹煮著人,溫著看看人熟了沒。

撐得過的話,頭痛個幾天,脫水個一陣子,還是可以歸類成活人。

(一個不確定秋天會不會來,天氣是否乾脆直接斷然入冬的活人)

反之撐不過的話,不用在破表的熱浪裏一次次折磨,就地歸類成死人。

人種基因自動調整,呼應依報也回答陽光與大氣層的辯證。

「真是熱死人了……」(獨白)

熱浪,比指考還指考;它考生存。

耐熱者生,畏熱者亡。

2011/07/22

父母


作為欲界一環,除了試管嬰兒等近代科學技術以外,一般人都是經過父母而出生。

什麼是父母?一般人談的也是生理、心理或社會結構意義上的父母:遺傳基因上的父母、身份證上的父母,生活上的業界師長前輩,或者透過法律虛擬出的親子關係。

佛經裏有兩個探討「父母」的方向,是其他思想體系或領域中很少見的。

其一,是以智慧為母,以慈悲為父,將兩大重要性德擬人化。其二,則是以貪愛為母,以無明為父,將兩大生死輪迴業障根本也擬人化。這兩個方向,與一般華人刻板的性別觀念正好相反,將「智慧」與「貪愛」喻為母性特質,將「慈悲」與「無明」歸為父性特質。

兩個比喻,指出父性、母性最光明、圓滿的一面,也呈現最黑暗、業障的一面。這又與一般華人習慣選擇性地大量歌頌父母之尊德,同時逃避探討有一定比例的失職問題父母存在的社會現實的文化傳統,有很大的不同。

依欲界人間的業力現實(父母結合生產下一代的事實),以眾生容易了解的方式,用「父母」為喻,說明智慧與慈悲的圓融之於佛果,以及貪愛與無明的業力積聚之於生死輪轉,悟道與迷途之別。

事上而言,「殺父殺母」足以構成下無間地獄的無間重罪;理上而言,「殺無明父,殺貪愛母」,斬掉生死輪迴業力根本,反為成佛之基。

「父」與「母」兩個名詞,隨順此界二元界分的語言系統,也同樣用二元界分的價值來對應歸類。

佛經對「父母」的詮釋與比喻,不止有益修行人,或許,對於每一位具備父母身份的現代人,也是生活上實踐親職的另一個參考點:您是哪一種「父」或「母」呢?

佛典故事:刺激 Stimulation


看破紅塵,推力千萬般。受刺激而看破紅塵的事並不少見──五濁惡世,向來不乏各式各樣的刺激;就看受激入道的臨界點在哪裏。

縱使一個人天生聰明有智慧,相貌莊嚴端正,社會條件與人生際遇都算不錯,也一樣會有他的臨界點。他的臨界點,是一對惡鄰居。

他們的事,不巧被他發現了。鄰家母子亂倫私通這種事,讓他十分不痛快:「這算什麼呢……投胎成人,卻做出這種畜生般的行為。雖說是一男一女,母親沒有母親的樣子,兒子沒有兒子的分際,色欲惑心,心生顛倒,母親不把兒子當兒子,兒子也不把母親當母親……世間生死輪迴不休,真是太可怕了!」

針對惡鄰的行為,他深深思考著。不久,他便剃了頭、披上袈裟,步入山澤之間,坐禪思惟:「世間人只要有愚癡、貪淫、瞋恚三毒,就會做出一些行為,為此受輪迴生死眾苦。假如心念上不起三毒,就不會造作種種不當行為;心行寂滅,就不會輪迴受身。既然沒有身體這個業報,世間眾苦就隨之消滅了。」思惟到極致,他豁然開朗,銷落諸欲,證得辟支佛道。


原典出處:《佛說菩薩本行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