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7

叫我如何說


菩薩:「你看我們哪本書?」
法師:「哦,從小到大看很多本……」
菩薩:「你很年輕嘛。」
法師:「哈,謝謝你們公司陪我們長大!」
菩薩:「我們公司開二十多年了耶!」(抗議貌)
法師:「哈,謝謝你們公司陪我們長大!」(感恩貌)

叫我如何說呢?娃娃臉實在莫法度。

解開母女心結


有一次,一位半百以上的媽媽向我訴苦、抱怨她的女兒。她的女兒很優秀乖巧,讀書、上班、結婚、生子,也很孝順。她極力抱怨的是女兒學歷不上不下,職場上的位置也不上不下,「高不成、低不就。唉……」她嘆息不已。

這位媽媽本身早婚早生,除了婚前短暫在職場一兩年,生命後期是百分之百的家庭主婦,也完全沒有重回職場。對照之下,她的女兒學歷比她當年高、工作比她當年久、職位也比她當年大,出嫁前薪水給父母,出嫁後薪水給公婆,於公於私具備雙重生產力──職業婦女是體力時間兩頭燒、兩份重差一份薪,非常辛苦勞累的,更何況還邊上班邊帶小孩?

「不上不下」又有何可議之處呢?想當老闆、董事長、執行長等等要有資金人脈體力時間,想當最基層要有耐力毅力勞力實幹苦幹;「不上不下」的大量居間職位本來就是職場常態,人口比例也一向最高啊。

若她肯轉念頭,心平氣和地用自己的人生路和女兒對照,應該會發現女兒比她更有主見、更有成就、更有地位、而且加倍付出也加倍辛勞,不但不值得她起煩惱、難過,還代表她教育成功,教出這樣一位青出於藍的女兒,值得高興。

還是,她識心深處事實上非常羨慕女兒的新女性人生?只是她本身的人生無法從頭活過,也沒有機會親身體驗女兒的職業婦女人生,只能退而求其次,對女兒有夢、有活力、有作為的積極人生找弱點來批評,以達到心裏上的平衡呢?

轉個心念解心結,從此不用再煩惱。


2012/02/06

佛典故事:債(二) Debt 2


*關說*

「商人重利輕情義」這句老話到底準不準?

商人心想:「當年為出海,咬牙借一大筆債。事到如今,可觀的利息大量累積,沒完沒了,怎麼辦?嗯,我要想個妙計,一舉了斷這場大麻煩……」他決定不走正門,走旁門;不找平事本人,私下找平事太太;不直接還債,間接行賄賴帳。女人這款心思複雜的生物,不就常常喜歡把彩色礦物當成終生知己好友嗎?那還不簡單,說辦就辦!

商人從尋回的寶物裏,挑出一顆市價十萬元的小寶珠,上門拜訪平事太太:「夫人哪,當年我跟富家弟弟、也就是您丈夫的親弟弟,借了一小筆錢啦。他去世了,留下的獨生子來找我討債。我今天特定上門送妳一顆名貴寶珠,市價值整整十萬啊。拜託拜託,要是他又來討債的話,請妳交待平事別出面當證人,好不好?」

丈夫身為國王重用的公務員,當太太的被三教九流各界人士登門關說可能也很習慣了。她邊把玩著手上閃閃發光的小寶珠,邊回答:「哎呀,平事是誠實講信用的人,一定不肯的啦……要不然我替你試試,你好生等著啊。」女人不敵寶珠誘惑,收下了。

*夫妻*

私領域、公領域、家事、國事、天下事,畢竟是人為妄想界分。身居政要的老公下了班,夫妻枕邊細語談的也當然包括公務事。等平事太太把商人獻珠關說的事情向丈夫說了一遍,平事老大不高興:「怎麼有這種事?要不是我性情忠信、不打妄語,國王會立我出任平事嗎?打妄語?不成、絕對不成!珠子在哪?拿來!」平事太太交出行賄的小寶珠,平事拿了就還給商人去了。

商場混得開、混得久,什麼人情世故沒見識過?人情,一次不行,還有下一次。商人不死心,又二度上門找平事太太關說,不但又帶來被退貨的小寶珠,還加碼奉上市價二十萬的大寶珠:「太太,妳好心幫忙,拜託拜託,替我向妳丈夫求情啦。這不過就區區小事嘛;妳櫻桃兒小嘴一開,一句話,只消一句話,抵得大珠小珠現賺三十萬咧,誰管它到底落不落啥勞什子玉盤?反過來講,要是平事出面作證,你家親姪兒從我這裏追回債款,又干妳夫妻兩口何事?你們半毛錢也拿不到嘛。妳說我講的有沒有道理?」

兩顆彩色小石頭,買到了平事太太的心。她收下大小雙珠,晚上又對丈夫洗腦:「昨天的事,你說是不是有理?好不好啦?」平事一聽,再度拒絕:「絕無此理!我就是可堪信賴,才能當上平事;要是打妄語的話,不但現世會不受世間人信任,後世無量劫的苦難還等著。不成!」丈夫堅持原則,苦了貪愛寶珠賄賂的太太。

平事太太哇地一聲大哭出來:「哇……我們兒子才出生沒多久,都還沒學會走路……老來得子多不容易……這一丁點小事你也不依我……哇……嫁你這麼多年當夫妻有什麼意義?原本還寄望就算誰先死也留恩義、互相體念;沒、沒想到我人還沒死,你、你就連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哇……我活著有什麼意思?你不接受,我不如去死,我、我不如先殺你兒子再自殺,我們母子同歸於盡!哇……」

平事聽老婆一哭二鬧三上吊地大發作一番,楞住了。他老來得子,執著再深也就執著這麼一個兒子。獨子要是被老婆失控弄死了,家道中落、後繼無人;要是順著老婆的意收賄偽證,自己不但凟職失信於人,來世還要受無量大惡報……最親的人,變成他最大的要害。

他的職業道德最後死在香火執著上。他同意了。


原典出處:《賢愚經、長者無耳目舌品》

來、來、來看我的醫生(踢館帖之十八)


她在街頭拉住我。

五十歲上下,一說說三四小時以上。她長篇大論地介紹她自己:「……我讀某科系,曾是公務員,在某機密國防機構任職幾年,主要負責武器方面的事,很黑暗……久了我受不了,知道太多內幕受不了,最後發瘋、崩潰、辭職、靠以前的高薪和丈夫的收入休養。……人家介紹我去某某診所去看醫生,我覺得有用,已經看好幾年了。你要不要去?我介紹你去,啊,我們醫生很有名,很貴……那個出家人……」

很奇特的內容,對不對?她拉住我,站在某大廈管理員面前長篇演講,對方一臉淡然,無所謂的模樣;可能她太常拉人來他面前了吧?他不趕她,也不出聲應話。她的論點宗旨是出家人要是給她的醫生勸一勸、看看「病」、「看開」或「打開心結」就會放棄、回家。聽她形容,竟把好好的診所形容成「退道組織」。

這是好多年前的街頭偶遇。她說的是想像故事或真實人生?我沒問。我問的是她有沒有覺得比較好。她說有。她常常在住家附近(高級豪宅區)逛,特別是在鄰近都市型道場附近逛來逛去,若有遇上「年輕的」出家人就介紹她的醫生,勸對方去「看病」再還俗回家。她的電話我沒留。她留的醫生姓名一查還果真是昂貴高級診所,非富人不足以登門也。

她連續吃好幾年藥物,健康方面會不會無法承受?祝福她康復、平安、意識清楚。病好了,有人生目標與生活,她就不用再夜夜閒逛、拉人去「退道組織」集合了,不是嗎?另外,或許這也是精神醫學的好研究論題?戰爭與瘋狂。武器與瘋狂。機密與瘋狂。醫病關係與街頭宣傳。豪宅社區與街頭對話。真實與虛構的認知在精神治療上的意義。

不用的理由(踢館帖之十七)


她用力這麼講:「不用皈依,不用受戒,不用出家。」

我問她為什麼。

她更用力再三講:「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抓著胸口。

我無語。

我思惟,若偉大到這樣已是佛,又何必上妝擦口紅?

出家眾在全球人口比例是相當低的,低到全球人口連年爆不完。這類「出家焦慮」的普遍,或許也是人口學與真相長期受忽視的結果之一吧?又或者是出於對出家眾的業報身年紀的嚴重誤判呢?希望人口學能為通識教育的一環,避免民間不知情下,有的年代生太多,有的年代生太少,最後為世代間起伏落差太大的人口數量與世代比例,付出高昂經濟代價或製造百姓心理焦慮。

此外,對於「看起來很年輕的女眾」就千方百計想丟她進「生產線」的心理,在「事實上很不年輕的法師」角度以觀,也是古老性別歧視的殘留毒素之一。她五十多歲了,依然無法接受法師是台灣女性的正當職業選項 。

2012/02/04

佛典故事:債(一) Debt 1


*證人*

雖親為兄弟,這對富家公子哥的人格特質與人生際遇非常不同。當哥哥的從小性情忠信誠實,好施濟貧,善行善事的美名傳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國王非常信任他,就派他出任國家的「平事」一職,凡是老百姓有任何諍訟、糾紛、衝突或爭議,都一律恭請他出面決斷。

依當時的國家法律規定,借貸關係的成立並沒有使用任何書面票券疏文來證明,當然也沒有現代金融徵信的系統化體制。老百姓互相借錢周轉,必須一起到平事的面前報告,請平事現場以證人身份來公證,公證完畢才算數。

哥哥身為國家平事要職,弟弟便致力興隆家業。有個商人計劃出海尋寶,便登門找弟弟借錢。弟弟考慮後同意借款,就帶著年幼的獨子和約定要借出去的錢,與商人一起向平事哥哥報告:「哥哥,這位商人跟我借錢,答應等他出海回來就馬上還。請哥哥當證人,為我們證明這件事。日後我要是往生,也請哥哥作證,請他把錢直接還給我兒子。」平事哥哥仔細了解詳情後,便莊重地回答:「是這樣無誤。可以!」

這筆資本,商人算是順利借到手了。

*出海*

當事人與平事當面口頭講一講,借貸關係算正式成立,商人也就放心出海。可惜,首次出海運氣並不佳;非但沒有尋得寶物,還遇上海難,全靠他緊抓著浮木漂流才保住性命。當他劫裏逃生、好不容易歸國時,船沒了,手下沒了,行當通通沒了,只剩他一個人。

時光飛逝,此時商人的債權人早已往生,留下的獨子長大了。獨子看見他這麼落魄,心想:「雖然他欠我錢,可是他遇上海難、空手而歸,窮成這樣,是要怎麼叫他還錢?」這麼思考著,獨子便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他只是看著對方,完全沒有開口要錢。

商人在商場打滾一生,又是風險極高的海商,大風大浪也擊不倒他的意志。命在,機會就在;他再度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商人,又乘船出海了。這次出海非常幸運,不但尋獲大量珍寶,海事也一路平安,滿載而歸。

一上岸,商人心想:「債主的獨生子上次看見我,也沒開口討債。當年我借錢的時候,他還只不過是小孩子,說不定他根本就不記得。還是他記得,只是可憐我上次一副窮酸相,才不忍心討債?不如我今天試他一試,看看情況到底如何?」。

他打定主意,就辦妥上好駿馬,再換上寶服珍飾,故意大搖大擺地上街炫耀。獨生子一看這次債務人發了財,料想催債的好時機已到,就派專員出面洽談:「您欠我錢,現在可以還了。」商人明白對方並沒忘記,就對專員回答:「沒問題。可以,容我想一想怎麼處理。」

沒有討債公司,沒有催告追款,債還是不還?


原典出處:《賢愚經、長者無耳目舌品》

2012/02/02

我是牛

人哪
我的奶給你喝
我替你們代代下田勞耕
我為你們祖先扛重荷擔
我默默為你們付出千年
幾千年
好幾千年

人哪
我不奢求你謝謝我
我不期待你感恩我
我甚至想也不敢想你會報答我

可是
請別殺我
請別虐殺我
請別為吃我而殺我

我是牛

就算你無法不把我當牛奴
(連人也會被人當奴,牛奴算什麼呢)
縱使你無法把我當牛朋友
(連人也會被白人當黑奴壓迫,牛奴算什麼呢)
假饒你根本不懂得物種歧視也是壓迫
(人也為種族而奴役屠殺人,牛奴算什麼呢?)

請高抬貴手

別殺我
別虐殺我
別為吃我而虐殺我

在你叫我牛肉以前

我是活生生的牛

心生法生


想荷蘭,荷蘭就到乎?

春節期間,路過欣賞鬱金香小盆栽。一朵優雅一朵紅,妄想打到荷蘭;天曉得多少台灣人有荷蘭血統?幾日後,這裏忽然無故(再度)來了一群(久違的)荷蘭讀者。打妄想這麼管用?來吧:

一、我們大家成佛、成佛、成佛……

二、化身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很久。那換一個----

三、我們大家開悟、開悟、開悟,悟法身佛、法身佛、法身佛……

四、三身佛不離自性,我們結全球法緣、法緣、法緣……

五、水月佛事,祝我們夢也夢菩薩好夢!

六、希望這裏集合全球所有國家的讀者們,有緣通通來台灣觀光、參訪、親自品嘗在地素食好料!

2012/02/01

就是少了茶黨


總是空,空蕩蕩,空而冷清的店。一向無人氣,何不走進去?走進去,笑問妳那些和茶有關的事。滿室茶,空擺設不宴客的整套茶具,被茶包圍的我們對話有點神奇:

「如果外國人來怎麼介紹?」
「外國人很少喝茶。」
「禪與茶很有歷史、文化淵源……講Zen或Buddhism外國人都知道。」
「沒像你講的歷史那麼久啦。」
「你們有網路?那會網頁英譯,全球外銷嗎?」
「我們不寄。外國人要買就要來台灣買。」
「一定要走進店裏?」
「我們只做熟客,只對內,不外銷。」
「不外銷?」
「台灣茶很有名,全世界都知道,不用介紹。」
「像阿里山?」
「哎呀,現在很多混茶啦,混大陸、越南、印度的都打台灣茶。」
「哦。」
「我們老闆只賣純的台灣茶。三十年。」
「茶的名字都怎麼取?」
「你上網查都有啊,太多了講不完。」
「你們有名片嗎?」

有。她很高興送上名片,再附贈一句經典結語:

「大多數的人都喝咖啡啦。」

有時,參一家茶店也會參到禪味;在一家十分沮喪於大敗給咖啡黨的空店面。

咖啡狂銷全世界,台灣茶不但開不了半家「茶巴克」絕地大反攻,踏不出門還反被咖啡黨占掉自有地果真事出有因。茶葉紅過,紅在當初絲路賣的不只是茶,還有東方精緻文化。咖啡大紅大紫,也在咖啡館喝出大量文學家、藝術家、革命家、歷史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家……,一杯杯、一口口,香出文化與對話。

妳轉身而出,店丟給另一個人顧。

當家的妳不奉茶,來客雲水哪堪語?當然沒機會微笑請妳「喝茶去」啊。

因為佛只有一個(踢館帖之十六)


他不高興。四項構成要件要素集合在同一個人身上,讓他極度不高興。

哪四項呢?

一、她的業報身在分類上屬於女眾。
二、她人還沒死,也不夠老。
三、她學歷勉強過得去,算是他寶貝女兒們的資深學姐。
四、她現出家相。

他不高興。他說:「佛只有一個。」她微笑地注視桌上的聖母瑪莉亞立像,理解他的神只有一個。

她很高興。就算他的神只有一個,他也一樣佛性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