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30

Aggressive Secularism


Once a friend of mine discussed an important religious issue with me: secularization of modern religions. He pointed out the fact that many religious traditions have given in to secularism all over the world; some priests and some monks can get married lawfully in some countries. Many religious groups praise marriage and love instead of old religious teachings of purity or precepts.

Many people in Taiwan have asked me to give up my cultivation and live their secular live style face to fac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Some praised their own sex life or marriage even they're old, sick, or have some serious family problems. That's how I finally understood the power of Desire Realm: Most beings believe in desir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surprised to find out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not conservative at all. I never knew old Chinese people can praise sex or the process of making babies shamelessly before any stranger's face before I became a nun. Being a nun opened my eyes; I started to see one side of my people I've had no chance to see when I was a common lay person. I never knew my own people, my own race, who kept criticizing how lustful westerners are, can be so pro-sex openly. I never knew my people, who admire Confucious or other saints/teachers for generations can promote sex life to a nun face to face.

We don't have to help secular people to promote love, sex, making babies any more; they've been too proud already. Karma power makes people in Desire Realm believe that sex or reproduction is very sacred, they even go so far as to praise sex to monks and nuns openly. No wonder sex-related crimes happen everywhere; people justify or satisfy their own desire way too much.

2012/06/29

剛強難調


健康多元的性別教育不會矮化家庭價值或打擊異性戀體制。異性戀機制在欲界的堅固妄想之重,沒阿羅漢以上的本事都破不了,何況是長期受委屈、被歧視的弱勢族群?

十多年來,敢當面開口勸還俗、勸婚勸生,完全無視個人宗教信仰自由與人格發展自主的人們,不論是陌生人或熟人,清一色都是異性戀者。異性戀文化強勢到連僧眾、神父等神職人員的梵行自由、持戒自由、信仰自由、性自主自由、單身自由都不放在眼裏,哪有被歧視的可能?不可能。

異性戀文化在欲界很強勢,因為它與此界生死相生的業力正相關,隨業流轉、隨俗知解都離不開這個。被父母生出來的人類基於出生的業力因緣,沒有人敢否認它,只會努力強化正確的家庭觀念,期望能建立家庭和諧、人際關係健康穩定的社會,讓隨業力出生的代代子孫能得益。

子女都是由父母生下來的,不論子女或父母本身真正的性傾向為何。性別教育也會公開教導這一點:不論父母子女本身身為何種戀,都要恭敬慈愛、溝通尊重、和合共處。家庭價值最大的敵人是全球興盛的小三邪淫歪風和動不動離婚換人的社會風氣,不是正當的性別教育。

據個人所知,在台灣老一輩育有子女的夫妻當中,有高比例是雙性戀者或被迫續香火的同性戀者,根本不是異性戀者。這並不會妨礙民間對「恭敬孝順父母」的家庭倫理觀念的認同,不是嗎?

賭當然不只賭


誰去賭場?賭客。如何兩三日不眠不休?提神飲料、藥劑、或吸毒。賭場為何穩賺?機器程式都有精密的機率計算與操控,確保能向民間長期吸金、賺取暴利。賭客如何看待工作人員、尤其是賭場為吸引客源而僱用的年輕女子?會來賭場工作,道德尺度比較鬆、為求高薪不擇正業;說不定--很多賭客會想辦法勾搭女性工作人員,套個資、講對價、出場交易。老闆或賭客怎麼避開賭博罪?固定塞紅包、走後門、拉關係,警方來巡必有人會事先通風報訊,鐵門拉下來,日光燈關掉,一屋子賭客菸霧迷漫裏互吸二手菸再賭下去。

作為首都的台北市高級商業區巷子裏的賭場就這樣了,還能期待什麼規格或層級的「管理」?

賭博沒有產品或服務生產力,它是一種吸金機制,用小筆開獎當誘因,交換大量老百姓的遊資。會開賭場當然不是聖賢,吸進民間大筆遊資以後轉投資的事業也多半是邪業、不淨業,例如投資酒廠、菸廠等等,再間接拉高民間酗酒家暴或酒駕殺人的案發比例。

為了少子化,催生很辛苦,對不對?這群小孩子有多少比例會成為賭客或被賭客調情帶出場的女性賭場員工?這群新生代有多少會利用我們這群老人留給他們的賭場硬體作為毒品交易熱點?這群小孩有多少人口比例會不屑教育系統或文化修養、覺得不如十八歲就丟開文化高調,投入賭場海賺一個月四五萬?

歷史會記得我們這一代對後代子孫的期許就這麼下劣:不僅教不出哲學家、創業家、教育家,更不只留不住人才,竟然還廣設賭場讓這群得來不易的少子化新生代去消費或上班。開賭場是我們這一代對下一代的身教,說明我們的文化水平與人生觀的水準不過爾爾,四書五經、文化、歷史等教養薰修只是學校課本考試用的,在實際生活裏價值觀往往相反。

2012/06/28

現在自殺沒什麼,他說


不論心累劫輪迴流浪多久,生死疲累都看不見。看得見的,只有業報軀殼;世間認也只認這個。只認這個不認心,勸還俗勸不動、直接叨念要介紹甲乙丙丁或接間叨念養兒抱孫都無動無衷沒反應後,妻子放棄了,換丈夫來說項。

他終於鼓起勇氣直接問起:「你到底是為什麼出家?」出於欣賞這個延宕多年、好不容易才問出口的好問題,也報答他難得提起正念問與出世法有關的問題,我爽快直截地命中核心:「因為我媽媽自殺。」他想起了什麼,隱微難見的一點刺痛在眼角飄過,嘴卻揚起一抹彷彿看開世事的輕笑:「那個年代,自殺的人很少啦,才會一發生就轟動地方;現在常常都有人自殺,自殺的人很多,新聞一天到晚在報,自殺沒什麼啊!」

我也陪他笑了。那年頭、那件事、突如奇來的因緣,大家措手不及都辛苦了。他笑一笑發呆起來。他發呆著,我思惟起她──愛到想愛的人,嫁給想嫁的人,如願生下心愛的人的孩子,這些都緩解不了生存的痛苦(至少嬰兒時期的我長得實在太醜太扁、一點也不可愛動人,完全無法激起她的生存意志,這是事實)。愛有沒有離幸福比較近?不見得。有時愛欲反而會加速將人推向死亡;我的親生母親就以行動證明了這點。與其自殺收尾,我倒寧願她不愛不嫁也不生我這個孩子,清清淨淨出家修行或平凡地漸漸老去──我不來人間受身生死幻夢一遭無妨,只要換她平平安安活著。

報紙斗大的自殺頭條或社會新聞裏告別人間的血淚故事,有相當高比例都與愛正相關。佛言:「若離於愛,何憂何怖?」看透愛的代價的人,不忍再開口勸說愛欲推落眾生入生死火坑。活得愈老,見聞人間種種世事百態愈多,愈明白佛陀是天下第一誠實人──佛陀絕對不會開口教唆眾生追求愛欲,等眾生盲目追求到出了毛病、自傷傷人、自毀毀人、自殺殺人以後,才喃喃補加幾句「問世間情為何物」這等風涼話。

問世間情為何物?欲界生死根本大業障。「情」字底下量產情殺與自殺,沒遇過、沒苦過、沒細心觀照過、沒大量見聞過的通常還不信;至少一廂情願以為都是別人不幸、不信哪天有可能會輪到自己。佛法為世間難信之法,就在於佛法太誠實、太理性:一棒把對情愛的執戀妄想打空、銷落,讓沉醉在生死迷夢裏不肯醒來的眾生受不了。

自殺亡者的示現也是開示、說法,以死亡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欲可能要支付的負面代價──開口勸愛勸欲的人只會告訴他人感官享樂、滿足五欲、服從我執或社會潮流的片面(通常是表面)假相,至於負面代價何在,往往當事人要親身嘗到苦頭才會覺悟吧?

四無量心


夫修慈者能斷貪欲。

修悲心者能斷瞋恚。

修喜心者能斷不樂。

修捨心者能斷貪欲瞋恚眾生。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2012/06/26

我們不是雪山童子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雪山童子的求法傳奇讀了十多年,不下幾十遍。它在台灣民間是一則眾所皆知的佛教故事;佛陀過去生曾是求法若渴的雪山童子,為向羅剎求下半偈而不惜約定捨身為食;等求到偈後,羅剎才示現真身,說明他其實是專程來考驗菩薩道心的天人,羅剎本非羅剎。

這則求法公案一直帶給人一種無以名狀的異樣感。它與成長經驗完全相反。

在升學主義、考試主義、知識拼經濟的功利主義掛帥的台灣民風下,學習這件事情的現實性向來遠遠壓過理想性--讀書、考試、學歷、文憑、證照、工作、身份、擇偶、婚配、生育、……樣樣現實考慮。問問家長或學子的話,九成以上會告訴你上大學為的是學歷高能換取高薪工作,極少人會提及文明、文化、知識、或真理的尋求或傳承(講這些通常會被長輩或家人恥笑)。學生若所學與興趣或志向一致、不是被家長硬性規定或軟性遊說下選擇科系後麻木不仁地上課,已屬難得的幸運兒。
 
雪山童子這種為究竟真理寧捨身命的事跡,當然宗教性相當濃厚。與功利、現實、經濟導向、利益取向的台灣教育價值取向相對照下,雪山童子式的捨利捨命求道心不但是理想,還是遙不可及的古老神話。
 
現實是,在高學歷的知識水平人口中,取得知識只為交換金錢的功利思想。家長的觀念會如此根深蒂固並不奇怪--戰後窮苦落後、長期全球邊緣化、社會階級流動及轉行機制不良、國際發展空間受限、研究成果不受國際學界重視、勞力密集又高污染而非知識密集的產業規劃(雖然台灣高學歷知識份子人口比例相當高,卻與勞力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規劃政策方向背反;結果,學界哀嚎知識性工作機會不足、高學歷失業;業界哀嚎基層勞工人力不夠、技術人才少)……
 
在現實壓力下一路苦過來的家長會教導孩子用文憑換基本生存向上爬,對學術界或知識界沒半點理想性或文明發展性的期待,也是情有可原--雖然產業界對非知識性的基層勞工的需求遠超過知識性勞工,哪有家長會願意自己的孩子不讀書去當工人、被剝削欺負、勞苦一生貧無所獲?以家長的高學歷教育觀以論,台灣的大都市至少有兩三個發展成國際性的總部、管理中心、領導核心、產業重心,才能提供足夠合理的職場位置給大量高學歷人口;這點已經難辦了,偏偏產業方向要的又不是大量拿大學以上文憑的高學歷員工,而是肯忍受惡劣勞動條件與超低薪資的低學歷勞工。產業界與學術界在方向相反的規劃與走勢下,造就人才不足、人才流失、與人才過剩並存的奇特現象。
 
想到知識,就想到經濟。在現實壓力與過度資本化的功利交換論下,多數人都當了無奈考生,當不了雪山童子。發心與動機完全相反,不是嗎?雪山童子在人類精神文明千年沖刷下還在佛典故事裏綻放異彩,求到的法偈在全球跨國、跨語、跨文化地傳頌不絕;我們這群長年考試拼文憑證照、文憑證照拼經濟的平凡人物最多只剩生前一點點空花妄利吧……

2012/06/25

我的志願


愛我的跟我沒有血緣。

救我護我的全部非親非故。

爸爸殺死媽媽那年,鄰居報案、警方破門而入,把倒在血泊裏的媽媽送醫急救。爸爸吸毒,每天瘋狂打罵。他把媽媽打昏在地,搜光家裏僅剩的錢又出門去賭,不論賭贏賭輸,哪怕舉債也要買毒吸毒。長期受虐吃苦的媽媽救不活了,死在開刀房。醫師們在手術房裏不眠不休,最後只救活了我。我的出世是場血債;一場悲劇性的秘密。

我想我算死過;至少有陪媽媽死過。

學校上課時,每當老師教大家:「恭敬父母、孝順父母,當個好孩子!懂不懂?」我會安靜地與大家一起點頭。在這裏,承認失格父母或問題家庭的高比例存在是社會禁忌。我不想特立獨行,更不想引人注意。學校既然選擇教神話不教現實,我也可以學習當個不食人間煙火、對人生現實一無所知的好孩子。

我希望學有所成。長大以後,我要教會天底下的壞爸爸、壞媽媽認錯學好,讓惡父母反省檢討,以好父母為典範與榜樣。這是我對所有救護養育過我的人們感恩的方式;也是保護其他像我一樣的不幸小孩的方式。

2012/06/23

Layers of Dreams


If dreams are super mind games
The whole world is just one of them

Projection of ego
Performance of me

For people in dreams
Who is their ultimate creator

Nothing is real over there
The dreamer is not even the real you

Images or sounds
Stolen and copied

Ignore the illusory contents
Ask who the dreamer is

Watcher of all dreams
Creator of the fake dreamer

2012/06/20

抓猴廣告滿天下


假如來台灣玩,可別被隨處可見的抓猴廣告嚇壞。外遇?司空見慣。

外遇到底是邪淫、通姦罪、或是單純的愛情自由及隨時更換對像的基本人權?成人各類正反聲浪聽太多,最常被嚴重忽略的是小朋友的意見。

通常國小學童已經很清楚自己出生的經過程序是父母結合的後果。因此當小學生發現雙親一方外遇時心理會很受創,受傷程度不亞於被背叛的配偶本人。小孩子發現父方或母方原來隨時可以換性對象,很快就會推論出父母間的性行為不見得忠誠、也不見得有固定對象的事實;他或她的出生沒有任何特殊性也不可貴,父方或母方只要任性或任意換另一個性對象就能夠隨時製造出另一個小孩--這種邏輯不是線性式的學院知識體系邏輯,而是人性的、感受性的反應:因父母結合而出生的小孩也會認為自己被背叛、不被愛。

青少年長期夾處在父母外遇或感情問題時,典型反應則不一樣。有的同步找感情對象逃避與父母相處,有的變本加厲模仿父母的不忠行為,也如法炮製拼命更換不同⋯⋯的性對象或故意從事危險性行為。有的間接報復父母,不到二十歲已偷偷墮掉兩三個以上的嬰兒。有時父母價值觀上認為愛欲關係不需要忠誠,生活上身教長期如此,下一代也會學。另一種較少見的反應是長年受干擾,認為現代男女關係不忠實、不穩定,決定單身,一輩子拒絕建立家庭。

成人子女(尤其本身已戀愛、結婚者)發現老年父母外遇的反應就更激烈了。有的直接上演家庭戰爭分兩派,有的勸父母離婚早一點分配遺產,有的從此與背叛的父方或母方撕破臉,從此不帶小孩子去親近對方。他們的反應往往是直接、強烈的瞋恨心與敵意--同樣是有婚戀育子經驗的成人,很清楚忠誠與外遇的身心狀態差在哪裏,也最難原諒。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問題家庭的子女會勸父方或母方換對象,只是通常不會以事前外遇當手段,而是勸父母正式離婚再另行換人。

以前舊的觀念以為外遇是「大人間的事」、與小孩無關,忽略了外遇現象對子女的巨大影響。在三妻四妾、外遇全盛的時代裏長大的「小孩子」現在正是各國的社會主幹,年紀約在二十五歲到五十歲之間。這群人對婚姻或感情的不信任感創歷史新高、不婚不生率也創歷史新高,模仿上一代外遇的人口比例也更高。抓猴生意會如此興隆而成為另類商機,與前幾代所打下來的社會歪風基礎有關。

不忠世代孕育了不婚時代。外遇否定家庭價值,當然也會製造出否定家庭價值、不肯結婚的下一代。因果很快。

What You Want Is Not Want I Want


People have told me a lot of love or family problems since my early childhood. I've learnt from them that people are so weak and hopeless in love relationships: adultery is everywhere, boys or men buy sex and cheat on their wife or girl-friend, kids don't know what to do when they face one of their parents' love affair, men or women abandon their boyfriend or girlfriend and go for another new guy.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tell me is Dharmma Talk:

Love is pain and suffering. Betrayal is easy. Sex is cheap. Happy family is so rare on Earth because most people lack the basic ability to stay faithful. Schools never teach kids how to deal with their parents' adultery, so they feel confused and get hurt all the time. Many people talk about love day and night even the definition of this strange word is never clear in human history.

People teach me through those real life stories. The funny thing is that after they show me love is a lie and people betray each other's trust all the time, they would wonder, "Say, why don't you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