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8

媽,妳是亙古不易的文化羞辱:女性化霸凌(十四)


遠從臉書還沒被發明的時代開始,全世界早已不約而同地大量使用「母」、「媽」、「娘」、mother、bitch等名相來建構出大同小異的髒話,用來書寫也用來謾罵。等到臉書發明之後,不論版主是哪國人,起性子、情緒太好或太壞時,神來一筆就留言,像是口頭禪或標點符號一樣,隨處可見。

髒話?足足聽好幾十年、也讀好幾十年了。對我們這群每天在大人、長輩、鄰居的「X你娘」、「他X的」、「X奶奶的」的劣質語言文化泡大的台灣孩子來說,簡直家常便飯一樣。有很多台灣小朋友在還沒學會叫所有尊親稱謂或基本造句以前,已經從大人嘴裏先學會滿嘴的髒話了。

大陸各省的腔調與鄉音也好,台灣各地風味不同的台語腔也好,對母性的文化羞辱發音都一樣。從國小男童、耍酷愛現的青少年、上班族、中年發福變形的爸爸、到七八十歲大陸來台的老人各自都有一番對髒話的文化辯解--大意約莫是說「罵髒話沒有惡意啦,只是語言習慣,喏,妳不覺得從小聽到大很親切、很台味嗎?有時它就像打招呼一樣而已啊!」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當我還是個未遇佛法的小女孩時,對這番似是而非的文化說帖起了疑情。我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髒話的什麼人都有(當然包含不少台灣女性),卻很少有本身身份就是母親的女眾會使用--她的社會身份就是母親,犯不著自我羞辱。

身為小女孩,我非常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力量」使羞辱母親的髒話成為非常有力的社會語言,跨國也跨種族都一樣,不但是代代傳著罵,爸爸與媽媽「合作」生下兒子後又拼命教兒子罵。一個小女孩能有什麼天大的本事能知道?有個實用又簡單的方法:就學男眾,也每天放嘴邊罵罵看。親身實驗不就知道了?

當年認真實驗後的心得感想如下:罵髒話的的確確有種惡意的快感,也對人際惡性攻擊很實用--直接侮辱一個當下本身沒有扮演的社會角色、羞辱別人又抬高自己、迅速激發對方負面心理狀態、保護我執又殺傷別人的快感。從此,我完全理解男眾熱愛髒話的原因何在;有罵過的都知道。這種充滿邪惡動機或惡念的用語非常能滿足眾生心:「羞辱母親有什麼關係?我是男的,我的身體是男的,我一輩子也不可能擔任母親這個社會角色啊!」

半世紀以來,台灣女性學會罵髒話的人口比例也愈來愈高,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尤其樂在其中,十分善於運用;雖然主要還是攻擊「母親」,不過拿「父親」開刀的女性人口也愈來愈多。就算業報身是女眾,出口惡言羞辱一個自己目前沒有擔任的母職角色所帶來的惡念快感並不輸給男眾。更進一步反攻父職時,心態也跟男眾大同小異:「羞辱父親有什麼關係?我是女的,我的身體是女的,我一輩子也不可能擔任父親這個社會角色啊!」

等台灣社會民風演變成「你爸」、「X爸X」、「X爺爺的」在女人圈漸漸廣泛流行起來時,我已經老到不需要像小女孩實驗髒話文化一樣以身試法,也能明白她們起惡念、發惡語的我執快感何在,髒話次文化又何以自古不衰。正因為夠老,對文化策略的視野也不同了。

學別人罵髒話的話,不論是不敬人母或不敬人父,污嘴之餘業障還要個人背,何必?最直截了當的作法是這個:發願生生世世絕對不擔任母職或父職,絕對不擔任「母親」或「父親」這類全球髒話千年攻詰不休、註定受沒完沒了的文化羞辱的身份。讓罵髒話的人主張「言論自由」、「了無惡意」或「文化親切論」都無妨,全世界罵髒話罵得如此快樂,劣質文化世代傳承也都隨他去。「父母」二字受盡髒話文化侮辱的事實或許也證明我們活在全球遍是不孝子、不孝女的世界吧?

早知是不孝子、不孝女,出生來人間一輩子口舌不乾淨處處羞父辱母、自己罵不夠還教孫子孫女罵、傳承不出什麼高尚文化文明的話,從根解決通通不生就好啦!

2012/10/07

佛典故事:My Son 我的兒子


小烏鴉在天空低飛而過,祇夜多尊者一見臉色大變,憶起九十一劫那段傷心往事。

毘婆尸佛入涅槃後,他請求父母同意讓他出家。同意長子出家?一般父母哪裏會肯呢?雙親心裏極不贊成,開出條件:「家裏事業做這麼大,你要是去出家的話,誰來繼承家業啊?我們先替你娶媳婦生兒子才會放你出家!」

明知兒子不願意也不需要,父母硬是強逼他娶妻。太太娶進門後,他再度開口求出家,也再度受父母拒絕:「你要是替我們生個孫子就放你出家!」毫無感情也全無意願的情況下,兒子勉為其難地生下孫子。等小孫子牙牙學語能走路時,他三度懇請父母:「請二老允許兒子出家,好不好?」

家庭不是職場。職場背信還有得公事公辦,家務事背信卻沒得商量。父母開的條件兒子都辦完了,父母卻心生反悔,完全不想兌現之前的承諾。他們命令奶媽私底下交待孫子:「萬一你爸爸要出家,你就擋在門口一把捉住他,說:『既然生了我,怎麼能狠心拋棄我去出家?若要想出家的話,拜託請先把我殺掉──殺完要出家再去出家!』」

才學會說話不久的親生兒子仰起小臉說出如此辛酸苦切的要脅話,為父的哪裏堪受得起?他當場臉色大變,心疼地對兒子說:「好、好,我就留在家裏,再也不會去出家了……」念頭一退,從此世世流浪生死,父子各奔西東。

九十一劫過了,小烏鴉在天空飛過。父子倆各自六道輪迴,直到今天才終於再度相見。祇夜多尊者以道眼一觀,認出牠是那輩子開口障他出家的親生兒子……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

-延伸思考向度-

六親眷屬或法親眷屬?念頭轉了就是了。

使人安心的是……


「人生在世,不就求個心安而已?」幾年前,老朋友這麼寫道。充滿幸福的無聲笑意從短短一行字傳來。

且不論宗教或信仰。亦不論傷透腦筋又複雜萬般的重重人生理念。使人安心的是什麼?

天空有著正常運作的星系,四季依舊是正常輪替的天氣,山海陸地保持平衡的生態環境,抬望是看得見星光月色的夜空,放眼有歷史餘韻猶在的古蹟,四處皆豐收富麗的片片農田,屬於臉上帶著笑顏的人群的老街,見證世代傳承的老樹與花園,安靜又乾淨的台灣高鐵,拉著父母的手咯咯笑的嬰幼兒,還有走遍全球也會思念的台灣紅豆餅……

「人學佛信教求個什麼?不就希望生活平安而已?」幾年前,老菩薩慈祥地笑道。人生幾十年,兒孫滿堂了無遺憾,老人家只求平平安安的平凡人生。

平安、快樂、幸福--撥開三百六十五行艱深難解的諸般術語行話,人心需要的是這個。細細品嘗台灣的紅豆餅,雲門一字關透不透且暫放--台灣使人安心的是這個。

心安了嗎?

2012/10/05

佛典故事:打掃 Cleaning


父親對兒子有深厚的期望,特地「主動」送子出家,以便跟隨佛陀修行。兒子得度出家後領得掃地的職事,日也掃夜也掃,覺得實在過份辛苦,最後不禁起了退道還俗的心念。

當初既是為父出家,兒子就一五一十地告訴父親這番心理轉折。好不容易才栽培出一個能隨佛出家的好兒子,為父的哪裏肯輕易放棄?「你就放心出家!從今以後,為父的替你掃地!」父親聽完兒子滿腹苦水,當場提議日後全部自己代勞。

雙方有了共識,一個如願從此免掃地、一個如願保住出家子,獲得雙贏的圓滿結論。事情談妥了,父子倆都很高興,就再度啟程往祇洹精舍出發。到了精舍,兒子一看環境無比清淨,心裏非常法喜,心念直下又轉了:「我寧願喪身失命、出家掃地,也不要還俗!」

起善念的兒子不久後往生了。他投生天上,示現天人身下凡聽法,終於親證須陀洹果。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子為其父所逼出家生天緣》


-延伸思考向度-

一、不論在家或出家,環境清潔是否很重要?

二、在一般傳統華人家庭的教育與家事分配上,通常會將大量清潔工作交待給女性家人(尤其是母親、妻子或女兒),以便讓男性家人「有時間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反而造成許多兒子十分不習慣或不從事基本家務勞動、認為它十分辛苦又毫無意義的反家事心態。以現代男眾普遍過胖、脂肪過多、飲食過度、健康失調、體態不良的時節因緣以觀,為提升男眾的健康水平,是否宜將傳統上歸給女眾的清潔打掃工作適度地分配給男性家人呢?

蚊子


老人大叫一聲:「蚊子!」飛快地出手擊殺畢事。

她身手如此靈活,快到來不及阻止。好多年沒看過這等場景,也很久未曾思考此事了--從童年起,家家戶戶一般都會教小孩出手殺蚊子。為預防傳染病或保持環境衛生,大部分的家庭也都會自幼教導小孩殺死蚊子。長大後決定改變並且從此不再出手打蚊子的人通常會被當成笑話或瘋子。

不打蚊子的人通常會慢慢發現一些過去不曉得的事情……例如,注意居家清潔或長期吃素改變體質,蚊子的數量或叮咬的機率都會顯著降低。若心甘情願請客讓小蚊子喝血,身心放鬆、皮膚也鬆。對方放心慢慢進餐又不擔心丟掉小命時,飲血技術通常也較佳,只是小痛小癢或不痛不癢。飲血後留下的疤痕或紅腫、紅點很小,很少會出現嚴重腫起的現象。

因緣很微妙--

愈愛打殺蚊蟲,家居環境召感的蚊蟲也愈多;不想殺、不想打、連捉也不願捉時,反而蚊子的數量就少了。

2012/10/02

佛典故事:我想當國王 I Want To Be A King


窮人辛勤地工作大半天,好不容易賺來六升炒米粉。他心滿意足地扛著,心心念念想要帶回去養家活口。心不甘情不願也是責任;當成甜蜜的負荷也是責任──普天下男主人的天職,豈非如是?

扛著、扛著實在走累了。他在路頭上小歇個腿的當下,忽然轉頭看到一個一手拿空鉢、一手捉錫杖的修行人。他雖然窮,窮得有常識也有知識。看出對方為乞食特地出門,他心想:「那個修行人,相貌堂堂,也很有威儀,令人恭敬,不如就隨緣布施他一餐吧?這樣的話,我也算是做好事,豈不是很快樂嗎?」

修行人知道他起了善念,就默默跟著他,到小河畔坐下。

「大師,我今天正好有炒米粉,打算供養您。您可以吃嗎?」

「可以,有得吃就好了。」

「請用!」(如果他真的持戒清淨又得道,就讓我獲得當小國王的果報吧?)

「怎麼這麼少?又這麼小?」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再來一鉢吧?」(人倒挺瘦的,看不出來食量還蠻大的啊?既然給了兩升,如果他真的持戒清淨又得道的話,就加持我獲得當兩個小國家的國王的果報吧?)

「怎麼這麼少?又這麼小?」

「哇!真是對不住,再來、再來!」(真是人不可貌相,這位修行人竟然這麼會吃啊?兩升還嫌太少不夠哩!人生哪,做人就要好事做到底。我發心都發心了,當然要發心供養到底,這次一定讓你吃到飽,份量加倍!這樣算一算,加起來總共吃了四升炒米粉……如果他真的持戒清淨又得道的話,就保庇我當上四個小國家的國王吧!)

「怎麼這麼少?又這麼小?」

「大師啊,這裏還有,別客氣,再來!」(好!手頭剩下最後兩升,這次就一口氣供養個精光!如果他真的持戒清淨又得道的話,就用力保佑我登上波羅奈國的王位寶座,帶領下面四個小國家,又獲證初果……)

「施主,還是很少、很小哪……」

「放心,通通包我身上!大師您儘管吃,要是吃不飽,我就脫了衣服去典當再買吃的來供養您!」

窮人雖然是窮,個性海派又有處世原則,六升全供養光了還保證不惜當掉衣服也要請對方吃到飽。講到脫衣服、上當舖的程度,修行人不說話了。他靜默地吃完一升炒米粉,把其他五升全部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他。

「大師,您先前不是嫌又少又小嗎?怎麼加碼到最後全部通通布施給您,您反而吃不完又退還給我呢?」(奇怪,不是一直嫌太少又太小嗎?)

「你第一次供養我時,心裏只求做一個小國家的國王,我才說你的心願太少。到第二次,你只發願要當二個小國家的小國王,我才再度回答你的心願少小。等到你第三度供養,只求當上四個小國家的小國王,我只好再次說你的心願實在是很小。最後,你供養到第四次,最多也只求當上波羅奈國的國王,手下領導四個小國家,最後還見諦證初果,我才再重覆一次你的願發得又少又小。我指的是你的願力,不是在嫌米粉不夠吃或供養太少或太小啊……」

「……」(奇怪,這輩子我要是真能統理五個國家稱王,也算是天大地大的大事件了,這種大事怎麼可能會發生?恐怕不是真的吧?不過,話說回來,能清楚知道我心裏在想什麼,一定是聖人、出世大福田,不會騙我!)

他的心念再度被修行人感知到了。對方飛升到虛空中,示現出種種神變,只交待完最後一句話:「好好發大願,別產生任何疑慮!」就忽然隱身不見了。供養事畢,窮人繼續向波羅奈國前進,在路上正巧遇見輔相。

「你不是某長老的兒子嗎?」輔相認出他,主動出聲招呼。

「是的。」(是爸爸生前的舊識,怎麼還記得我?)

「衣服又舊又破的……年輕人,你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報告大人,自從先父往生後就家道中落,沒有人照顧我的生活起居,最後愈來愈窮,才會變成今天這樣。」

「這怎麼可以?來,跟我進宮去!」

輔相帶著窮人進宮親自向波羅奈國王報告。原來,他的父親生前是國王相當熟識的老朋友,一生與政界有緣。國王本身沒有子嗣,與故友的獨子重逢後,便交待對方要每天留在他身邊,以便就近關心照顧。

他們才相處了短短七天,年邁的國王卻突然病逝。國家不能一日無王,眾臣情急之下,決定推舉國王生前唯一親信的窮人繼位。此時,當初供養時心中立下的願望果然實現了。窮人不再是窮人,自此身為統領五國的國王。可惜,權力的滋味一嘗久,過去熬苦日子的心境漸漸淡忘,慢慢地就養出貴族習氣,成為民怨四起的暴君。

雖然他已經迷失在權位裏,修行人沒有忘記他,依然護念他還有最後一個心願沒有實現。

多年以後,當他一抬頭發現修行人飛升在宮殿上空時,感到非常驚訝。對方立刻開口提醒他:「你曾經發願要見諦證初果,記得嗎?怎麼現在無惡不造,跟你原本的初衷大為乖違?」如此種種開示說法後,窮人升格繼位的國王內心十分慚愧。他十分懺悔自己造下的過失,發心一定要改過向道。

就在這當下,他的最後一願實現了:果真身證初果須陀洹。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貧人以麨團施現獲報緣》

-延伸思考向度-

希望從事某種職業是願力,也是發心。不過,美夢成真之後才是「職場也是道場」修行路的起點──當初希望從事該職業時的發心是什麼呢?能否堅持而不變質?

2012/09/30

佛典故事:真相 The Truth


有一對兄弟出家學道。哥哥修苦行證得阿羅漢,弟弟聰明又博學多聞,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被輔相奉為老師。國相為三藏比丘行大布施、大供養,興建精細、端嚴、壯觀的大塔寺。三藏比丘心想,寺廟既然落成,理當就要安僧;不如向輔相進言,請我哥哥來常住。他一開口提議,輔相就馬上當場同意,也發大心護持。

有一天,輔相忽然拿了一張價值千萬錢以上的精細妙毯來供養羅漢比丘。一開始羅漢比丘不肯接受,但是在輔相再三懇求下,最後只好勉強接受了。他想:「我弟弟要營辦眾務,應當會需要財物……」轉手就把輔相供養的上好妙毯布施給三藏比丘。幾天後,輔相又主動供養一張粗毯給三藏比丘。三藏比丘拿來仔細一看,馬上明白品質遠遠不如哥哥獲得的供養品,起了大瞋恚心。又過一段時日,輔相再度拿一張價值千萬錢以上的上等妙毯供養羅漢比丘;對方也在盛情難卻之下接受,轉手又送給弟弟三藏比丘。

一而再、再而三,輔相不平等的對待讓三藏比丘嫉妒不已,心生一計。

他拿著哥哥送來的高級毯子,登門拜訪輔相的愛女,抱怨連連:「妳父親以前很厚待我。自從最近來了一位新比丘以後就變了。也不知道他是使出什麼方法去迷惑妳父親的,現在對我的態度大不如前。我現在把這張上等毯子託給妳,妳就拿去給輔相看,說妳想縫製新衣。他若是起疑心問妳的話,妳就回答是他愛重尊敬的苦行修行人送給妳的!這樣一來,他一定會生氣,從此就不再找那個比丘說話了……」

輔相的愛女一聽不得了,臉色都變了:「我父親現在這麼厚待、敬重那位比丘,就像愛護眼睛或夜明珠一樣,為什麼你要故意設計毀謗他?」

三藏比丘不理會她的情緒反應,威脅她:「妳要是不肯照辦,我就永遠跟妳斷交!」

她不懂他們之間有何恩怨,也不明白對方的心念。她無奈地嘆口氣:「哎……何必做到這種地步?」被迫收下這張名毯,也只好依計行事。輔相一看毯子馬上就認得是自己供養出去的,心裏就起了大煩惱:「這個比丘啊,真是個大壞人!拿了我的毯子不自己用,倒轉手送給年輕的女眾!哼,成何體統?」

沒有問清女兒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他以為事情是他心中假設的那種「版本」,從此對待羅漢比丘的態度大變,也不再出面迎接。羅漢比丘發現輔相冷淡無禮,心想:「一定是有人在背後毀謗我,才讓他變成這樣……」他也不主動辯駁,只是為輔相示現十八神變。

輔相看完羅漢示現神通,知道自己之前完全是想錯了。他以無比的恭敬心頂禮比丘,深心懺悔,並且下令把三藏比丘和自己的女兒一起驅逐出國。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兄弟二人俱出家緣》


-延伸思考向度-

佛言:「爾時三藏,我身是。以謗他故,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乃至今日,為孫他利之所毀謗。爾時此女,由謗聖故,現被驅出,窮困乞活。是以世人,於一切事,應當明察,莫輕誹謗用招咎罰。」

2012/09/27

佛典故事:父子之間 Father and Son


爸爸替兒子取了一個十分吉祥的名字,叫做「無害」。無害一天天長大了,人如其名,慈悲無害。

「爸,你要是出門路過田地的話,千萬別傷害眾生!」兒子關心地說。

「什麼?你是打算修仙了啊?人在世間生活哪有辦法避開昆蟲?」爸爸漫應道。

「我希望現世安樂,後世也安樂。假如連爸爸也不採信我的話,我活著又有什麼意思?」聽到爸爸這種不把眾生命當命的無情反應,兒子內心感到十分難過。他默默地出門,一個人步行到毒龍泉邊獨坐,一心求死。

泉中的毒龍是隻見人必害、逢命必殺的惡龍。毒龍看到生人主動靠近,馬上釋放出致命毒氣。在兒子中毒倒地、將死未死之際,爸爸忽然有十分不祥的預感,急忙尾隨出門找人。

名字既然取成「無害」,怎麼能寄望養出一個殺生害命、殘暴不仁的兒子呢?父母深重的期望不就直接反應在子女的姓名上嗎?後悔失言的爸爸找到了中毒的兒子,真心懇切地說:「我這個寶貝兒子要是出世以來都沒有起過傷害眾生的心念的話,劇毒應該馬上消退!」

真心誠意的話才出口,劇毒就當場化解了。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十力迦葉以實言止佛足血緣》


-延伸思考向度-

不論國籍種族信仰為何,父母往往以美好的事物、價值、理念等等來為新生兒命名,作為對下一代深切的祝福與期許。我們每天以美好的姓名互相稱呼,習以為常,卻很少深思名字的意義──何時才打造出「名實相符」的美好人間淨土呢?

2012/09/25

佛典故事:傷心寡婦 The Sad Widow


「奇怪,我怎麼會當天人?到底是什麼因緣?」天人想。他靜心一觀,發現是上輩子在人間曾經造作塔寺,修此功德才能生在天上。他愈想愈高興,不但心裏惦念著塔寺,又仔細用天眼觀察,想看看現在有沒有誰在管理──的確有,是一位獨居的老太太。

老太太日夜思念著往生的丈夫。為轉化她內心的憂愁苦惱,也為了守護住對方生前重視的寺廟,她盡心盡力地學習、效法丈夫的精神,也認真地修治塔寺與僧坊。

「我太太這麼認真,很有大功德。我也應該下凡去看看她,打個招呼問個好,順便安慰她……」天人這麼想,就回人間一趟。

「老太婆,妳每天都這麼憂愁,是不是很想我啊?」空中傳來年輕的男音。

「誰?你是誰?是來安慰我的嗎?」老太太嚇了一大跳。

「哎,我是你老公啊!上輩子在人間的僧坊塔寺修得功德,善因緣得善果報,現在生到三十三天上囉……我看妳也跟我一樣認真修治塔寺,所以特地回來探望妳一下。」只聞男聲、不見天身的天人用悅耳的聲音解釋著。

「那好,過來我身邊,讓我瞧一瞧、抱一抱……」夫妻當了大半輩子,老太太依然有深重的恩愛習氣。

「不、不!」這次換天人大驚失色,「人的身體臭穢不堪,我不願意靠近。妳要是還想再當我太太的話,就好好地精進供養佛及比丘僧。等妳命終以後,照理講也會投生到天上,我到時候再娶妳。老太婆,我會在天上等妳,妳放心吧!」

老太太對丈夫很有信心,情執也很重。一聽到可以投胎到天上再嫁一次,對方也承諾絕對會等她,她就日日勤奮地供養佛僧、修諸功德,事後通通回向發願要生天和丈夫團圓。

最後,年事已高的老太太往生了。她果真如願轉世投胎於天界,也再度嫁給天人丈夫。這對一路從人間情執到天上的天人佳偶重逢完婚後,相約一起下凡聽佛陀說法開示,最後一起證得須陀洹果。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長者夫婦造作浮圖生天緣》

-延伸思考向度-

一、夫妻間可不可以互為善知識?

二、修行是不是一種十分健康有益的老年生活?對單身老人是否特別合適?

三、情執恩愛根植於業報,人很容易執著人體而起愛著。然而,從天人的立場而言,人身非常臭惡,無法靠近之餘,更無從產生愛染之情。情執有相當高的比例是針對「業報身」而產生──六道眾生的愛情關係是不是業力呈現的暫時現象?

2012/09/21

佛典故事:Prove It! 拿出證據來啊!


星空下的八十億大軍團團圍住大樹,攻擊目標只有一個人。

「喂,瞿曇!」領頭的魔王大喝,「你一個人坐這裏做什麼?趕快滾!再不快滾,我就抓住你的腳把你丟到海裏去!」

「世間沒有人能把我扔到海裏,」樹下的覺者平靜地回答。「你不記得了。你在久遠劫前的某一世曾經建造一間寺廟,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又供養辟支佛一鉢飯食,因此才轉世六欲天成為大魔王?」覺者看著失憶的魔王繼續清晰地陳述著,「而我,在三大阿僧祇劫內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及聲聞緣覺之人。大地沒有哪裏不是我的宿世身骨……」

聽對方講得一副彼此早已認識很久、對過去種種了然於心的樣子,大魔王相當不服氣。他怒喝道:「瞿曇!我的事要是真的,我自己早就該知道了,哪裏還輪得到你來講?就算你知道我的事,你的事光是你自己一個人在講口說無憑,誰能出面作證?」

樹下的覺者絲毫沒有被對方的怒火影響。他伸出手指輕輕地點著大地:「這片大地能為我作證。」

這一個優雅的動作當場從大地中傳喚出一尊古老的地神。地神恭敬地向覺者合掌:「我能作證!自從有了這片大地,我就一直守護在這裏。世尊說的話真實不虛!」

古老的神明都親自出面作證了,相對年輕又失憶的大魔王還能如何?八十億大軍剎那間全體消失得無影無蹤。星空下的大地平靜如昔,覺者的弘法生涯也就此展開……


原典出處:《雜寶藏經、佛在菩提樹下魔王波旬欲來惱佛緣》

-延伸思考向度-

一、佛魔之間,誰的記憶力較好?

二、神明能否擔任「證人」?

三、同樣是在三寶門中修福德,為何一方成佛、一方成魔?差別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