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

呼叫台北市民手冊?Roger!


多年前的一個下午,我為補捉台北市市民手冊難得出門。當年初秋出門已不甚有涼意,全身夏杉也照熱,完全不了解今年盛夏酷熱至此,為何大家頭上頂著大太陽也要衝出門抓寶可夢?找著,找著,看到有公家機關就看一看,停一停,隨緣找一找。

「請問有什麼事嗎?」武備齊全的年輕警察問我。

「我想找台北市市民手冊。」我將目光從公告欄收回,這麼告訴他。

「你等一下!」年輕警察跑回辦公室又走出來,「對不起,沒有!」

「哦。謝謝,再見!」當然沒有。那是觀光傳播局之類的單位在管的,警察又不是里長,怎麼會變成市民手冊發放單位?

「等一下,要不然你去警察局裏看看?」他遙指總部那棟亮晃晃的大樓。

「啥?警察局會有?那不是觀傳局在出的?」我瞪大眼睛。

「哈,我也不知道!你就去坐一下嘛!」他憨厚地笑著。

「應該沒有,謝謝,阿彌陀佛!」謝過他,走了。

奇怪了,怎麼沒事叫個法師去警察局吹冷氣坐著?後來看新聞才知道那陣子警界事情很多、很忙、常常上新聞,很努力在解決警民感情互動與專業形象問題。「原來如此!想保庇!」也許不只是保庇;警察自己本來就是市民!


男眾的道義


出家後不問俗務,聽他強裝鎮定地談往事,百感交集。

「退休拿所有積蓄跟朋友合夥開公司,結果後來朋友把錢捲跑了,把公司的債務、問題丟給我處理。董事長不當了,回家種田。」我看著出家前風光的他憔悴苦訴被哥兒們出賣的事情,事業與友誼雙重背叛。老生代真糟糕,口口聲聲中華文化四書五經拿來壓我們整群小的後輩,結果生活實務是這樣。

這跟我以前認知的兄弟情誼不一樣;跟女性主義宣揚的姐妹情誼不一樣;跟所有中西哲思教導的做人處事道理都不一樣;只有利益,沒有道義。「看來,男眾之間的兄弟文化在退化;比女性主義的姐妹情誼還不如!兄弟相害。」我無奈地想。連小學生之間講究兄弟道義的情操都比大人強。

道德就是這樣無形無相的致命存在;道德在時人們無感,道德消失方知一切盡失。


慎口


出家前我曾住過道場。不是單純借住,而是接義工工作,邊工作發心幫忙大大小小雜事、法務邊住,每天一大早就要比法師早起處理香燈事務。一直住到有一天被住持開口趕走為止。

「道場房租很貴,都居士在供養,」她說,「你住在這裏,也沒交房租,也沒交水電瓦斯費,信徒會講話,我不好做人。」我用無法理解的眼神看著她。當初開口說老和尚親口交待「有居士要來住」讓她特地打掃等人的也是她,開口邀我住道場也是她,現在為了錢開口趕人的也是她。這種依錢論錢不論法(跟法義教理或正統修行法門無涉)的奇特因緣,我當然不好公開一一追問道場的居士是誰放話抱怨讓住持開口趕人,就算違背老和尚的指示也要親口把一個沒什麼心機的年輕居士趕走。我默默收拾行李走人,非常狼狽地臨時住到沒有信仰的朋友家睡沙發,完全不想提為了錢莫名奇妙被住持趕走的怪事。幾年後好心收容我的朋友到歐洲攻博士,又過幾年成為台灣知名的律師,法學菁英。

二十年了,當初的老居士老的老,走的走,往生的往生,誰會記得誰無意間嘴快講了什麼讓住持違背老和尚的指示趕走居士?當然不記得,眾生沒那個好記性。教訓倒是留下來了:身在道場,龍蛇雜處,一點點口舌是非都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困擾與改變。在道場,嘴要緊,口業要比在外面謹慎十倍、百倍、千倍;一字一句起心動念就是別人一輩子的因緣。

慎口!


孤寂成罪? Is Solitude A Crime?


「養一隻金魚太孤單,算虐待?」標題這麼質疑著。

動物保護是很新、很新的觀念,比人類覺悟不能殺小孩、打小孩、罵小孩、不可以虐童的後知後覺還遲鈍。養一隻小動物,讓牠一生無法與同類對話溝通地活在說人話、寫人字的人類世界到底算不算虐待毛孩(金魚不長體毛,「鱗孩」!)呢?大哉問!

我們是否能期待毛孩就像狼孩(被無情無義的父母拋棄於荒野,被狼族視同已出地餵養保護成長、學習到滿頭滿腦野狼習氣的人類兒童)一樣,被生物學上的異族父母(人類擔任的毛母毛父)長期教養後學習到人類文明與部分人話,進而完全融入現代人類社群生活,心理健全發展,生活愉快?

這非常值得科學細心研究。畢竟毛孩家庭比例不斷激增,動物們成為人類家庭成員的機會很高,如何在動物保護、維護動物權的前提下確保毛孩的幸福快樂毛生(或魚生、蟲生、鳥生等等)的確涉及大量生靈的生存利益,也間接重度影響人類家庭的生活品質。

如果養一隻金魚都犯法,因為讓牠欠缺同伴而犯法侵權(侵害動物權),故意只養一兒一女的一胎化政策怎麼辦?讓小孩子沒有手足、沒有兄弟姐妹相伴地孤零零長大、獨玩獨樂自言自語,有沒有犯法?有沒有虐童?養一隻毛孩來陪一胎化世代可不可以平衡獨子獨女的心理發展?養一隻小青蛙來陪金魚聊天漫游可以阻卻違法嗎?或者,養一隻貓來搶奪狗食、找狗打鬧、增加狗的生活情趣可不可以當成抗辯理由?

如果動物權跑得比人權快,人民就哀怨了:「這簡直人不如魚啊!一隻魚很寂寞是犯罪,沒有兄弟姐妹、無聊孤單一輩子都沒事兒?」人類是如此嫉妒毛孩被飼主萬般寵愛集一身的美遇。苦啊!

2016/07/28

出家分兩種


他很有名,女信徒愛講他,問他。

「他出家比我還晚。」笑笑。

「什麼!可是他事業很大,信徒很多,法會很多,收入很多!」大驚。

「出家大分兩種。一種,年紀小小出家,沒賺世間財,出家不支薪做工作,沒錢自建道場辦事業,往往出家幾十年也還在做苦工。一種,中老年才出家,存了一堆世間存款、支票、股票、房地產出家,拿以前在世俗賺的錢做佛教事業,出家沒三年、五年就辦很大法會、到處開示。居士通常不管,看門面排場舞台的人多,現代根器如此。像很多比我出家早十多年的沙彌尼到受大戒時都出家十幾年了,還是被當信徒當小孩子。相反的,年紀大,出家晚,很有錢辦道場法會的被信徒當成老修行。」笑笑。

「啊~~~~」當主管的她張大嘴說不出話來。

末法時代囉,舞台第一,法人標籤第一,很少人管修證。


2016/07/25

佛典故事:肥王 The Fat King


身為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王就像所有凡夫俗王一樣,利用高權大位占據龐大社經資源,為身份起驕慢心,任性放縱七情六欲。眼睛看就要看美色,耳朵要聽就要聽美聲,鼻子要聞就要聞好香,嘴巴要吃就要吃山珍海味,身體要穿用就要穿用細滑名牌高級貨。

事事講究,尤其是吃。波斯匿王非常注重美食,食量愈養愈大,身體愈吃愈肥,食量愈大就餓得愈快。皇家厨房為了滿足這個肥王根本無法準時下班,全天輪班不間斷提供霸王美膳。波斯匿王日夜不停地吃吃吃,吃到整個人又痴肥又浮腫,不但出門搭轎子攀爬有困難,連睡覺也呼吸不過來,人肥到壓迫氣管呼吸道,經常半夜驚醒過來。體重激增到後來,他二六時中坐臥不安,忍不住呻吟叫苦,身心無比沉重。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已經肥到翻身都辦不到了,馬上駕車趕往佛所求救。

波斯匿王:「世尊!」侍者努力使出吃奶的氣力扶起大肥王,「今天特地向您請法,不知道本王造何罪業,怎麼身體會腫成這樣?」他氣喘如牛,休息一下才勉強再開口,「我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這肥胖症實在要命,害我好久都沒辦法出門禮佛!」

陀:「人會發胖有五個事由:第一,數數進食。第二,喜歡睡覺。第三,驕縱享樂。第四,生活無憂無慮。第五,閒閒沒事不必工作。這五個事由要是成就就讓人發福。想減肥的話,先縮減食量,改吃粗糙平淡的飲食,慢慢就會瘦下來。人生在世要常起正念,進食知道節制,開銷與病痛一起降低,節食節儉又長壽!」

波斯匿王:「哈,講得好!」他轉身把皇厨叫來交待,「佛講的開示你聽見沒有?好好背下來,每次上菜前先念一遍給我聽再上菜!」肥胖症不是不治之症。眼見有望得救,他開心極了。

回宮後,皇厨按照國王的交待,每逢上菜就先背開示,講給國王高興。從此波斯匿王每天聽佛陀開示的減肥法要,每天固定減一湯匙,食量愈減愈少,終於瘦回以前年輕時代的帥模樣。減肥計劃大成功,波斯匿王決定散步出城見佛。

佛陀:「今天怎麼沒有車馬隨從?大王為何一個人出門散步?」

波斯匿王:「哈,是這樣的。先前幸好佛陀您教我減肥妙法,我依教奉行好好瘦身,終於把體重減回輕量級。我心情很好,感謝您的開示功勞,特地步行來展示減肥成效!」

陀:「大王,一般世人不知道無常的道理,貪受色身情欲,不修福報,往生後空留遺骨屍身在墳塚,一無所有。智者完全不同。智者養神,愚者養身;要是能體悟此理,依法奉修,遵行聖教。人要是不聽聞佛法,活到老也只像一頭老牛,徒長肌塊肥肉,沒有智慧可言,虛受生死艱苦,心心念念貪愛色身,苦上加苦沒有了期。有智慧的人明見苦諦的本質,拋棄對色身的貪愛,斷滅意識心的貪欲,漏盡愛欲惑業,證悟無生。」

減肥成功的波斯匿王這次真正開了智慧,不但治好困擾多時的肥胖症,還發起無上道心!


原典出處:《法句譬喻經  廣衍品》


-修行筆記-

謹祝願全地球終結肥胖症大患。願全球公平且有智慧地善分配飲食資源,肥者瘦之,飢者飽之,福大者不患死於肥胖諸症,福小者不患死於飢餓眾苦。飲食資源分配極端則過肥過瘦兩夭亡,富裕與貧窮兩頭受難。何不中道而行,安頓天下?


2016/07/21

佛典故事:心想食成 Mind-Produced Food


女嬰一出世就嚇壞富爸富媽。她不但馬上開口說話,還突然讓家裏內內外外裝滿各式各樣多元美食。

富爸:「天哪,老婆,妳生了個什麼?」

富媽:「這哪是嬰兒?是鬼!」

女嬰發現自己讓父母害怕,恭敬合掌誦起詩偈自清:「媽媽聽我說,我全說實話。我不是惡鬼,也不是妖怪。我真的是人,隨業來受生。過去修福善,今生獲福報!」女嬰講得有道理,富爸富媽信了。他們抱起她,細心養育,取名為「善愛」。

善愛:「媽,妳很開心,我也很歡喜。替我請佛及比丘僧到家裏供養好不好?」

富爸:「好!」

富媽:「沒問題!一屋子美食都現成的!」

這場稀有難得的供僧法會就此開始,功德主是今天才出生的小女嬰。她恭恭敬敬地聆聽開示,聽到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馬上有所契悟,當場以嬰兒身證得初果果位。證初果的她耐心等色身長大,再等上幾年就求出家,富爸富媽也欣然同意。出家後,善愛比丘尼就很快證阿羅漢果。

有一天,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眾出國,在曠野中找不到人家化緣乞食。「善愛,」佛陀交待阿羅漢尼:「妳可以發心施設齋食供養佛僧。」「是。」她取來佛缽向空中一拋,馬上奇蹟似地裝滿豐富的美食。處理完佛缽,她又一一將師兄弟們的缽擲向虛空,再一一把裝滿上妙齋食的滿缽取回供養大眾法師。經由她的巧手,沒多久就一人完成供養全僧團的創舉。

「太神奇了!」尚未證得聖果的侍者阿難非常讚嘆,「佛陀,善愛比丘尼宿世修了什麼大福報?為什麼可以示現這麼神奇的供僧因緣,無量百味美食起心動念即至?為什麼有福報一出生就供僧、一長大就出家?」

美食的福報果真是宿福修得。

賢劫時,迦葉佛住世,帶領比丘僧入城乞食,一路次第化緣到一個正在辦桌請客的大戶人家。貴客尚未登門,婢女眼尖看見迦葉佛與比丘僧靜靜店在門外,沒跟主人通報就很阿莎力地把辦桌菜全供養精光。送走佛僧後,客人們姍姍來遲,一就坐才發現桌上沒半盤吃的。主人覺得奇怪,叫婢女來問。婢女爽快回答主人,她發現迦葉佛帶比丘出門化緣,當下全供養光了!主人一聽非但沒生氣還非常高興:「做得好!這個大福田要不是妳機靈就錯過了!我決定放妳自由,隨妳想去哪就去哪,從此不必再當奴婢!」婢女很高興:「主人放我自由的話,請允許我隨佛出家!」「沒問題!妳就放心去出家!」主人立刻同意。

當時聰明伶俐的婢女就是善愛比丘尼的前世。由於熱心供僧、精進持戒,於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出家得道。


原典出處:《撰集百緣經  善愛比丘尼生時有自然食緣》


-修行筆記-

飲食豐富不是小因小緣,乃宿福深厚。投生於農業興旺、美食盛產的國度更是歷劫修來的大福報,因善心、愛心、分享心、布施心所感召。積福於前,持戒於後,聖因成熟,終將證果!


2016/07/20

佛典故事:寶珠比丘 Jewelry Monk


富家男孩一出世就頂戴摩尼珠,珠光寶氣、貴氣逼人地閃亮登場。一般凡嬰滑出帶血尿腥味的產道後和著母血羊水狼狽出世,說不上有多體面稱頭;這家貴公子不同。富爸富媽有幸得到如此福氣超群的兒子不禁喜出望外,直接取名為「寶珠」。

寶珠男孩長大了,與家人一起出門觀光遊玩,在郊外樹下巧遇佛陀,一聽法就當場證初果。只要證初果就自然而然不樂居家,他要求父母聽許他出家,父母欣然同意。身為小男孩的寶珠出家不久就身證阿羅漢果,幾年後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如法乞食。

身為阿羅漢,如法乞食本來沒有不對;問題是他頭上那顆打娘胎就跟著他的大寶摩尼珠還是如如不動待在光頭上,不管走到哪裏都驚動大批居士信徒,讓俗眾議論紛紛,呼朋引伴一起來觀賞,簡直像看明星。這麼一顆光彩奪目的稀世美珠連世間巨富之家都不盡然有能力購得,庸脂俗粉一生拼命以美色交換社經資源也不見得有本事占有,竟然二十四小時黏在比丘的光頭上!

世俗人愛現,愛出名,愛被注意、被羨慕、被嫉妒,出家人相反。

寶珠比丘:「世尊!弟子頭上這顆大寶珠打出生就在,無論弟子如何使盡渾身解術都拿不下來。受完大戒出門乞食時,不論走到哪裏都被俗眾集體恥笑,當成大笑話看,看到僧相半點正念都提不起來。唯願世尊幫弟子拿下這顆摩尼珠!」

佛陀:「很簡單。你就跟摩尼珠講,我這一世已經見思漏盡、出離生死輪迴,你已經派不上用場,不需要你了!就這樣跟它講三遍,珠子會自動消失。」

寶珠比丘:「小珠啊,我這一世已經見思漏盡、出離生死輪迴,你已經派不上用場,不需要你了!」還在。

寶珠比丘:「小珠啊,我這一世已經了斷生死,你已經派不上用場,不需要你了!」還在。

寶珠比丘:「小珠啊,我這一世已經了斷生死,超脫三界,你派不上用場,不需要了!」乖乖,講三遍,這顆人見人羨的美麗寶珠就忽然不見了!來不知所從,去不知所蹤。

眼看出身名門望族、一輩子被珠光寶氣外表困擾的羅漢兄弟終於解決問題,其他比丘趕緊把握因緣請法:「寶珠比丘過去世怎麼修福報的?怎麼福報那麼大,出生就頭戴一顆大寶珠,年紀輕輕值佛出家?」說到福報,重點不是寶珠;重點是出家證果。

原來,寶珠是結佛緣結來的。九十一劫前,寶珠比丘是毘婆尸佛住世時的王族成員,貴為王子。毘婆尸佛入涅槃後,國王發心修造舍利寶塔加以供養。當時的王子也隨同入塔禮拜供養,親自拿一顆大摩尼寶珠繫在棖頭,認真發願。結下如此聖緣,九十一劫中常生天上人間,頭上世世常有寶珠。


原典出處:《撰集百緣經 頂上有寶珠緣》


-修行筆記-

因緣法甚深微細,希望這則殊勝的羅漢傳奇不會令信徒擔心:「唉呀,那我拜拜都拜供飯菜、拜水果、拜罐頭、拜素食泡麵、拜礦泉水,到寺廟進香也供花供燈供果供錢怎麼辦?我以後生生世世會不會頭上長出飯碗、水果、罐頭、泡麵、鮮花、油燈、線香、鈔票、礦泉水瓶?別說是長珠寶,不管頭上長出什麼,除了長頭髮以外都很困擾!」

出世法,實相了義,唯佛與佛才能究竟。出世法與世俗凡眼認知的相當因果關係或世俗理則學邏輯不同,請勿太擔心!


2016/07/19

全落階級


有上上下下就有鬥爭;有上上下下就不和合。

中年後,我體會到金字塔式的社會階級結構是人類最失敗的人事發明之最,一錯錯千古,而且找不到任何達成和平息諍的優良效果的人事替代品。只要人際關係援用階級切割就會製造人際分裂,不論上下輸贏都受傷,沒有誰幸福快樂。

我以為我們相處不錯。每天共事有說有笑又氣氛愉快,沒有任何衝突對立場面。沒想到幾天後她突然冒出一個天外飛來的問題:「你以前讀北一女?」「對啊。」我一楞。她跟誰打聽的?「難怪你這麼驕傲!」她笑咪咪地當場進行人身攻擊。我看著她的僧相,八識田翻著長期共事和樂的和合假相。果然都是假相。人,一計較名位利害階級條件就破功。

她受傷的理由沒告訴我。台灣這個受升學主義嚴重感染的高人口密度地區讓太多人在成長過程對課業、成績、排品留下不可磨滅的傷口與陰影。不只學生被秤斤論兩,還被體罰。名校也好,貴族學校也好,第一學府的老師照樣在課堂上為成績分數揍學生,從小學一路打到高中。很奇怪,四書五經教不出零體罰的先進文明;野蠻如故。

我受傷的理由沒告訴她。為了成績分數我經年累月被家暴,學校老師打,回家後母打,打到想自殺一死了之。苛虐到什麼程度?四科考三九九全班第一名還要挨揍,理由是「為什麼少一分」。競爭或名校是上一代以身心暴力強迫我接受的生涯命運,最後付出慘痛代價換來的是在升學競爭中嘗盡挫折滋味的他人的排擠與成見。再努力也沒用。再溫暖也沒用。再好相處也沒有用。一提到學歷就被討厭;被當成升遷競爭對手或存在就刺傷他人的人生勝利組。

階級的制度設計「或許」曾經是為了分工效率或行事權宜。很不幸,階級化的人際文化最後分化人類本身,讓人一生活在無盡無止的無益嫉恨比較心理,處處計度,全落階級。

說到對學校上上下下排名的執念,全球皆然。個人不介意校際競爭排名,也不認為那些排行榜與教育成就有必然因果關係。唯一有意見的一所學校在台北,不是名校,更不是高級貴族學校,而是一間古老的商職。我介意它的原因是因為它教出一個經年累月家暴虐童的殘暴女學生;它教出一個完全沒資格生育卻堅持生育的罪犯。它會教職業技能,不會教人格道德。

在此苦勸單純的青少女、學妹們不要為了榮進北一女歡喜。不當升學主義量產心理受傷、人生受挫的國民,頂著北一女光環就意味一輩子要受大量考不進名校的挫折者討厭排擠。除非妳堅守在高級知識份子的人際圈內過人生,讓身邊只有自信度與成就度夠強的優秀人才共事,絕對不涉足其他三教九流出身的人際圈與社會實態,否則北一女光環能帶來的職場利多很少,最強大的實務代價是源源不斷的背景比較與人身攻擊傷害。


佛典故事:豪宅 Mansion


年近八十的老人非常富有,但是個性頑固、慳貪又剛強難化。他不具備道德感也不思惟人生無常,決定要蓋一座大豪宅來享福。身為富豪,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建築設計是前堂後堂涼臺暖室格局大,外加東廂西廂廊廡數十大間。老人很注重這件大事,親自指揮不畏辛勞,操到瘦了一大圈,睡眠不足精神不好。

臨老建豪宅,不念無常速。佛陀觀知老人餘日無多,心生哀愍,叫阿難一起動身前去慰問、關心,阿難立刻照辦。

佛陀:「老人家辛苦了,累不累?大修豪宅為了安頓誰?」

老人:「當然是為我們家!前有會客室,後有自居堂,東西兩大廂房可以安頓兒媳跟大量家財、僕人、使役。為因應氣候異常變化,我還特別設計夏天住的涼臺跟冬天住的溫室!」如此等級,那時那地非權貴巨富所不能。

佛陀:「我認識老人家很久了,早想登門相談。有首偈語能冥陽兩利,希望當成法的禮物相贈予您,不曉得大德有沒有時間,方不方便坐下來共論法義?」

老人:「不巧,我今天正忙!我好多事要做,沒辦法坐下來講話,有什麼偈等我以後有時間再慢慢講!」

佛陀:「有兒子,有財產,終日汲汲營營。我尚且非我,何必憂愁子孫家產?夏天住這,冬天住那,愚痴多慮又無法預知未來的變數。愚昧至極卻自以為非常有智慧,愚痴難化又自以為智慧勝人,可謂終極的超級愚蠢!」

這不是在罵人嗎?這不是典型用來訶斥僧眾弟子的內行開示,怎麼會用在通常必須以愛語攝度化的居士身上?是無常事大還是聽者心牆厚大?老人家的心思全懸在豪宅與家產上,心不在焉,聽完根本無感,也不在乎聽到什麼人生修行道理。

老人:「哦,哦,你的偈子講得很好,很讚……不好意思,我很忙,趕天再講!再見!」

最後的法緣當面錯過,佛陀走了。佛陀才出門不久,老人在監工豪宅的過程被掉落的大樑砸中,當場死亡,龐大的親族僕役成員圍繞遺體放聲啼哭,驚動街坊四鄰紛紛出門觀看。


原典出處:《法句譬喻經 愚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