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8

入不二法門


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維摩詰所說經  文殊師利問疾品》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維摩詰所說經  觀眾生品》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  佛道品》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2016/10/07

乞食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2016/10/06

佛典故事:德與財 Virtue and Wealth


富豪修陀羅長者很注重道德修養,經常定期在臘月八日供佛齋僧,往生前遺言交待兒子比羅陀千萬不要中斷布施善舉。富爸爸理財有道,富兒子卻不諳事業經營,家道中落,到臘月已經窮到沒錢辦理供僧法會,心情憂愁不樂。

目連尊者:「比羅陀居士,佛陀派我來請問你,今年令尊定期齋僧的法會即將屆至,你有何打算?」

比羅陀居士:「亡父遺言有特別交待,我不敢不比照辦理。請轉告世尊,唯願世尊不要嫌棄我能力不如家父,到時務必光臨寒舍應供。」

目連尊者:「好。我會向世尊報告。」

恭送阿羅漢僧後,比羅陀馬上帶著妻子回娘家跟老丈人借一百兩黃金,盡最大努力把齋僧法會前置作業辦得盡善盡美。到齋僧日當天,佛陀親自帶領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僧來應供,比羅陀夫倆一心歡喜,絲毫悔恨不捨的念頭也沒有。才恭送僧寶事畢,當天半夜怪事就發生了!家裏所有能堆放寶物的空間突然自動堆滿奇珍異寶,憑空獲得驚人財富。

比羅陀居士:「怎麼會這樣?」他笑顏逐開。

比羅陀太太:「怎麼辦?萬一官府追究財產來源,我們要怎麼交待?」她覺得很緊張,擔心沒辦法應付官方盤查。

比羅陀居士:「對哦。妳覺得該怎麼辦?」他覺得太太顧慮有道理。

比羅陀太太:「既然供完僧才變這樣,不如我們一起去向佛陀請法吧?」

突然大福報現前的年輕夫妻求見佛陀,等到的是佛陀安詳自在的開示:「放心,好好善用這筆財富,不必擔心或疑惑。你對三寶有信心,遵守父親遺言,具足信、戒、慚、愧、聞、施、慧七項法財,由修行福德招感現世財富現前,並非橫生災變。只要有智慧修行,不論受男身女身或生於何處,福業自然尾隨而至,一生不受貧窮惡報。」

比羅陀夫婦聽完開示後信心加倍大增,雙雙頂禮佛足後歡歡喜喜回家,一起用功修行,成為相當出色的在家大護法。


原典出處:《法句譬喻經   篤信品》


-修行筆記-

每個人生生世世善惡業夾雜。有時縱然此生此世用功修行,依舊要消宿世業障惡報。大起大落者有之,苦盡甘來者亦有之,受盡磨難方懇切修持有之,了盡惡緣乃匯聚善緣者有之。但堅持七法財一路行去,發菩提心,永不退轉,福報如影逐人,世世不失。


賭場打擊兒童人權(真實台灣公案)


小男嬰,生母被生父打死,生父吸毒被通緝,唯一能照顧他的外祖母沉迷賭博泡賭場三天兩頭外宿,竟然把出生不到一年的小男嬰跟一隻小狗丟在家裏不聞不問,長期如此。小男嬰被社工、警方、道場合力救出後身體虛弱,長期住院進行大量侵入性治療,身上一大堆傷口。

這就是賭場的社會功能:破壞家庭運作,阻斷親職義務履行,製造功能失調家庭,將社會產值往負面產業鏈位移消耗,嚴重侵害兒童人權,大幅降低成人的正常勞動力,破壞正常家庭經濟秩序。

一個年輕、不到五十歲的外祖母(兩代都早生)不工作、不顧孫、不餵不陪嬰兒,可以在賭場吃睡幾天不回家,遺棄親孫也沒有正常人會有的關懷心或慈愛心。賭久了,人性都賭掉了,親情也賠光。

不曉得有多少台灣兒少死亡因素直接或間接源自家長好賭習氣?請問,把別家小孩害死了,賭場會扛責賠償嗎?還是賭場只賺暴利,把大量社會代價丟給國庫與全民共扛?憑什麼不賭的人要替賭業與賭客扛天價犯罪成本、用全民稅金替他們養家養後代?

少子化的台灣還禁得起賭博業葬送更多新生兒、兒少的寶貴生命嗎?比起賭博業合法化帶來的有限稅金收入,國家為此損失的人力資源與付出的高昂社經成本、犯罪成本、弱勢家庭成本等又怎麼估算?誰來承擔?


出罪


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2016/10/05

賭博業打工記:打破履歷表迷思吧!


大學時代被砸重金開色情酒店(含性交易服務)的年老退休公務員譏諷刺激「法律系學生太單純不知道台灣社會實際狀況」後,故意趁暑假隱瞞學歷跑去台北市高級商業區的賭場打工。從老闆、會計、同事、到客人都不知道混了一個法律系學生進來,更不曉得這個長相幼稚的新工讀生平常天天跟大法官、資深法官、名律師、重要公務員、社會地位極高的法界學者們相處。

這種特殊工作經驗(另類臥底或刺探民情)能端上履歷表嗎?

賭場實務運作內幕(事實是老闆與管區警察及地派黑道有深交,月入幾百萬之餘專靠塞紅包躲臨檢,不時被通風報信拉下鐵門假裝沒營業)對照顯然管制效果有限的法條,我認為台灣政界與知識份子力推賭博合法化是因為生活圈太舒適,不知道賭債、賭習毀壞多少家庭或阻斷多少人的前途,更不知道賭業通黑道,賭業是滋養毒品業、色情業、私槍業、暴力討債業等大量犯罪的黑金庫。養一個交不了多少稅的「合法」賭業出來(有能耐私通警界躲臨檢更有能耐變造會計帳逃漏稅),全社會要付出龐大的、數百千倍以上的代價去處理衍生犯罪與家庭衝擊。

我也是賭業受害者之一。若非賭博一事侵吞掉家父大量薪水收入,我的成長過程與求學過程不會那麼辛苦。在打工過程中遇見不少中產階級、企業主管,都是西裝筆挺的知識份子,坐個半天一天就可以輸掉起碼一兩萬元以上。他們一天輸的可是目前大學畢業生一個月的薪水總額。我們有多少社會生產力浪費在賭場?

當時店裏有個正職服務小姐長相酷似王祖賢,天天被男客騷擾,拼命約下班吃飯出遊,連公開開價表達交易或包養者都有。賭場也是性交易媒介。至於有沒有毒品交易,打工時間太短沒來得及打探。

台灣沒有寬廣的國土、大到足以故意在某個偏僻遠州開放賭場,把傾向毒賭色暗黑人格的公民集中過去好讓其他地區保有相對正面光明且符合聖經修持要求的正派社區運作。台灣很小,人口稠密,開了一個惡業大門就等於感染全國,不要輕易嘗試。


佛典故事:第一家庭 First Family


天下沒有不吵架的夫妻

結婚要件不一定含有愛情或欲望,可是一定含有業力;既親且冤,糾纏難解。遠古賢劫時代迦葉佛住世時,有一對功德主夫妻就這樣。他們不說我愛你也不相憐相敬,日日吵夜夜吵,見面就像仇人。

一對夫妻這樣兒過日子怎麼得了?有一天,難得兩人都很理智,便好言好語達成協議,決定一起到精舍參加八關齋戒法會。三寶當前,善心易生,冤家夫妻竟然共同許諾來世還要繼續在一起!他們真心誠意地許下大願:「三寶在上,請讓我們生生世世投胎到尊貴榮耀的權貴王家,在種種世俗鬥爭裏常常達成和解!」他們清楚彼此的習氣;沒信心不吵架不鬥氣,唯願吵架鬥氣可以和解就行!

善願許畢,老夫老妻往生了。過了很久很久以後,一起如願投身王家。丈夫身為梵摩王的兒子,貴為王子。妻子則當了波斯匿王的女兒,貴為公主。身份如願,連境界願也滿了;這兩國國王常常鬥爭吵架!

結怨不如結親

梵摩王跟波斯匿王是一對隔岸對立的冤家領袖。各領一國,各擁煩惱,衝突不斷,常年佈署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互別苖頭。兩個男人交惡一世的惡緣在第一夫人雙雙懷孕生產後巧妙地產生質變。一國喜獲公主,一國欣得王儲,兩尊王家爸爸心情大好,大肆高調舉辦國家慶典,沒空鬥了。小寶寶這麼柔軟、天真、可愛,當父母的豈忍留下充滿忿怒仇恨的暗黑未來給他們受苦受難呢?不,捨不得!

「我們和解吧!」兩個男人終於達成前所未見的高度共識。「吵什麼?我們都會死,何必禍留子孫?不如解冤釋結,打開仇結改結親家,你說好不好?」「好!以後我們不要再你犯我我犯你互整了!為人父母這麼不文明又愛吵多沒意思,給小孩子看笑話!」他們一起立下重誓,彼此日後務必友好共存,高高興興回家享受新手爸爸生活去了。

童婚:錯誤的傳統

相安無事的靜好七年歲月過去了,轉眼梵摩王子已經長到七歲大。七歲不就是個兒童?是兒童。偏偏出身王室耳濡目染成人情情愛愛事件太多導致意外早熟,才滿七歲就自己張羅了一堆王室珍品好料以王子個人名義贈予對岸的準丈人波斯匿王,正經八百提出請求:「我長大了,我要把公主娶回國!趕快準備婚禮吧!」

兒童跟兒童結婚不是童婚是什麼?是童婚。酷熱國度的人們早熟早亡,十來歲結婚生育、四五十歲往生是常態,但七歲小孩跟七歲小孩結婚是不是太超過了些?古人到底在想什麼?古人有血有淚有情緒,古人也一樣會抗議。

小公主:「父王,我不要!人身難得,人家好不容易投胎當人。六根完具難得,人家好不容易六根完整。善根信心難發,人家已經對三寶發起無比的信心。佛陀出世難遭難遇,人家現在福報具足受生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殊勝時代。父王,您老也是虔誠佛弟子,怎麼忍心把我推進政治婚姻火坑過水深火熱的生活,永遠再也無法親近三寶大善知識?求求您大慈大悲恩准女兒出家,好不好?」

七歲的小女孩一聽要遠嫁外國就心慌。她跟未婚夫風格不一樣;拜父母修佛之賜,她這七年薰修的是佛法,不是世俗權力鬥爭、政治心機、五欲七情。

波斯匿王:「女兒啊,我們當初都講好了,一定要把妳嫁過去啊!妳還在子宮裏就已經許配給小王子了!本來我們一直有嫌隙,常年不睦,軍事緊張,幸好妳投胎出世才解決國安危機!我身為堂堂國主怎麼可以打妄語?我要是食言,梵摩王勢必翻臉,天人嫌棄我破戒不來護國,臣民氣我背信失去信任感,再加上違背通婚承諾又違犯先王立下的舊版法律制度,妳這不是陷父於不義嗎?妳不是不曉得,阿闍世王、波瞿利王等數十個國王都因為打妄語墮到地獄受苦,妳怎麼忍心父王一樣打妄語墮地獄?妳不應該拒絕我當初訂下的婚約!」

悲慘的七歲小公主無言了。她上的是宮廷學院,沒教憲法,不懂民主,沒聽過人權、婦權、性權、婚姻權。她是女兒,王族的女兒,等於是國王父親的私人財產,沒有人格!

女兒無言以對,父王直接下令要國使正式答覆梵摩王,七日內立刻派出國家隊來迎親。國使不辱重命,當下說辦就辦,七歲小孩跟七歲小孩結婚的離譜婚禮就這樣火速敲定。

兩性問題關鍵在女性意願

女方不要,男方強求只會讓她起大煩惱。小公主知道父王催國使促婚,心情爛得不得了,拒絕穿王室香噴噴又珠光寶氣的高級童裝,換上一身破爛老舊的壞衣服,蓬頭垢面地爬到高樓上一個人傷心。

「佛啊!」她一個人長跪合掌,遠遠戀慕地遙望祇洹精舍的方向,以悲哀痛苦的語調傾訴哀求:「如來!世尊!您慈悲憐愍一切眾生,一念之間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弟子現在身陷危難,惡緣現前,求求您大慈哀憐,快點來救我!」

救不救?救。她恍惚著,祈禱著,泣訴著,苦苦哀求著。忽然佛陀化身現前一對一向她開示,讓她當場心開意解,證得阿那含果。

當老婆不如當羅漢

和親大日當天,梵摩王子帶著千萬侍從與高級國禮跨境而來,風風光光打算將小公主娶回國。沒想到,他進宮沒見到亭亭玉立的美童女,倒迎向一尊停在半空中飄來飄去的優雅飛天。小公主在半空中飛來飛去示現十八神變與行住坐臥四威儀,變化無量,心情自在,飛夠了才緩緩從空降下。

老天爺,一個七歲小女生什麼時候變成這樣?女超人?別說準丈夫摸不著頭緒,親生父親也料不到啊!波斯匿王大驚失色:「女兒啊,爸爸真糊塗,一直不曉得妳修行這麼有成就,已經有神通力了!我怎麼可以用世俗婚姻來染污妳呢?為父的懺悔罪咎,答應妳隨佛出家!」人都在天上飛了,小王子哪敢有意見?準親家國王哪敢不同意毀婚?人民豈敢自居名嘴亂傳王家八卦?證果聖人是要怎麼結婚當成世俗凡女交媾生育啊?佛陀住世,大家或多或少有宗教常識與修行概念啊!

錯誤的童婚約定立刻取消,完全沒有造成國安危機或政治問題。小公主如願出家,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原典出處:《撰集百緣經  差摩比丘尼生時二王和解緣》


-修行筆記-

一、傳統可不可以修正?

二、舊版法律制度可不可以修正?

三、帝制政治制度可不可以修正?

四、古老的婚姻制度(例如違背現代人權觀念的童婚)可不可以修正?

五、國家的惡緣仇恨可不可以修正?

六、婚姻當事人欠缺同意要件、主觀意願的婚約可不可以修正?

七、身為凡人的情慾與婚姻需求可不可以修正?

八、夫妻俗緣有沒有可能朝修行成道方向提升?

九、華人佛子最津津樂道也最尊崇的比丘僧之一是看破世俗情緣捨家出家的弘一大師。身為知識份子,廣受世俗女性崇拜愛敬的男性對象,弘一大師如何超越世俗、決志修行?

十、末法時期的特徵之一便是男女角色與古代顛倒相反,女性漸漸比男性更重視知識、文明、文化、道德、修行,男性相對容易耽溺五欲,女性相對容易發心修行。換句話說,男性很難追到太太(尤其是更有人生理想或更有修行道德成就的女性)將成為普遍的時代現象。面對此一似乎很難逆轉的共業因緣,全球各國如何從國家文化高度善加應變?

十一、國民不結婚選擇出家真的一定對國家不利嗎?出家眾是不是能從其他方向報國家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用其他方式回饋國家社會的養育之恩?


法王完勝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災患,佛已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大智度論卷第二》

2016/10/04

安胎古法:《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爾時𠰒嚩迦仙人忽作是念:「世間眾生皆從女人而生其身,而彼女人從初懷孕至滿十月,或復延胎至十二月方始產生,或於中間有其病患,於病患時極受苦痛。我今方便請問於師,稟受方藥與作救療。」作是念已,即詣於師迦葉仙人,伸師資禮而作問言:「大師迦葉是大智者,我今欲有所問願垂聽許。」迦葉仙言:「恣汝所問。」時𠰒嚩迦仙人白言:「女人懷孕期當十月或十二月,日滿方生,云何中間有諸病患逐致胎藏轉動不安或有損者苦惱無量?我師大智,願為宣說救療如是病苦方藥!」作是問已,聽受而住。

爾時迦葉仙人告𠰒嚩迦仙言:「女人懷孕不知保護,遂使胎藏得不安隱。我今為汝略說隨月保護之藥。懷孕之人,第一月內胎藏不安者,當用栴檀香蓮華優鉢羅花入水同研後入乳汁乳糖同煎。溫服此藥能令初懷孕者無諸損惱而得安樂。」

復次,告𠰒嚩迦仙言:「女人懷孕於第二月胎藏不安者,當用青色憂鉢羅花、俱母那花根、䔖角仁羯細嚕迦等藥。諸藥等分,擣篩為粖,用乳汁煎,候冷。服之此藥能令胎藏不損,疼痛止息,晝夜安隱。」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三月胎藏不安者,當用迦俱藥、叱囉迦俱藥及𦱔麻根等諸藥等分,以水相和研令極細又入乳汁同煎令熟,後入乳糖及蜜,相和冷服。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若有患者,服之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四月胎藏不安者,當用蒺蔾草根并枝葉、憂鉢羅花、并及莖𦼮分用之,以水相和,研令極細,復用乳汁同煎令熟,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五月胎藏不安者,當用瓠子根及憂鉢羅花,各用等分,擣篩令細,後入葡萄汁、乳汁、乳糖同煎,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六月胎藏不安者,當用閉阿羅藥、子摩地迦羅惹藥、薩訖多嚩藥,各用等分,以水相和,研令極細,復入乳汁同煎,後入乳糖及蜜,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七月胎藏不安者,當用蒺䔧草枝葉并根,擣篩為粖,用乳糖及蜜為丸,用肉汁服之,復以肉汁飱飯食之,或食菉豆粥飯。此藥及飯能安胎藏,患者服食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八月胎藏不安者,當用𤚥誐藥、蓮花青憂鉢羅花蒺䔧草各等分,以冷水相和,研令極細,後入乳汁及糖蜜等同煎,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九月胎藏不安者,當用𦱔麻根迦俱藥、舍羅鉢𧹞尼藥、沒哩賀底藥各等分,以冷水相和,研令極細,入乳汁同煎,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至第十月胎藏不安者,當用菉豆憂鉢羅花等分,以水相和,研令極細,復入乳糖及蜜并乳汁同煎,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延胎十一月胎藏不安者,當用青憂鉢羅花、娑路剛藥蓮花并莖,等分以冷水相和,研令極細,後入乳汁乳糖同煎,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復次,女人懷孕延至第十二月胎藏不安者,當用迦俱藥、叱囉迦俱藥、甘草憂鉢羅花,各等分擣篩令細,以水同研,後入乳汁相和煎熟,候冷服之。此藥能安胎藏,止息疼痛。患者服之而得安樂。」

爾時𠰒嚩迦仙人聞師說是女人懷孕保養法已,歡喜信受,作禮而退。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備註一:此古醫學安胎法最特殊之處是單獨於孕婦懷孕七月時開出肉汁這味葷食入藥。佛世時空背景與現代迥異,修行人葷食來源以出自三淨肉、五淨肉等自然老死、病故的野生動物為主,並非現代大規模監禁、養殖、屠宰事業,古人以肉入藥為醫學特例,與現代人過度攝取高脂肉品的因緣不同。至於第七月為何特別處理,恐與該月份為早產兒危機月,胎兒於本月份早產出世後死亡率極高有關?

備註二:台灣新聞三天兩頭長篇報導女性受孕生產消息並高調祝福的現象實乃一大特色,為其他各國少見之深厚香火執著。文化面執著且不論;既然要經年累月大幅報導宣揚,不如開列對增益母子均安有益的實用醫學知識!



說法與聽法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