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應飯為飯,二者、為不量飯,三者、為不習飯飯,四者、為不出生,五者、為止熟,六者、為不持戒,七者、為近惡知識,八者、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九者、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啑、下風來時制。

「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絃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飢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七、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惡知識惡。

「八、為入里不時者,名為冥行,亦里有諍時行,亦里有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惡。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言亦能行。」

諸比丘歡喜受行。

《佛說九橫經》


2021/11/29

佛典故事:神仙傳 Fairy Tale


一、修仙

深山住著五個修仙的道人,四個專攻修行,一個負責當侍者。一天,侍者出門採水果、打水,一不小心睡過頭,錯過吃飯時間。其他四個人餓到心生煩惱,等侍者一回來就開罵:「你做事怎麼這麼馬虎?你這副德行只配當低級咒師,無法升等修仙!」

「啊……我……這……」侍者聽了心裏難受,獨自一人走到河邊翹起一隻脚,一個人陷入憂思:「我辛苦這麼久,只不過錯過一頓飯,竟然就得罪四個前輩,坐喪修仙的機會!」

他胸悶鬱結,當場身亡。人一往生,翹起的那隻腳上的七寶鞋就隨地心引力滑落,沉進緩緩流動的河水裏了。

二、稱王

侍者往生後轉世到咒師家族,長到十幾歲時跟朋友在路邊玩遊戲,遇見一個擅長看相的梵志,預言他以後會稱王。「孩子,你有王者之相,不應該跟一般咒師家庭出生的小孩玩在一起。」

小童:「稱王?我只是咒師的孩子,哪有王者之相?」

梵志:「依我薰修的經典,你的儀容、外形、身體都跟讖書符合,應該沒錯。切記,深思我說過的話,誠實無欺。國王駕崩後一定會將王位禪讓給你。」

小童:「是嗎?那請你保密。如果未來此事成真,念你恩德,必有重賞!」

梵志講完預言就連夜逃亡,躲到國外去了。過不了多久,國王真的如其所言駕崩,群臣也真的將小童奉請入宮、拱上王位。小童稱王以後稟尊先王教法、不違國典,領導出太平盛世,非常受百姓愛戴。

三、毀約

遠在國外的梵志觀察天文地理,幾番推算,知道小童理應已經順利稱王了,立刻返國進宮求見。小童國王一見恩人非常歡喜,毫不考慮就答應梵志的兩大要求:第一,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作息都與國王同步,不分前後;第二,國家大事跟國王一起參加並做出決議,不得由國王片面決定。然而,梵志突然介入政務又輕慢群臣,讓文武百官積怨在心,紛紛上諫國王廢誓毀約,停止讓梵志干涉朝政。至於如何「廢誓毀約」?國王先吃飯,不要等梵志,故意違背諾言。如此一來,梵志勃然大怒,當場跟國王大吵一架,高聲辱王:「呸!你這個咒師家庭出生的小孩子,不知義理,不顧恩情,違背誓言!」

在原始落後的王權時代,辱王是足以殺頭的重罪,跟視領袖為公僕的現代民主國家相反。群臣一聽梵志出言不遜,集體表奏要依法論罪斬殺梵志,但國王慈心不忍,堅持只要把梵志流放出境就算了。

四、流放

失去王寵的梵志被流放異鄉,只好投靠外國梵志。外國梵志發現梵志已經把經典都忘光了,無法做梵志的工作,就命令他放牛耕田,管理奴隸。原本跟國王平起平坐的梵志淪落至此,心理不平衡,鎮日虐待奴隸出氣。奴隸痛苦難忍,想投河自盡一了百了,意外在河床撿到一支七寶鞋。「這支鞋送誰好呢?」奴隸不想死了。「要是送主人,主人又對我沒恩惠;要是送父母,父母就拿去賣錢換食物;不如送虐待我的壞梵志巴結他好了。」

梵志從奴隸手上拿到七寶鞋,想用來巴結小童國王,獲得特赦。沒想到沒送沒事,送了事更多;國王跟群臣開會表決要不要原諒被放逐的梵志,群臣開條件要求要再補上另一支,以「一雙七寶鞋獻給國王」當成免罰條件。梵志聞言傻眼:「還要另一支?上哪找去?」只好知難而退,又回到外國梵志身邊管理奴隸、每天種田。

五、溯源

「小奴,你之前那支鞋子在哪撿到的?」

「在河裏。想跳河自殺時發現的。」

梵志為求王寵,親自到河岸搜尋,逆流上行一路辛苦,竟然在河川上游發現一朵奇特的千葉大蓮花。「好特別的大蓮花!萬一沒鞋,碰碰運氣獻上這朵花試試,說不定可以讓國王再度寵信於我!」他才摘起這朵奇花,抬頭便見不遠方的大樹下有四個修仙的道人,走上前就問訊行禮。

「你是誰?從哪來?」道人們問。

「我失寵於王,上供一支七寶鞋還不足以贖罪,特地溯流而上找另一支!」

「你只是一介普通的梵志學者,應該懂得進退!當今國王上一世是我們的侍者,跟我們一起修行。你為什麼起大瞋心罵他出身在卑下的咒師家族呢?你造這麼大的惡業,小心被他咒殺!今天我們暫且不追究你的過失,你看,」仙人們出手遙指河邊大樹腳下的坐位:「你的國王,也就是我們的侍者,上輩子翹脚含恨而終,一支寶鞋墮水漂流,另一支寶鞋還在他的遺骨腳上。你自己去拿,還給他!」

「好!太感恩了!」梵志聞言欣喜若狂,飛奔到侍者遺骨坐化處取下另一支七寶鞋,達成王臣共同開出的條件,將功贖罪,終於回復到以前在國王心目中的第一寵位……


原典出處:《生經*佛說五仙人經》

-修行筆記-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吾身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文尼佛、迦葉佛、彌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調達是也。」

一切仙道會歸大仙人道,佛佛道同。

2021/11/27

詠五香藤(負片版)

色心本即幻

真空出妙有

光影不及處

五分法身香


詠檸檬花


非酸非甜

即酸即甜

白淨天成

法爾如香


反戰理由

 

這個和平主義時代的反戰理由跟老一代不一樣。老一代講 "Make love, not war." 結果被生下來的嬰兒潮現在變老人潮,親口跟我抱怨「生太多」,覺得大半生都在人口過剩的競爭高壓下吃苦。現在主張和平要探討經濟,淫欲無用。

想想看,如果老人好戰,年輕人會怎麼想?三百六十五行無論如何努力付出都是做白工,反正累積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血汗勞動果實被少數幾個老頭子發動戰爭破壞幾天就全完了。下場就是全世界的年輕人「全球躺平」!反正再怎麼努力都會被老人利用戰爭破壞,不如不要白白努力。有努力被破壞會心痛,直接躺平不努力被破壞就沒感覺。

戰爭主義會養出「懶世代」:反正建設會被老世代興戰破壞,不如啃老,什麼都不要建設……這個道理就跟陪小孩玩堆積木一樣,反正小孩會出手推倒,不如不要堆算了。


一下午,一輩子

 

很久很久以前,難得好忙的師父在寺,路過殿堂。我拋下滿堂羅漢像向外衝,拔腿就追上去請法。我的小短腿急走到肺臟開始用力喘息,前面的師父背影一雙長腿優雅地慢慢走著,跨一步的步距將近我的兩倍。

「為什麼我的腿這麼短!」我的心在吶喊。

「為什麼我爸長很高,我的師父也很高,就我小短腿!」我的心狂跳。追到後,氣喘噓噓的我請法,師父用有一點頑皮的表情開示。

呵,這個徒弟很介意小短腿……

我的心聲啊……


2021/11/23

《佛說阿難同學經》法語選錄:女色過患

 

世尊告曰:「比丘!女人有五穢行。云何為五?比丘!女人臭穢,言語麁獷,無反復心,猶如蚖虵常懷毒垢;此女人,增益魔眾,難得解脫,亦如鈎鎖。女人不可親近,猶如雜毒不可食;女人不可消,亦如金剛壞敗人身;比丘!亦如火炎,猶彼阿鼻泥黎。比丘!女人不可觀察,猶彼臭糞;比丘!女人不可聽聞,猶如死嚮;比丘!女人如牢獄,猶如鞞摩質多牢獄(阿須繫輪);比丘!女人是怨家,亦如蚖虵,比丘當遠離,猶惡知識;比丘!女人為恐怖,猶賊村落。比丘!人身難得,猶優曇鉢花;比丘!人身甚難得,猶彼板一孔,推著水中數萬歲乃值其孔。比丘!時亦難遇,除其八時。汝比丘已得人身,皆是本行所造。比丘!佛世尊出世甚難遇,猶如石女無子;比丘!如來出世甚難遇,亦如優曇鉢花。比丘!已得人身,已得受具足戒,亦得入眾,猶彼蒙尊國王,亦為人說法,休息止觀至涅槃界,至彼處,如來善說此法。汝比丘淨修梵行,當盡苦原。」

《佛說阿難同學經》


《佛說普曜經˙囑累品》法語選錄:佛偈讚嘆聞法功德

佛目所覩眾生類,皆得羅漢如身子;若有供養億千劫,乃復前進如恒沙。

加復供養辟支佛,若有一日奉斯經;計此功德超過彼,其阿羅漢不足立。

一切眾生成緣覺,若有供養億千劫;飲食衣服床臥具,㨶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一心叉十指,等心自歸一如來;口自發言南無佛,是功德福為最上。

一切眾生皆成佛,若有百劫供養者;衣被飲食床臥具,㨶香雜香及名華。

若有正法欲傾危,棄捐其身自投命;若有一日常晝夜,護是法者必超彼。

若有奉事十方佛,及於緣覺諸聲聞;若有堅固此道心,受斯要典諸法王。

一切經卷是道諦,若諸如來如恒沙;供養奉事諸如來,若有手得是經卷。

其大辯才無等倫,分別一句至億劫;智慧正義無有損,若以是經為人說。

諸導師慧無邊底,計無有人與等者;猶如江海不可盡,聞是法者等若茲。

《佛說普曜經˙囑累品》


受之持之,諷誦學之,令普流布,示其同學及十方人,皆令蒙濟。使不斷絕,展轉相教,展轉相成,使不稽留。三寶不斷,乃報佛恩。

《佛說普曜經˙囑累品》


2021/11/21

青蛙樂園的法拇

 

一日來到青蛙樂園,遇見拇指大的幼蛙法拇。

小小的法拇原本想走,一見我掏出攝影神器就飛跳向前,定住。

相看兩不厭,唯有小可愛。


本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聞思修精神,查到世界上有兩種青蛙樂園:

一種給法拇出身的蛙族定居,另一種給悲憤憂心的人類寫政治寓言童話。

書評家們認真論述推理著故事書裏的國度像日本還是更像台灣?

獸性、人性、佛性三方辯證,無辯而辯,無證而證。

修證這件事,看誰先證明出生在這顆星球「常」「樂」「我」「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