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流浪教師不流浪


一樹梅花,點點斑斑、輕輕巧巧,曬著暖暖冬陽。這裏,孔廟古意街頭,弄漢字潮人群陣陣,這頭印章那頭書法。那裏,列賢諸儒的大名齊整在案頭站開成奇特的牌位;引人搜索歷史課本在升學主義沖刷過後,心頭剩餘不多的片字碎末。

上課前,她告訴我,一個流浪教師的心事。

從幼稚園到大學,不只是她,許多高學歷教育工作者都同樣心慌;大學將倒,幼稚園陸續關門,至於小學、中學、高中考教師資格好比過五關、斬六將,前半生拼學歷、後半生拼證照,苦了這一群孔老夫子的家業傳人。另一方面,家長們面對昂貴的學費、補習費、車貸房貸……更加不願意製造新一代學子,「少子化」。

論語,反覆背誦的字句湧向枝頭,捲成滿枝頭欲言又止的梅花。小孩兒的笑語在院落內四散,一路奔跑童年。讀完夾雜中日文、高掛列陣的祈福牌子,我想起那個離邊界不遠的小學。在那裏,很多家長都來自不同國家;中南美、墨西哥、歐洲、韓國、日本……。不論來自哪裏,小娃娃們在課堂上一起學習美式英語,看英文卡通,寫英文、讀英文、說英文。離此不遠,大城市的市民以四十多國語言點綴生活裏的時時刻刻;並且驕傲地把故鄉的文字放到廣告看板上。孩子們的家長不見得會說流利英文;但是,他們的小娃娃一落地就是美國人。小學長年開設免費成人英文班,若家長們全勤又用功,連英語教材費用都全免,由州政府全額補助。

課程很有趣。家長們來,一方面與孩子同步學英文(基礎內容大同小異)能配合課後功課指導,一方面能漸漸看懂當地電視等英文資訊,一方面可以向在地老師請教生活大小疑難雜症及生活資源,最重要的是,同學之間可以用家鄉話聊天、開開玩笑,交交朋友,交換育兒心得,在心理上、生活上互相支持,有時候發生全國大新聞,還可以深入討論最新移民政策等等。氣氛輕鬆有趣、自由帶具有多國特色的食物來聯誼、免費咖啡與茶水……也構成自動自發來上課的充分誘因。當可愛的多國混血娃娃一起在課堂上玩成一堆的當下,家長英文課也一步一步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家長開啟融入美國社會的大門。

民族大熔爐的國家,文化交流發生在平常生活的每一刻,不假造作。

成熟的法治社會的確聰明;只花一點點工本費,就省下極其龐大的社會成本。語言課,兼具文化、社交、教育、心理……多元功能,四兩撥千斤,化解了許多沉重的開銷:新移民家庭適應問題;家庭代溝問題;文化衝突問題;隱藏的社會犯罪成本問題;文化歧視及文化弱勢問題;……。教育,傳統上單單只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世代傳承,在全球化、跨國婚姻普及的世代,可能還必須另闢天地。兒童教育要成功,家長教育要先成功。

也許,漢字不只要教給小娃娃;學校也不只給孩子上。多元發展的中文課、各種創意教學、成人社會教育與社區活動的再整合、……還有很大的教育市場。且讓流浪教師不流浪的同時,更多家長也終結文化流浪。

古文明不礙新創意。平常心即是道,不是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