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the cloud be the cloud, water be water. Limitless,pure, and empty in essence, actually nothing's been written. 雲水無界,無界無非界。
2025/05/06
粉紅超跑刷新宗教史:白沙屯媽祖200年來首度前進南投
2025/01/07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臘八節
原文出處: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臘八節」
原文撰寫者:李玉珍(政大宗研所副教授)
原文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03
2023/09/16
天人下凡食品史
2023/05/18
佛陀開示談政治:歷任轉輪聖王
一、轉輪聖王之王室文化有待考證研究
佛陀出身王族,貴為王子,又是法王,開示內容有大量王族議題,尤其廣談長劫以來的諸多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是一種年紀大以後會剃度出家證果的政治天才。但是,每個轉輪聖王的女人緣不一樣。例如《阿含經》中提到一個名叫大善見王的轉輪聖王,擁有八萬四千個老婆。他老了,想出家,突然雄雄打算結束夫妻恩愛就叫王后一聲「妹」,王后淚灑當場(想想看那些山盟海誓、永遠愛妳來著)說他怎麼變心了叫她妹妹?
誦到這段,我有點兒起了疑情。
大家有結婚,是不是常常夫妻之間以手足相稱?
居士佛子夫妻會互稱哥哥、姐姐者有之。(來道場時,老公叫「我師兄」;回家恩愛時就直接叫「哥哥」、「姐姐」,切換自如。女居士滿口我師兄、我師兄,法師問妳師兄誰啊?當下秒答「阮尪」)
女女配偶會互稱姐姐、妹妹者有之。(法律系所學姐們的言教:有夫妻之實,唯互稱姐妹)
男男配偶會互稱哥哥、弟弟亦有之。(張國榮,全世界都知道是「哥哥」)
換句話說,是人類文明史後期才那樣嗎?問題是古埃及、古歐洲、古中國、古印度也很多手足血親通婚,不是嗎?準此,國王叫王后妹妹怎麼可能當下把她搞哭呢?以文化史角度思惟不是有些不合古代因緣時節?另外,輪王七寶之中已經有逼近天女的「玉女寶」當王后,為何還要貪求後宮數以萬計的額外女色?顯不合理!一個女眾若能不為丈夫大開後宮收納幾萬小三而哭的話,豈會為區區一聲「妹妹」就哭了?
我的疑問是《阿含經》這段經文的寫作/翻譯時空背景是否已經視兄弟姐妹通婚為「非常態」了?到底這段經文是古人老老實實一代接一代口耳相傳並翻譯出來的還是中國漢室皇族介入依皇族的個人凡夫見解修改的?
還有,為什麼中華民國總統退休後沒半個人發心剃度出家?
轉輪聖王古風身教哪。
二、國家級的愛情
和平是緣起法,緣起性空。
遇到心中有愛的王,栽培個美女公主嫁過去當親家、生幾個混血娃就好了,愛出和平。(星雲大師生前開示過理想的兩岸關係是你愛我、我愛你;理想上)
遇到心中沒愛又堅固執著鬥爭的王就事很多,要有權力、實力、武力、軍力、能力、人力、財力、物力、內政外交團結力。像「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那麼重要的團結力。
我們的教育系統重視IQ(智商)、EQ(情商),沒有重視LQ(愛商)。我們一直在為先天或後天「缺乏愛別人的能力的元首」付出巨大代價,但是學校根本不知道怎麼教。
三、教貴當機
佛經原典中,釋迦文佛有大量開示都在談過去,包括過去諸佛菩薩與古代轉輪聖王、種種六道輪迴過往。佛經裏的當機眾會不會跟佛頂嘴一句「過去心不可得」叫佛陀閉嘴?不會。
現在末法時代不同。我若為特殊緣起談過去,聽的人就頂嘴一句「過去心不可得」叫我閉嘴。不是法器,不是當機,省我的事,成就我禁語又不必領眾帶人,變成我的福報。
小乘根器本就與我不相應,非常正常。
四、轉輪聖王的七寶 VS 權力的魔戒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 (2002) - Official Trailer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2003) -Official Trailer
2023/04/01
大乘興起,功在阿含
2023/03/07
黃檗希運禪師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臨終要誡
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怖畏心;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逃境安心
凡人多謂境礙心,謂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
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2022/12/06
人類的起源從「貪吃」開始:祖先盡吃貨,捨天墮凡間
2022/06/18
民主的誕生
關於「民主」的緣起,漢譯《長阿含經》有這樣一段經文:
「時,彼眾中有一人形質長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眾人語言:『我等今欲立汝為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當共減割以相供給。』其人聞之,即受為主,應賞者賞,應罰者罰,於是始有民主之名。初民主有子,名曰珍寶。珍寶有子,名曰好味,好味有子,名曰靜齋,靜齋有子,名曰頂生,頂生有子,名曰善行,善行有子,名曰宅行,宅行有子,名曰妙味,妙味有子,名曰味帝,味帝有子,名曰水仙,水仙有子,名曰百智,百智有子,名曰嗜欲,嗜欲有子,名曰善欲,善欲有子,名曰斷結,斷結有子,名曰大斷結,大斷結有子,名曰寶藏,寶藏有子,名曰大寶藏,大寶藏有子,名曰善見,善見有子,名曰大善見,大善見有子,名曰無憂,無憂有子,名曰洲渚,洲渚有子,名曰殖生,殖生有子,名曰山岳,山岳有子,名曰神天,神天有子,名曰遣力,遣力有子,名曰牢車,牢車有子,名曰十車,十車有子,名曰百車,百車有子,名曰牢弓,牢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養牧,養牧有子,名曰善思。」
節錄自《長阿含經*世記經*世本緣品》
簡而言之,光音天天人墮入凡間為人,為了吃吵架。吵著吵著,最後起分別計度心理,渴望正義與秩序,便推選出一個王。人間的第一個王的名字就叫「民主」。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有國家領導者呢?
第一:五濁惡世的人民意見很多元,有吵架糾紛,需要正義。
第二:人民有需要才誕生了領袖,並非領袖有需要才誕生了人民。
第三:所謂民主者,王本來就是人民的成員之一,選出來服務大家,第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解決意見爭執。尤其是食物!
想想看,都什麼年代了,還在吵這個……從墮落的光音天天人為了自然粳米吵架到今天為了中國故意為難台灣農民吵架,都幾大劫、中劫、小劫過去了,沒啥進步。
人民之主,以民為主;至少,光音天人初初墮入凡間、劣化成人時是知道的。天界初墮未久,尚未百分之百迷失本心。
2022/06/02
何必為「吃」部派分裂?
《楞嚴經》是標月之指,指頭不是月亮。要斷淫、戒掉異性戀淫根又戒掉同性戀淫根要拔掉淫欲心。經典、經文是指向心月的手指頭,不是心月本身。
當然,這是寫給楞嚴根器的法。
不是楞嚴根器就跟楞嚴不相應,而且有關楞嚴經的爭議已經很久了。大型的佛學理論爭議已經多如繁星,小型的經文爭議又多到不行。舉例來講,家裏務農種蒜頭、五辛或養蜂人家、乳牛牧場就會很起煩惱:「怎麼我家種這些農作物就是種魔女的遺體呢?為什麼喝蜂蜜就欠蜜蜂的債、喝牛奶就欠牛的債要來投胎還,喝母奶欠媽媽的母乳債或吃爸爸薪水換的飲食債就不會因為欠父母的恩情債投胎來還?」(「欠債說」的迷思在此。阿羅漢也欠父母恩,但是可以出三界不來受生對不對?)
拙僧一位曾在調查局工作很久的女律師同學就笑著問我吃素的理論問題:「為什麼你們佛教那麼執著吃的?修行不是要放下?」她的意思是說為什麼在食物上爭議那麼多,流派那麼多?哎,她是沒三皈依;要是她還上佛學綱要知道古代的出家人為了可以吃多少「鹽巴」或可不可以吃「鹽巴」就僧團分裂、互相指責一定很驚訝。那跟古人的執著有關;古人發明很多食衣住行外道戒條都在執著死後升不升天的問題,那是古代的風氣,為吃吵架的古人文化。
拙僧對飲食不會太著重,我不希望像古代愚僧那樣為一個「吃」搞到部派分裂各執己見。我的標準是這樣:
一、不要厭食症餓死。
二、不要過肥、三高、病死。
三、不要亂吃吃到生病。
四、適當合情合理吃,符合營養學。
五、不為吃傷害眾生的生命(殺生)。
六、生病該開緣就開緣,不要固執到提早病死。
七、不要違逆醫理。不要醫生叫你癌末戒掉葷肉、你還故意偷吃肉、最後癌末痛到打嗎啡沒用在大聲尖叫幾小時後死亡。(這是實例)
2022/03/20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七)
地處湖南省漢壽縣鹿溪的旅遊度假區裏有一座鹿溪森林公園,內有「貴妃落髮天寶庵」的傳說遺址,真假不明。傳說版本係指建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的豪華天寶庵並非一般平凡貴族家廟,而是至少公主、皇后等級的高級建物。據此,坊間便盛傳當年唐玄宗曾把楊貴妃暗送到此削髮為尼,專門為她個人量身打造這座寺院。
只不過,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另一版更有力的傳說是指楊貴妃低調渡海流亡日本,平安在日本養老善終,甚至還留下後嗣!這個版本的協力主角之一就是歷史上頂頂大名的進士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東渡日本:貴妃在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謢送下移民日本、平安終老?
維基百科: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日語:阿倍 仲麿/あべ の なかまろ Abe no nakamaro,698年-770年),朝臣姓,阿倍氏,原文名仲麿,又作阿部仲滿[1],在中國時取漢名朝衡[2],又作晁衡、鼂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唐朝政治家、詩人。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留唐任多項要職。
家庭背景:父親是阿倍船守,朝臣姓,阿倍氏,乃孝元天皇之後,任職爲中務大輔。
經歷
出身:阿倍仲麻呂出生於日本大和國(今奈良縣),是家中的長子。他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洋溢。
留學中國
717年(唐開元五年),20歲的阿倍仲麻呂因漢文修養良好而獲選拔為遣唐留學生,同行的留學生還有後來成了日本右大臣的吉備真備。由多治比縣守從日本難波港(今大阪)率日本遣唐使一行人遠赴唐都長安(今西安),四船並聯,一行557人浩浩蕩蕩,西渡東海,在揚州(一說明州)登陸。仲麻呂經過數年寒窗苦讀,參加唐制科舉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
留唐仕途
725年(唐開元十三年),任洛陽司經校書(負責典籍整理,正九品下),728年左拾遺(從八品上),731年左補闕(從七品上)等職。由於他德才兼備,詩文俱佳,得到唐玄宗賞識,後被任命為祕書監,經常在玄宗身旁侍奉,兼衞尉卿。有說他獲唐玄宗賜名晁衡,但據《舊唐書》記載「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新唐書》也記載「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並無賜姓名之事。
思鄉
753年10月,晁衡與藤原清河等人率領四艘帆船,從蘇州黃泗浦(今江蘇鹿苑)啟航,駛往日本,他難掩心中思鄉之情,口中唱吟著思念故鄉的和歌《三笠山之歌》另一解釋為:晁衡在即將離開中國之際,抬頭看著月亮,心中充滿對中國的不捨,畢竟來到中國求學、做官,一晃眼四十年就過去了。這樣的情景令他想起想起多年前要離開日本到中國求學的那個晚上,在奈良的山上懷著對於離開家鄉不捨的心情看著天上明亮的滿月。兩個同樣的心境相隔了四十年。而月亮依舊:天の原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いでし月かも 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這首和歌後來被收錄到了《小倉百人一首》中,為該和歌集的第七首和歌,在日本婦孺皆知。值得一提的是,船隊中還有一位揚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同行,他就是鑑真和尚。這位年過六旬的得道高僧自從十一年前答應日本友人的邀請,決心遠赴東洋傳揚佛法,曾多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風浪所阻。這次已是鑒真第六次東渡了。
遭遇風暴
這次船隊在中途亦遇上了大風暴,他們被沖散了。鑑真和其餘兩艘船各自開到了日本,而晁衡那艘船卻下落不明。直到754年3月,仍然杳無消息。詩人李白以為他已遇難,悲痛地寫下了七言絕句《哭晁卿衡》這名作:「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以表達對友人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然而,實際上晁衡的船隻是隨風漂流到了安南驩州(唐屬地,今屬越南),雖然沒有沉沒,卻又被當地的盜賊襲擊,死了一百七十多人,但他與藤原清河終也奇蹟地生還。最後755年,他與十多位倖存者歷盡艱險,又回到了長安。是年安祿山之亂(歷史上與史思明之亂合稱安史之亂)爆發,往來中國及日本的路已變得相當危險,晁衡便打消了回日本的念頭。
重回長安
晁衡又重回仕途,他又先後深得肅宗及代宗信任,由左散騎常侍(御前諫官,從三品)至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河內當地最高官員,正三品)等職。761年至767年這六年期間,晁衡都在河內的安南都護府出任,最後官至潞州大都督(從二品)、至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而藤原亦留唐出任祕書監等職,沒有回去日本。
據《古今和歌集》,寶龜元年(唐大曆五年,770年)正月,晁衡最終長眠於長安,埋骨唐土。天皇追封正二品官位。這段史話被中日史籍引為美談。
友人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
唐朝著名詩人儲光羲:儲光羲對他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贈,儲光羲的詩名在當時也因晁衡而遠播日本,並被供奉於京都的詩仙堂中。
紀念館
2012年10月初被污後經清洗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1979年,為紀念晁衡留唐1200週年,中國在陝西省西安市的興慶宮公園裏建造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和「阿倍仲麻呂紀念堂」。
而在江蘇省鎮江的北固山,也豎立著一塊阿倍仲麻呂的歌碑。其碑文內容,則是其和歌的漢詩翻譯版本: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思又皎月圓!
2022/03/19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六)
《舊唐書》與《新唐書》:三角戀愛,兩版史書,一場悲劇
佛弟子在佛陀入滅後應該「以戒為師」或「以佛為師」、「以法為師」或「以僧為師」呢?依佛學邏輯思惟以上四個答案的話,全數成立且互不衝突。若論以戒為師,戒定慧三學增上,戒學本身就是「佛寶對僧寶所說的法寶」,成佛之道正知見。若論以佛為師,遵循釋迦牟尼佛(佛寶)的遺教去修行,戒定慧三學增上,成佛之道正知見。若論以法為師,遵循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法寶)去修行,戒定慧三學增上,成佛之道正知見。若論以僧為師,遵循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首席大沙門)的遺教去修行,戒定慧三學增上,成佛之道正知見。所以基本上對僧眾弟子沒有什麼太大爭議。
有爭議的是誰?絕大多數的戒律爭議都出在在家眾,尤其是千古以來千變萬化的戀愛婚姻立法、風俗、文化、性道德、家庭制度、親子倫常標準出入之大與版本之多簡直是論文研究不完之餘還會一直無常演變下去!以楊貴妃的兩段婚姻而言,放在現代民主憲政國家簡直就是不可置信的逆倫三角關係:亂倫通姦在先,奪媳扶正在後。
大唐尚佛,壽王李瑁卻在在家眾不邪淫戒的戒律精神幾乎邊緣化的時代氛圍下成為兩代婚姻犧牲品:母親是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她的早逝無法保證他的繼位。妻子被唐玄宗強占成為繼母寵妃楊貴妃,獻妻保命的下場一樣沒辦法交換到王位!
至於武惠妃之死則是故意違犯在家眾不殺生戒的下場:武惠妃勾結李林甫和楊洄誣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謀反,害死三個潛在的王位接班人。但此後她惡夢連連、總見冤魂索命,未久也驚嚇過度而死。佛教作為盛唐國教,對皇族本身的家庭倫理似乎並未產生太大的規範作用,主因就在於在家戒律有高比例必隨當代國法波動的現實。
無論依《舊唐書》或《新唐書》哪一版,楊玉環捨身當女道士究竟是男方或女方的意願,對壽王的立場而言都不是重點。壽王的養父甯王正巧在楊玉環入住道觀時往生,他藉此表奏願以養子身份為甯王守孝三年,逼唐玄宗答應。孝道原本是善法,但是,因緣法相不同就被利用為愛情宮鬥心機手段了。守孝三年期間的壽王無法接近女色、娶妻再婚,唐玄宗只能再苦等三年不得動彈!孝順二字被這對父子用以較勁,結局是父方的耐性得勝。三年後,守孝期滿,唐玄宗一面安排韋氏女下嫁壽王,一面理所當然地讓楊玉環正式還俗、入宮、晋昇貴妃、父奪子媳倒變成讓後代傳頌千古的真愛史詩。
皇室雙破不殺戒、不邪淫戒後,姻親們加倍不理會道德、戒律、禮度、節操。
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大耗盛唐國力,節度使安祿山不滿、造反,造成唐朝中衰關鍵的「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宰相楊國忠、太子李亨等人出逃四川,護駕軍士要求李隆基處決楊貴妃以平亂,玄宗只得賞賜帛帶讓楊貴妃在梨樹自縊。只不過,愛妃之死也沒換得江山。不久,李隆基之子李亨在靈武繼位號為唐肅宗,快速奪走皇位。
佛弟子在佛陀入滅後應該「以戒為師」或「以佛為師」、「以法為師」或「以僧為師」呢?依修行邏輯思惟以上四個答案的話,以佛教為國教的盛唐或貶佛揚道的盛唐末期都不應該發生上述宮鬥慘劇。不該發生的法相竟然發生的關鍵在於在家戒律學的詮釋大多數受制於當代國法、隨不同朝代、不同時空背景、不同當權者而異,在專制集權政體的大唐帝國制度下就不可避免地受王族任性左右。古印度的王法與中國歷代王朝的王法當然出入極大,在家戒律標準也就演變出隨方毘尼的大量變異版本了。
婚姻法制史有沒有對佛法的不邪淫戒詮釋學與戒律實務產生影響?那當然!國法必定影響佛教戒律,這也是佛陀時代的君王動不動「可以隨便」開後宮坐擁五百(含以上)個老婆以外還附帶終身嫖妓自由,而中華民國現代公民人夫卻「萬萬不可」的在家性道德/佛教戒律標準更易的法理由!
2022/03/18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五)
道觀出家:從壽王妃變身楊貴妃的「道士轉運站」
武則天篤信佛教,在位時期佛教興盛。唐玄宗可能故意反其道而行以重整政治宗教合一(政教合一)的帝國權力運作,改信道教。國教選擇令佛道二教勢力消長,道教取代佛教在大唐皇族心目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唐朝皇室混有鮮卑貴族血統等胡人血統(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本人即胡漢混血),婚娶風俗較自由開放,戀愛婚姻倫理尺度與漢族不盡然相同。從宗教歷史觀點分析,楊玉環暫時出家當女道士以便改嫁給公公、當丈夫繼母的「內政決策」在當時並不奇怪。
依據後代歷史推論的其中一種版本,楊玉環出家當女道士並非為了求道,而是為了滿足皇帝的情慾需要與社會體面。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突然去世之後,高力士從中介紹、勸誘,終於在開元二十八年時由唐玄宗帶領文武百官行幸驪山溫泉宮,次日詔令壽王妃楊玉環到驪山溫泉宮侍駕。侍駕用現代用語而言就叫做「伴遊」或「陪睡」。壽王李瑁明知父皇意在奪妻,一為保命二為儲位就默許了。驪山溫泉宮相會後,唐玄宗李隆基決定搶奪媳婦改為續弦,在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以為皇太后往生祈福作藉口要求壽王妃楊玉環出家做女道士為亡者祈福。
於是「父占子妻」的道德污點、私慾目的由皇室假藉「度壽王妃為女道士的敕文」達成了;宗教100%被政治利用。敕文內容乃「聖人用心,方悟真宰,婦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
從此,壽王妃楊玉環入住皇宮中的太真宮中一住五年之久,法號「太真」。直到天寶四年八月,兒子與兒媳的「離婚分居」成定局(楊玉環被度為女道士,壽王瑁前往寧王府守孝,夫妻從此足足五年斷絕關係),漫長的時間阻卻旁人對亂倫奪妻行為的非議,唐玄宗李隆基才膽敢冊封太真宮女楊玉環為楊貴妃,讓她的身份變成前夫的繼母。
然而這份宗教文件究竟出於男方或女方的自由意志的歷史大哉問(誰扛亂倫的道德責任)在史學界就有兩個版本:一版說是女方祈請,一版說是男方下令。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指出:「上(玄宗)見而悅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為女官」就認為一切都是皇帝的意思,身為兒臣媳婦的楊玉環別無選擇、只有服從。從《全唐文》與《資治通鑑》等純文字書證(非證人或證物)上推論也只能獲得這樣粗淺的簡單結論。
唐玄宗李隆基信仰道教、以道教為國教、親自為《道德經》作注、以帝王身份弘揚道教,一方面他自身迴避了佛教的「不邪淫戒」的在家眾性道德操守,另一方面也讓女道士的身份地位高於沙彌尼或比丘尼。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同母異父的胞妹公主們早已有捨身入道為亡父太上皇唐睿宗「資福」、「追福」的皇家慣例,以為亡母皇太后祈福為由召令壽王妃捨身入道也就顯得符合皇室常規了。
維基百科:居玉真觀的玉真公主
唐朝公主
姓李
封爵公主
封號玉真公主
親屬
父親唐睿宗
母親昭成皇后
同胞兄弟唐玄宗
玉真公主(690年代-762年)[1],本名無記載,法號無上真,字玄玄(一說「元元」[2]),號「持盈」[3],唐朝公主,唐睿宗第九女[4],母竇德妃[5],唐玄宗、金仙公主同母妹。
生平
生年不詳,當在689年後。其父在690年被廢帝位,而母親竇德妃則在693年遇害。初封崇昌縣主,景雲元年(710年),父親睿宗復位。獲封昌隆公主。景雲二年五月辛丑,由昌隆公主改封玉真公主[6]。後入道,於王屋山仙人台下建靈都觀,改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師。天寶年間又賜號「持盈」[3]。玄宗曾想將她嫁給張果,張果不奉詔。
天寶三年(744年),公主向兄長唐玄宗上書:「當年先帝睿宗願意讓我出家入道,但至今仍居住在舊時為公主的府第中,吃著天下百姓所繳納的租賦,願削去公主名號、不再收受天下百姓之租賦,並將公主府第歸還。」[7]玄宗不許。
公主又說:「我,是唐高宗孫女、唐睿宗之女、陛下的妹妹,這樣的身分在天下之間並不卑賤,既然如此,何必使用公主名號,領有湯沐邑並且自以為貴?請讓我歸還家產,乞求能以此延長十年之命。」[8]唐玄宗於是應允,遂削公主號、歸還家產。
唐肅宗登基後,排擠太上皇唐玄宗左右,命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觀。唐代宗寶應元年,公主逝世,唐肅宗元年建巳月[9]十二日(即762年四月),葬於萬年縣寧安里鳳棲原。
史書沒有記載公主的婚姻,僅知公主次子鴻臚卿張倜娶公主妹蔡國公主幼女。
維基百科:居金仙觀的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689年-732年8月14日),名無上道,唐朝公主,是中國唐朝第五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八女,母竇德妃。
初封西城縣主,景雲元年(710年),進封西城公主,景雲二年(711年),改封金仙公主,與玉真公主皆出家為道士,金仙公主的道觀在長安輔興坊金仙觀。
開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應金仙公主的請求,賜與房山雲居寺新舊譯經4000餘卷與大片的田園山場,委派長安高僧知升,親自押運到雲居寺。
開元二十年(732年)五月初十日,金仙公主於洛陽道德坊開元觀去世,終年四十四歲,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七月初四日,陪葬橋陵。她的墓誌為玉真公主所寫。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四)
維基百科:楊貴妃
楊貴妃(719年-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1],是唐玄宗寵妃。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楊氏最初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後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1],後還俗。天寶四年(745年),楊氏封為貴妃,正式成為唐玄宗妃嬪。756年被唐玄宗賜死。
目次
1姓名
2生平
2.1早年
2.2壽王妃時期
2.3貴妃時期
3逝世
3.1相關傳說
3.1.1死於佛堂
3.1.2死於亂軍
3.1.3吞金而死
3.1.4流落民間
3.1.5東渡日本
4相關
4.1體態
4.2容顏
4.3傳說
姓名
正史載其號為太真[2],未載其名,故士大夫、史家、詩人多喚為楊太真。一說其小字玉環[3],另說小字「玉奴」[4],世人多稱以楊玉環[5]。
生平
早年
楊氏家族出於弘農楊氏,出自東漢高門楊震。十世祖楊結為慕容氏中山相,九世祖楊珍為北魏上谷郡守,八世祖楊真官為河內、清河郡守,七世祖楊懿為洛州刺史,封弘農簡公。六世祖楊順為冀州刺史,封三門縣伯,遷居蒲州永樂,於是家族籍蒲州,遂為永樂(今山西永濟)人[2],是為河中楊氏房。五世祖楊琛,官儀同三司,封平鄉縣公。高祖楊汪,為隋大理卿,梁郡通守;大唐秦王世民平洛陽,楊汪因黨附王世充,「以凶黨誅死」。曾祖楊令本,官至金州刺史。祖父友諒,為昊陵令。妃父玄琰,家於蒲州永樂獨頭坡,為蜀州司戶,妃生於彭州導江縣。據《新唐書[2]》所記逝世時三十八歲(虛歲),倒推為719年。
傳奇小說《楊太真外傳》稱其生日為六月一日[6],生於蜀地[7],地方志更一進步指出楊氏生於蜀導江縣(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8]。清朝嘉慶年間編撰的《全唐文》中,收錄的《容州曾寧縣楊妃碑記》稱她為「容州楊衛人」[9],故地方志[10]稱生於容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但有認為此文為後世偽作[11]。楊氏為唐初被殺的隋朝官員楊汪之五世孫[12],高祖楊令本任金州刺史。父親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1],十歲時[來源請求]喪父,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收養[1][2]。
壽王妃時期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736年2月10日),楊氏以「楊玄璬長女[13]」的身份受封為壽王妃,成為壽王李瑁的妻子。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悼惜良久,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舊唐書·后妃傳[1]》的記載:「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同時迴避了楊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實。古代中國社會,楊氏先後嫁父子二人,被認為是亂倫,駙馬都尉楊洄,也看出了唐玄宗的心事,就與高力士商量,高力士經楊洄的提醒,便尋機向玄宗進言,《新唐書·后妃傳[2]》的記載:有人進言楊氏「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打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14],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a]祈福的名義[15],敕書壽王妃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貴妃時期
根據新出土《唐景龍觀威儀檢校修功德使田尊師墓誌銘》攷証(又命為貴妃授三皇寶錄師),道士田僓為楊太真授三皇寶籙。陳寅恪、陳垣認為,楊太真入道時間是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從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三年,楊氏身份為女道士。天寶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韋氏。一個月後,楊太真受冊封為貴妃[16],成為唐玄宗妃嬪中地位最高者。此時楊氏二十七歲,而唐玄宗已六十一歲了,這時楊氏反成為李瑁的庶母。宮中呼楊氏為「娘子」,楊貴妃受到的禮數實際上等同於皇后。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爵或賞賜:父親楊玄琰累次追贈為太尉、齊國公,母親[b]受封涼國夫人[1]。叔叔楊玄珪提拔為光祿卿。其堂兄楊國忠之子楊昢、楊暄,貴妃堂弟楊鑒,皆娶公主、郡主為妻,楊氏一門尚兩公主、兩郡主。貴妃父祖立私廟,玄宗御製家廟碑文並書。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韓國夫人的女兒崔氏亦因母親的關係,被唐玄宗選為皇孫廣平郡王李俶的王妃。唐玄宗對楊氏姐妹的恩寵聲焰震天下。每次命婦入朝,玄宗的妹妹持盈公主等人皆禮讓楊氏姐妹不敢就位。從中央至地方的官員「奉請託,奔走期會過詔敕。四方獻餉結納,門若市然」。玄宗的兩個女兒建平和信成公主因為得罪貴妃家族,被追回賞賜,駙馬都尉獨孤明因此失官,另一位駙馬程昌裔亦因楊氏家族停官。天寶五年、九年,貴妃曾兩次得罪玄宗,被遣出皇宮。但都被玄宗召回,更為寵愛。
其堂兄楊國忠為人好賭,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朝政治更加腐敗。周昉有畫《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圖》,描畫唐玄宗與人玩雙陸要輸時,楊貴妃故意放白鸚鵡擾亂棋局。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逝世:馬嵬驛之變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將楊國忠寸斬。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理當誅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17],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舊新唐書記,最初楊貴妃安葬於驛西道側。唐玄宗自蜀地回到長安後,派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於是便停止了。唐玄宗又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當初安葬時以紫褥包裹屍體,再葬時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呈獻給玄宗,玄宗視之悽惋,於是命人畫貴妃的畫像於別殿,朝夕視之。
(RADWIMPS - Shape Of Miracle)
相關傳說
《舊唐書》、《新唐書》與《通鑑》等正史與正典以及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皆認為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被叛軍所迫,絞死楊貴妃。但亦有各種不同說法。有說,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一、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
二、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三、吞金而死
有一說指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四、流落民間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民間。俞平伯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之本意,蓋另有所長。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絕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來去描述他們的愛情故事。
五、東渡日本
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藤原刷雄護送,於日本久谷町久津上岸,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並把她許配給藤原刷雄為妻。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RADWIMPS - Mountain Top)
體態
五代的《開元天寶遺事》稱楊貴妃「素有肉體」,宋代蘇軾的詩《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有「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一句,後世一些人遂以成語「環肥燕瘦」而附會,認為楊貴妃體態較胖。
然而,唐代的畫作如《簪花仕女圖》、《步輦圖》等描繪的宮廷貴族女性多為臉龐圓潤,體態勻稱,並不是肥胖。此外,唐詩中並無以胖為美的詩句,反倒有不少讚美細腰的詩句。
根據歷史記載,貴妃擅長舞蹈,其代表舞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與趙飛燕相比較,貴妃還十分擅長於胡旋舞。一般認為,楊貴妃作為舞者,即使胖最多也是微胖,如果太胖,是難以完成這些曼妙舞曲的。此外,杜甫的《麗人行》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認為楊貴妃等麗人是骨肉勻稱,並不是肥胖。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侍兒扶起嬌無力」,而扶起胖人是不會讓人覺得嬌弱無力的。陳鴻的《長恨歌傳》則描寫楊貴妃「鬢髮膩理,纖穠中度,舉止閑冶,如漢武帝李夫人。」「纖穠」意為纖細和豐腴,顯然作者認為楊貴妃肥瘦適中,身材勻稱。
容顏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還有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她的傾國之貌、 用「溫泉水滑洗凝脂」描寫貴妃皮膚的嫩滑白淨。
傳說
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乃置騎傳送,走數十里,味未變已至京師[2]」。據說荔枝從產地嶺南送到長安時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種亦稱為「妃子笑」。
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日本知名女藝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18]
影響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詩歌:
李白七言樂府〈清平調〉
鄭畋七言絕句〈馬嵬坡〉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李商隱〈馬嵬〉
杜牧《過華清宮三絕》
戲劇:
元朝 白樸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塵鑒》
明朝 吳世美 《驚鴻記》
明朝 屠隆 《彩毫記》
清朝 洪昇 《長生殿》
《貴妃醉酒》
《太真外傳》
陳鴻 《馬嵬坡》
《唐明皇與楊貴妃》
《(楊貴妃祕史)》
《大唐芙蓉園》
小說
《楊太真外傳》
《長恨歌傳》
另外,現今的浙江省玉環市的名字一說來源於楊貴妃[19]。
(後記:關於楊貴妃的生死之謎,維基百科整理出五種理論,三死二生。死亡理論有三:佛堂、亂軍、吞金;生存理論有二:中國民間、東渡日本。但是在欠缺完整的考古資訊、史料、史證、證人、證物之下,無論後人如何推理試圖還原現場都徒然。若論大唐歷史地理時節因緣,楊貴妃的活路太多了!她可以隱姓埋名低調在另一洲、另一國生活,也可以逃回娘家胡族尋求庇護,更可以遠離中央勢力範圍在非政權核心的邊緣地帶以新的姓名身份重啟人生!身為第一夫人,她可以動用的皇家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實在太多;除非皇帝真心要她一死以謝天下,否則條條大路通活路啊……真相如果只有一個,唯一正確解答是什麼?科學與科技。等人類後代子孫發明時光機之後重返大唐現場,直接現場勘驗、驗屍、搜證、調查相關證據、證人、證物。歷史不可避免地摻雜大量想像、推理、增刪改寫的人工痕跡來自凡夫位上無由以無漏神通力確知真相的無奈!千古政界皆善謊;專制帝王政體尤然。虛構的文學有時歪打正著反而逼近真實啊……)
2022/03/17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三)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二)
空海-KU-KAI-美しき王妃の謎の公開前に見ておくべき情報満載!!!
清平調詞三首 / 李白
《全唐詩 卷一六四》如此紀錄李白的書寫緣起:
「天寶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中弟子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手捧檀板,押衆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白承詔,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龜年歌之,太真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歌詞,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斂繡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他學士。」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觧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後記:李白筆下的貴妃(名為貴妃,實乃皇后)是天女下凡的第一夫人,國色天香堪比前朝第一美人,君王心中的第一名花。然而詩人始料未及的是「傾國」不是形容詞,最後真的為裙帶關係毀了大唐國運;「恨」亦非無病呻吟的文學傷感情調,而是真的讓這對恩愛夫妻含恨被政治因素拆散。更值得玩味的是以唐朝佛道二教之興盛、宗教文化深入人心,為何政局權謀依然如此詭譎陰暗?宗教究竟是什麼?而政治到底又是什麼?夾處在宗教與政治之間的悲歡離合又算什麼呢?)
盛唐宗教風景:當和尚遇見貴妃(一)
太平盛世必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有二:世間的愛情婚姻,出世間的宗教信仰。有前者才有人道的業果相續、子孫繁衍;有後者才有國際、國家、家庭的和平穩定運作、社經成果的加乘累積。當時空間距拉長之後,苦空無常無我的森羅萬相凝聚成文明的美感,於是在生死輪迴中,有了李白與清平調、白居易與長恨歌、梅蘭芳與京劇太真外傳;繼而有了夢枕獏名著《沙門空海之唐國鬼宴》(沙門空海唐の国にて鬼と宴す)這樣的奇幻宗教歷史文學,也催生了名導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妖貓傳」(日文版片名:空海 -KU-KAI- 美しき王妃の謎)。
染谷將太出演的空海大師非常可愛且神通迷人……他的主角形象事實上很接近盛唐佛教界的現實:年輕、俊美、有知識、有修行、有跨洲跨國跨種族的寬廣國際觀、有接引大量新生代、中生代等年輕族群信仰佛教、修行佛法、護持法脈的深厚魅力。
維基百科:空海
空海(日語:空海/くうかい 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日本佛教僧侶,俗名佐伯真魚,為唐代日本留學僧,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惠果門下,受獲傳承付法第一人,賜受法號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
空海至中國學習唐密,傳承金剛界與胎藏界二部純密,為唐密第九祖、日本佛教真言宗開山祖師。也因其書法功底強而被稱為「五筆和尚」,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合稱平安時代三筆,著名作品為《風信帖》。
生平
寶龜5年陰曆六月十五(774年7月27日),空海出生於讚岐國多度郡屏風浦(今香川縣善通寺市),父親是豪族,母親阿刀氏是渡來人後人。
延曆23年(804年),與最澄、義真等渡海至大唐國學法。空海於長安青龍寺向惠果請法,學習真言密教;後返日本開宗,為真言宗。空海將密宗區分為「純密」與「雜密」,見其所著《三學錄》。
弘仁14年(823年),獲賜東寺,作為真言密教之道場。之後,相對於稱作台密的天台宗,東寺的密教稱作東密。
傳說空海參考梵文,將日文字母以平假名排序成陣。此外,他亦是有名的書法家,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共稱三筆。著有《文鏡秘府論》。
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835年4月22日),空海在高野山圓寂,享壽六十一歲,諡號「弘法大師(こうぼうだいし)」。
判教
空海在對顯宗、密宗二者判教時形成了其自己一套說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十住心」說。這一學說可以以下表概括:
十住心 |
||||
學說名 |
住心 |
道 |
乘 |
顯密 |
十住心 |
異生羝羊心 |
諸趣外道 |
世間三心 |
九顯 |
愚童持齋心 |
人趣 |
|||
愚童無畏心 |
天趣 |
|||
唯蘊無我心 |
聲聞 |
小乘 |
||
拔業因種心 |
緣覺 |
|||
他緣大乘心 |
唯識 |
大乘四心 |
||
覺心不生心 |
三論 |
|||
一道無為心 |
天台 |
|||
極無自性心 |
華嚴 |
|||
秘密莊嚴心 |
真言 |
無上秘密乘心 |
一密 |
各地影響
在日本,「大師」一詞多專指空海。日語中就有一句格言:「弘法奪『大師』之名,秀吉奪『太閤』之名,玄奘奪『三藏』之名」(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そしてまた三蔵は玄奘に奪わる)。
在台灣,因臺灣日治時期的影響,有祭祀弘法大師的寺廟,在台北市的西門町媽祖廟奉有空海大師法相,以紀念真言宗建廟之德。在北投丹鳳山上亦有紀念弘法大師之石碑。花蓮縣吉安鄉則有慶修院,台南市則有開元寺奉有弘法大師法相。
在四國地區,有八十八所與空海有淵源的寺廟被通稱為四國八十八箇所,日後也成為日本佛教徒的朝聖地點。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