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報波旬:「吾所以至於是未滅度者,須我眾比丘及比丘尼,令皆智慧承用經戒,勸請未入,使學者成,亦以須我請清信士及清信女,令得智慧承用經戒,未入者入,受法者成。如是波旬,吾以待此四輩弟子,皆得法意,展轉相教,解諸童蒙,使學成就,是以至今,未滅度耳。」
魔曰:「可足時已畢矣。」
佛言:「汝默,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取泥洹。」
魔心乃悅,歡喜而去。
佛即正坐,定意自思:「於三昧中,不住性命,棄餘壽行。」
當此之時,地為大動,空中清淨,佛之光明,徹照無窮,諸天神來側滿虛空。佛從定覺,自說偈曰:「無量眾德行,有為吾今捨,近遠應度者,已度應度者。」
《長阿含經*般泥洹經》
佛語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天下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也。有時得道沙門,及神妙天,戒德隆盛,欲自試力,手按少地,則普地動,是為二也。若始菩薩,從第四天,下入母胎,明哲慈意,欲見道化,開發愚曚,乃放神光,震動天地,令梵釋魔沙門梵志一切見明,是為三也。若菩薩生出母胎時,德感諸天,淨無雲曀,神光遠照,則普地動,是為四也。至於菩薩得無上道正真佛時,普地大動,天神四布,稱揚佛名,是為五也。及已作佛,初大會時,法輪三轉,天人則解,此彼菩薩,昇成大道,光明遠照,時普地動,是為六也。佛教將畢,欲棄壽行,不住性命,乃大放光,勸發天人,則普地動,是為七也。如佛眾祐,臨當棄身般泥洹時,明無不照,天神參至則地普動,是為八也。」
《長阿含經*般泥洹經》
佛告諸比丘:「世間無常,無有牢固,皆當離散,無常在者,心識所行,但為自欺,恩愛合會,其誰得久,天地須彌,尚有崩壞,況于人物,而欲長存?生死憂苦,可厭已矣!佛後三月,當般泥洹,勿怪勿憂。且夫一切去來現佛,皆從法得,經法且存,但當自勉勤學力行,持清淨心,趣得度脫,心識情休,則不死不復生,亦不復走於五道捨一身受一身也。五陰已斷,乃無飢渴寒熱憂悲苦惱之患。人知正心,天上諸天,皆代人喜,當以降心柔弱自損,勿隨心行,心之行無不為,得道者亦心也。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也。從心行得起諸法,心作識,識作意,意轉入心,心也者取為長,心志為行,行作為命,賢愚在行,壽夭在命。夫志行命三者相須,所作好惡,身自當之;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今佛為天上天下所尊敬者,皆志所為,是故當以正心行法,唯行法者,能現世得休,現世得安,宜善取持諦受諷誦,靜意思惟,然則我清淨法,可得久住,可以愍度世間眾苦,道利綏寧諸天人民。
《長阿含經*般泥洹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