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回到原典,回到心


求法之心,難能可貴,也十分殊勝。正因代代求法若渴,有了豐富的經律論三藏、註疏、語錄、公案、實例、……廣為流傳。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應機施教,同沾法益。正是佛門的多元、寬廣、無限,讓各式各樣的聲音以各種不同的修行心得方法表述。

古代到現代,歷史與時代的印記,會留在修行裏,道風也是時代風格的說明。東方到西方,文化與社會需要的明顯差異,更展現在各自側重的修行主軸上;東方融合了儒家、道家、王室組織模式、家庭倫理;西方則引入大量心理分析與臨床心理治療、學術論述,甚至帶入正規小學教育學程。

根器個個不同,心境與人生歷鍊迥異,其詮釋與心得當然多元。多元,也意謂換個環境、國界、身份、立場、生活方式……一個人的修行心得與實踐方法不見得就適合在另一個人身上。舉例來說,出於華人(儒家)傳統,孝養與香火在佛教修持上也被高度強調、強化;在西方則否。在歐美家庭文化,父母習慣子女早早獨立,成年了就搬出去住,更不期待(也不少不願意)與子女共住,寧可各有各的生活空間互不妨礙;或者,情願住進公立、私立的現代老人社區、擁有自主的老人社交生活與同年伴侶、朋友,也不願意成為替外出的子女看家打掃、無社交圈的老人。

不同的社會文化或共識,相當大程度決定了在地人如何選擇出合用、適用的佛法的成份,且加以實踐。若一個國家已經在制度設計、社區管理、老人社會福利等高度上處理好老人生涯規劃,的確不用再以「養兒防老」等家家戶戶「自助式」的方法來補救老年人口安養的問題;而宗教自然也不用再補強子女與父母共住、送終的觀念。這當中文化、國情、制度、觀念,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酷似選擇藥物,不是嗎?
佛法如妙藥;各得其所,用所應用。
別人合用的藥,不見得適合你的體質與需要。
何不回到原典,回到佛菩薩最完整的藥方?
虛心了解所有藥物的全貌,利於找到你合用的藥。
何不回到心,面對且認知你的病情與需要?
坦誠直截;以防錯服別人的藥方,當成自己的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