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夾的其實不只是你
你只是一塊小餅干
婆婆與媳婦,有一點是一樣的:她們都是女的(這不是廢話嗎?)--通常是父母親族或恐龍社會口裏那個「生這個沒有用啦!長大嫁別家,就是別人家的,浪費錢白養啦!……」的所謂「女的」。
奇怪的是,當年逃過一劫沒被爹娘墮掉的「女的」,被娘家嫌東嫌西嫌到長大嫁入婆家之後,一路走過這麼苦惱、被歧視、被講「沒路用」的人生成長過程,理當應互相疼惜、互相支持、互相慈悲、互相成就,成為「跨世代紅粉知己」才是;怎麼會反目成仇呢?怎麼會互相霸凌呢?
有一種說法,叫「夾心餅干理論」:怪夾在中間的男人,沒有將「兒子」與「先生」兩個角色扮演好,他的俗諦不好、EQ不好、Sense不好,搞不懂女性這種生物腦袋裏都裝些什麼,最後只好逃之夭夭、裝聾作啞、自我麻痺,讓兩個女人每天在家門裏打仗。
還有一種說法,叫「爛餅干理論」:怪三妻四妾又大男人沙文傳統的社會,代代養出行為不檢的、不忠的、通姦外遇的丈夫;因此當婆婆的,多半已忍受低品質的婚姻生活忍一輩子,偏偏又不敢離婚。既然從丈夫身上得不到正當的感情,便將所有對男性的妄想都移情到兒子身上(戀子情結),不知不覺將媳婦當成情敵,無法把媳婦當成女兒。
更有一種說法,叫「黑心餅干理論」:意思就是,身兼「兒子」與「先生」兩個角色的男人,反向利用兩個女人的戰爭,達到他貪瞋痴的目的--他一方面認同媽媽而怪罪太太,以便替外遇、嫖妓、不交生活費等惡行找台階下;又一方面認同太太而怪罪媽媽,以便替酗菸酒、好賭、與不良酒肉朋友混日子、三天兩頭在外過夜等等從青少年時期養成的經年惡習找台階下。
最好玩的是這種說法,叫「好餅干理論」:這理論是男性神經通常很大條,都是比較沒問題的;而女性都很有問題:耍心機、小心眼、勾心鬥角、陰險狡詐、斤斤計較;你看看,那丈人與外子之間,也沒聽過什麼「公婿問題」,一老一小兩個男人,和和氣氣、歡歡喜喜地一起吸菸喝酒看電視,出門也不知是一起去哪兒風流或打小白球,哥兒們似地好的不得了。可見,是女性天生人品有缺陷,才一大堆婆媳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經。
這個「婆媳問題」要解開,也是可以反向操作的。
既然大家都說女性「耍心機、小心眼、勾心鬥角、陰險狡詐、斤斤計較」,這種人格特質最適合管錢,最好一家經濟大權就歸她兩位處理。她們鎮日忙著商量上哪去哪、買啥訂啥、什麼打折什麼好什麼划算、又送東送西的,一老一小兩個女人,一起合作管死一老一小兩個男人的退休金與薪水,再一起出門買菜、刷卡、看電影。包你天下太平。
既然大家都說女性「生這個沒有用啦!長大嫁別家,就是別人家的,浪費錢白養啦!……」為報答當年父母不墮之恩、社會不惜浪費錢來教養之恩,這一老一小兩個女人,最好就一起合作,把下一代小孫女教好,送她上研究所、攻博士、當元帥、當總統、當法師、當偉人,以後長大就直接上各類職場去較量,免得乖乖嫁人家、一輩子無怨無悔當人家的「終身無薪內傭」,不但半句謝謝都沒有,還被當成免費送別家的賠錢貨。
華人社會中,代代輕易複製的「婆媳問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別嫁也別生--當下打破世代惡性循環,上一代既不用當個平生在職場上有志難伸,只好把權力欲全數施加於兒子與媳婦的「婆婆」;下一代也不用當個只為區區執著一個男人而一生非與婆婆較量到死的「媳婦」。這兩個幻化的角色,只要沒有活人去扮演,所有相應的法相也就無從現前了。
嚴格說來,錯不在男性(把什麼毛病都丟給性別議題,也是一種懈怠)--不論搬出什麼理論,畢竟,男性都只是她們中間的一塊小餅干。真正的重點,是女人們為她們本身執著男人、執取男色、執愛家庭的心念,而分別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那是女性「本身」的問題:妳明明可以選擇不要,妳卻偏偏要!妳只要不走進那個角色,「婆媳問題」根本不會上演。妳為滿足妳自己的愛欲我執,不惜嫁進一個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別打妄想以為天下找得到完全沒問題的原生家庭;成家的不是聖人,是有愛有欲的凡人。明知故犯就要甘願)而隨後付出慘痛的代價。這部分,不能怪男人,甚至也怪不得婆婆或媳婦--當年有誰叫妳嫁?當年有誰拿刀架妳脖子上逼妳嫁嗎?當年有誰拿槍對準妳逼妳執著男人嗎?當年有誰規定妳一定要愛嗎?難道妳的結婚證書是受威脅逼迫才蓋下印章的嗎?
這個,就姑且稱之為「別怪餅干理論」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