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信仰、生活與歷史(二)


第二個問題:宗派。

一般而言,禪宗、淨土宗、密宗,或者兼融式的禪淨雙修、顯密雙修在大專生當中,最受歡迎。這三宗派,若是住持正法之正法道場(而非假藉此三宗名目推廣邪說之白衣升座道場),通常會鼓勵大專生至少受三皈五戒、規規矩矩度日與認真求學,如此,律宗之精神也就一一融入修行當中。

鼓勵大學生受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於補強大專院校道德人格教育之不足,也避免大學生為複雜感情糾紛、大量墮胎、毒品酗菸酒、不當言行……等生活現實問題所害,而影響其學業之完成。

至於吃素與否,通常視個人發心而定--吃素,通常與飲酒作樂的聚會容易絕緣;久而久之,有少數佛子會覺悟到,不論是大學校園也好,或社會職場也好,堅持不喝酒吃肉宴飲尋歡就很難生存--若想一生堅持戒行,清淨度日,不願為世俗職涯或人際關係破戒的話,最好出家。若留在世間,持戒非常難。尤其在商場或家庭生活上,有不少人為生意應酬或迎合家人,不得不長期吃肉飲酒去應付。如此,身處濁世,惡業盛行,心雖想持戒,事上難成就,只好事後常常寫牌位、拜懺、供養的,並不在少數。更有的年復一年度不動家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先修個人,每天拼命回向消家人業障。

此外,其他注重深入經藏義理,著重思惟、論辯、分析,架構嚴整、名相繁多、義理細微的宗派,如華嚴宗、天台宗(法華宗)、三論宗、唯識宗……等等,一向在華人世界較不受重視。有人推論,是因為中國人尚簡,不像印度人重哲理思辨。有人推論,是因為根器特質,民間不似貴族有知識傳承,對於不需要知識學問研討的法門容易相應。這些都與一項事實矛盾:華人,尤其中國人,科舉立國,代代讀一大堆書、考一大堆試,官場特重讀書立論與文章工夫,而且那些要背、要考、要寫的文章,都很複雜。準此,大量華人會選擇禪、淨、密,又是為何?或許,可能是考試背書已經很塵勞、很疲倦,八識田已為仕途官運而塞滿各類世俗論述,實在沒氣力再深入研析出世法的理路架構了吧?

至於究竟選什麼宗派,的確是個人因緣、興趣、發心、自由。此外,尤其在年輕人或社會人士當中,重點其實是朋友、同學、男女朋友、配偶、家人、同事等等的喜好。現實人生是這樣的:有的人,交個學佛的女朋友,就陪跑佛寺;下次換個信主的女朋友,就改教堂;等再分手,輪到摩門教的女朋友,就再換一家;等哪天娶了個一貫道家族出身的太太,又可以陪太太參加點傳師主持的道場。再不然,也有人十分有佛法「隨緣」的精神:陪奶奶拜阿彌陀佛,陪爸媽上教堂,陪女朋友跑新興宗教團體,順應同學信科學教,也配合老闆拜關公或財神爺,同事邀請也參加聖誕舞會,親人辦廟會也可以一起去拜媽祖,等到家族長輩往生,又能順從各方長輩辦個道教與民間信仰合流的後事。

此頗有「恒順眾生」之法味;台灣宗教發展之多元化也可見一斑。

宗教自由,當然是好事。若個人選好了,是正信,言行端正,也就好了。有的人彈性極大,能千百億化身,視不同對象而展現截然不同的宗教情操,說起來也不簡單。而那些拉來拉去,喜歡硬拉「異教徒」(這是個很排外、很不博愛的不友善名詞。但是沒辦法,有某些排外性很強的宗教團體就是這樣)一起來信什麼的朋友,慢慢在台灣多元豐富的宗教信仰文化中,再薰修個半世紀、一世紀,應該也會在俗諦上、言行上慢慢有所改良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