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6

心時代、心考試


從世俗學制,到宗教或佛教學院,
不論當學生或學僧,求學的過程都要面對考試。
知識、技能或佛法的傳承上,對於學習效果,
人類數千年來使用的檢核確認方法,就是考試。

到底怎麼考?

INPUT:紙筆應答、錄音帶聽寫、多媒體互動、現場操作或表演、禪堂坐香、上台開示、小組報告、論文寫作、出坡作務……把應用實戰先虛擬化。

OUTPUT:成績單、排名榜、推薦函、證照、證書、職業公會入會資格登記……把職稱、名位虛擬出來,準備真槍實彈上職場。

PRACTICE:各行各業實務運作、專業實務與學院教學不斷互動辯證、正式弘法度眾、深入經藏、正修觀行……此時人在江湖,日用見真章,再不論前述二項。

PERFECTION:業績、營運、客源、事業、六度萬行、開悟證果、成佛作祖……世間事業成就,出世間佛道圓成。

這四個階段,IOPP,起於教育界、實務界、社會各界……最後還是回到理事圓融、十法界回歸一心。廣義來講,IOPP全都是考試;狹義來講,只有第一階段是。前三個階段何時才能步入第四階段,關鍵還是在於那三個階段的目的與方法,也就是「發心」、「願力」、與「善巧方便」,能不能如是因、如是果,心想事成,修成正果。

第一階段的「考試」向來事關重大,一個小孩至少從五歲考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考整整十六、七年;甚者考到三四十歲研究所畢業,人生花二十年到三十多年在考試上,等於一生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當考生;而有心投身教育者,再花剩下的五分之四到三分之二的人生來考別人,一輩子都在研究與實踐「考試」這個行業。

到底,「考試者」、「出題者」本身要不要也專業證照化?誰才有資格考別人?誰能承擔這個影響人們大半生的重要職務?誰能公正評判出「成績」與「成就」?如何保證「考試」作為第一階段,在IOPP四階段運作的功能上,所呈現的「考試品質」足以保證其他三個階段的功能與效益達到最大?而且,能真正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使他的志趣、特質、才能……發揮到極大化?

除了以心印心的禪宗、以實證了生死為上的佛門,不以紙筆論成敗之外,這個心時代,我們能給考生什麼樣的「心考試」呢?假設,除了考試,沒有人找得出其他替代方案的話;且讓我們深刻思惟「考試」這一行,是否能回歸人生、回歸心性,進而開拓全新的緣起與希望?

打板好難


夜在這頭 日在那頭
漸行漸遠向夢走
哪裏是白天 又哪裏是黑夜呢?

子夜響秋歌
空間 空氣 空性
換誰打板?

這會即將安板
而地球另一端
人們也正準備起板
這麼大一個地球禪堂
打板的職事該怎麼做?

(一個專打早板?一個專打晚板?)

時差與國界構築的國城
這麼大一個地球禪房
打板的職事該怎麼做?

(再加一個邊走邊打各地午供後的叫板?)

還有 起落在沉睡與甦醒之交
相對論的用齋時間表
到底打板的職事該怎麼做?

秋意透午夜
聽板的人
究竟還能怎麼做?

2010/10/05

秋天早安


時序入秋,早晨醒來,聞見空氣清新乾爽。心說了一句:秋天,早安;童年的秋天也就順勢迎面走來。熱咖啡與楞嚴咒打開新的一天;我思惟,若是個小小孩,又如何打開他人生新的一天呢?
 
想留給您心愛的寶貝小小孩什麼樣的資產?不動產?動產?存款?教育?人格養成?人生態度?正確理念?快樂健康幸福?自制、自我管理同時又自由?或是美好充實的童年記憶?還是對人性、心性的信任?

當一個小小孩,每天早上打被窩裏睜眼,就有家人為他選合適的衣服。尤其入秋了,天涼初冷,他半夢半醒地聽著他們討論究竟穿什麼才好;有的強調保暖、有的注重美觀、有的主張一定要試試他新買的好不好看……家庭特別之處,也是不同於學校或職場的地方,就是它能在最平凡、最日常、最細微的每一刻,給小小孩許多受用一生的珍藏。例如,家人的關心與互動,讓小小孩相信人們是合作的、慈悲的、智慧的,意見不同時能夠討論溝通的。家庭中,成人們每天都在型塑小小孩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力比書本更直接、更深刻。

於是,他們選了一件大紅色的、軟厚輕巧的小外套;每個人都滿意了:又保暖、又稱頭、又是著重品味的精選,小小孩也就乖乖穿上。總之,衣服穿上,讓大家看了高興、順眼、有信心不會感冒著涼,就好了嘛。有別人全權處理挑衣服這等天下第一麻煩事,真好!

佛法不見得非以高深佛學名相來架構不可。
直接活出來、用出來,乃上上乘……

2010/10/04

考生與楞嚴咒


您是考生嗎?建議您受持楞嚴經、持楞嚴咒,並且配合打坐。

楞嚴經與楞嚴咒,素有「教下之宗門」之說。許多參禪者以楞嚴義理為指南、歸依、準則;許多正法道場以之為固定日課、佛學院重點課程。自古依此法門受益、得度、解脫、……者,不計其數。

持誦楞嚴經、楞嚴咒者,蒙十方諸佛菩薩加持護念,又為十方護法眾等所恭敬守護,功德十分殊勝。雖世間有少數人對「楞嚴經是偽經、乃後世大乘佛子所偽造」之異說信以為真,也因此讓佛子們著書為文加以說明、破斥;不過,不論各方論述、引證為何,向來動搖不了我對楞嚴法門的信心與實踐;楞嚴法門真實不虛。

理由很簡單:It works! 

年輕時,曾有兩大毛病障礙學業:一者多病、二者散亂。多病,又以影響讀書專注力、記憶力的頭痛最明顯,一頭痛,眼珠子死盯著書也不是辦法;無法理解、消化、思考、反饋。散亂,則以花花世界外境為主:好看的人、好聽的聲音、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事情、好出遊的地方……一散亂,硬為了預習、溫習、報告等等而硬將人擺定在桌案前也沒用;心像蒙灰的鏡子,知識照上來一團模糊,分不清本來面目。

學佛之後,奇特的是,發現在眾多經咒中,就是深感楞嚴咒悅耳、中聽(是的,非常好聽,聽就高興)--就也來誦背看看。初初對照注音符號,一句一句慢慢學,買錄音帶來加強印象;漸漸熟悉後,就直接以經卷持誦。而後,愈誦愈快,從每天能誦五會中的一會、兩會、三會……直到能誦完一遍。再來,心裏既然中意其音韻,就一天一遍、兩遍……加碼到十遍。當時覺得持咒過程很愉快、很自在,卻意外發現一件事:通常有持楞嚴咒、持誦時間愈久、愈多遍,那天就不頭痛,頭腦也比平日清楚許多。而且作為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對於身旁經過的美女帥哥閒雜人等,也的確少打很多無聊又費神的妄想。爾後,雖然同樣日復一日讀書、上學、寫考卷,成績分數也變好了。

一天同樣只有二十四小時。學佛後,多投資一、兩小時在修行法門(加行或禪坐)上,課外還參加義工活動,相對上花在課本或四處晃蕩的時間也減少,為何學習效果反而增加、改善了?當時思惟,可能性如下:佛菩薩加持、護法神守護、專注力提升、妄念減少、參加活動當義工增加福報、佛學薰修讓思考的廣度、深度不同……而且,持楞嚴咒就心情特好,當時也說不上所以然。

佛法是心法;心誠則靈。祝您的楞嚴修行路與考生生涯,一起成就。

2010/10/03

時間刻度


生而為人
走過的軌道如出一轍
僅僅座標不同

對於「人」如何過一生,佛子有些特殊「人生座標」:

第一次受三皈依。
第一次受五戒。
第一次去道場。
第一個法名。
開始學吃素。
開始有固定功課或法門。
開始認識各方佛友同參。
開始讀佛學相關書籍。
第一次供僧。
第一次發心。
……

這樣或那樣的座標,「時間點」視個人因緣而異;例如,第一次受三皈依,「時間」的選擇就很不同。最早的還在母體中,就隨母親受了三皈,也事先取好了皈依法名才降生人世,甚至還依父母願心不同而有所謂「觀音寶寶」、「地藏寶寶」等等;而最晚的,一生就這樣過完了,等到往生助念時,遺體雖冷、識心未離,孝子孝女再求三寶慈悲攝受。

另一個「時間焦點」則是出家:七歲或八十歲?十九歲或三十歲?這個「時間點」落在人生哪個階段,不但依佛制有規定,也同時受現代宗教自由保障。有的七歲出了家,事實上早已當過幾十世和尚;有的八十歲出家,是等了許多世、現多次在家身之後,才終於如願圓頂。

座標也只是方便下。色身是七歲到八十歲、年份也不等,可是,心並沒長皺紋,心也沒幾歲、幾公斤、幾公分。隨個人願心,發展各自的修行歷程,本不相妨。八十歲的老阿婆已當上曾祖母再出家,是緣份。十八歲的單身少年立志出家弘法,也是緣份。既不用感嘆這位老阿婆操勞家庭、一生好辛苦、晚來才有福份清修;也不用質疑這個少年沒嘗過女子情愛滋味是不是很可惜、決定太早--過去世的因緣、現在世的法緣、未來世的成就,凡夫俗眼畢竟都觀不到,也就不用議論紛紛、亂猜一通了。

三心了不可得。個人「時間刻度」幻妄且不論,不如把握因緣、老實修行、守好本分。

2010/10/02

佛典故事:人狗奇緣 Dog


喂,狗,你要小心!小心被人打死;
嘿,人,你更要小心;小心變狗子!

「嗚嗚……噢嗚……」
低沉破碎的哀嚎聲從遠方傳來。
「笨狗,去死吧!」
碰!左一腳。
「噢嗚,噢……」
牠舉起流血的左前腳以示投降;想討饒、想示好、想道歉。
「敢搶大爺我的肉,踢死你!」
碰!碰碰!左右再各補一腳。
「嗚嗚……嗚嗚嗚嗚……」
牠淚流滿面;牠失聲痛哭。天哪!
「這畜牲不知死活,敢偷我的肉!XXX!」

牠一聽這三個字,就明白對方已喪失理智,今天必死無疑。
這群商人,日日利用牠,現在竟為了區區一塊肉,就要牠一條小命!
「小偷!呸!」
喀喳──清脆一響,牠表示投降的那隻左前腳,這下硬生生折斷了。
才咬了一口的肉,早已被踢向他方,佈滿灰塵。
「噢嗚嗚嗚嗚嗚……」
牠再也叫不出一聲「汪」。
失血過多的身體很疼,意識已漸漸麻木,滿嘴是血。
所謂「萬物之靈」,不就只是這樣低等的殺狗兇手?
一群大男人圍攻欺負一隻小狗,算什麼狗屁男人?

人群邊咒罵踢打,邊四方解散,漸行漸遠;不是尋酒,就是尋色。
牠,被扔棄在荒野,以充血殘破的眼球看向天空。
天空在牠眼裏,漫成了點點血色。
血色裏,人影幽幽忽忽,是獸性的,也是邪魅的。
那人、那狗、那時,就這麼遇上了。

阿羅漢聖僧、舍利弗尊者,以天眼觀見牠奄奄一息,飢渴困乏,命根將斷,興起一念悲心,將入城托缽所乞的食物分給這隻可憐的瀕死小狗,並同時為牠開示佛法妙義。牠與人生活久了,自然學得、聽得、更懂得人話。而今既飽了腹又聽了法,牠開心地在尊者身旁死去後,立即投胎至舍衛國內的一位婆羅門家。

當時,印度人普遍尊重沙門修行傳統,對於獨行托缽的修行者,多以飲食供養。一日,舍利弗尊者托缽乞食,正好路經這位婆羅門家。

「尊者,您獨自一個人?沒有沙彌隨侍您嗎?」
「沒有。聽說您有一個兒子,願布施為沙彌否?」
「尊者,我的確有個兒子,名字叫均提。可惜他年紀太小,還不懂事,也不會辦事;再長大一點,就讓他跟隨您,當小沙彌!」
「就一言為定!」

又過了幾年,均提七歲了。舍利弗尊者依約再度前來,而婆羅門也欣然讓兒子出家。於是,尊者收均提沙彌為徒,向其開示佛法妙義;沒過多久,均提沙彌也證得六通具足的阿羅漢聖果。他以神通力一觀,得知上一世身為小狗,蒙其師舍利弗尊者慈悲相救,方得聽法受此人身,便感恩立願:「師父的恩德,讓我脫離諸苦,今獲果證;為報此恩,願一生服侍供給,永做沙彌,不受大戒!」

上輩子是一隻小狗;這輩子才出家沒多久就證阿羅漢?你問。
那麼,那隻小狗呢?你想一想。
小狗本非小狗。很久以前,他曾經當過人。
而且,不是一般人,而是個出家人。
出家人?出家人也會變狗?你大為驚異。
哎。誰叫他有眼不識聖者,有口不修功德?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老比丘低聲唱給自個兒聽。
「又來了!」少年比丘心想,難聽死了。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老比丘聲音濁鈍,既不能公開唱,也就純自娛。小小聲地,一點一點地,法喜充滿地。
「吼──這也幫幫忙;我可是堂堂迦葉佛旗下的梵唄王牌喲!」少年比丘再想。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老比丘遠遠立著,心專且誠。
「真真受不了啦!」這少年比丘,人人尊稱為「妙音比丘」,對梵唄很是敏感。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老比丘平靜而安詳。
「喂,長老啊,您行行好別再唱;唱得跟狗吠似的,好難聽!」他發飆了。
「南無──啥?你那位啊?認識我老人家?」老比丘住了口又開了口。
「廢話,當然認識。迦葉佛住世時的比丘啊!」少年比丘很不耐煩。
「年輕人,我已證得阿羅漢道,沙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通通具足。」老比丘說。
「什麼?羅漢聖者?這下我完了,罵到聖人了!」少年比丘大為吃驚。
「對不起,對不起尊者,真的很抱歉,請原諒我年輕無知、未有修證……」少年比丘滿頭大汗,至誠向老比丘懺悔。

一句嫌阿羅漢唱梵唄像「狗吠」的訶斥,換得均提沙彌先前足足五百世的狗子身,吃盡苦頭,受盡欺侮,飽經人世滄桑;卻又由於當初出家持戒的善根功德,值釋迦文佛住世,受其智慧第一的羅漢弟子舍利弗尊者所救度,再度受身為人,進而出家證果--證得羅漢果位,出離三界生死,永不再受六道輪迴。

原典出處:《賢愚經沙彌均提品第六十九》


-延伸思考向度-

一、深信因果及六道輪迴,對一個人對待其他生命的態度有何影響?

二、肢體上虐待動物的果報為何?

三、精神上虐待老人的果報為何?

四、以飲食、佛法與動物結緣的果報為何?

五、世界各國提倡蔬食愛地球與動物保護,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意義何在?

六、寵物與家人的互動,帶給家庭的影響何在?

七、過去生我們很可能都曾投生為動物;觀察看看,是否尚存某些動物的習性?

八、為何畜生道與地獄道、餓鬼道被並列為「三惡道」?

禪與女人


她剛才滿面淚痕;輕吐幾個小字句:「抱。抱抱。」連哭都惹人疼;哎,女人。打人類有了歷史,讓無數英雄豪傑為之著魔、痴狂的女人。哭笑都牽動人的視線、扯緊人的神經、打開人的溫柔與想像的女人。哎,女人。

「啊……不見了。」轉眼間,她玩起手機來,撥出一通又一通簡訊。
「唔。」卻又忽然放下手機,啟櫻桃小口,吞下一口飯。
看,按手機的小手多精巧;水靈靈的大眼多動人。

三歲未滿的女人。
佛性本具的女人。
會說「師父」的女人。
說不定幾劫前就是我親娘的女人。
說不定幾劫後就開悟成佛的女人。

看著她,我想,禪與女人是多麼合適而相稱;不可思議,什麼都有可能;慈悲且智慧,美麗而聰明。她揚起細緻小手,表示拜拜、再會;再一次確認我們相識而相遇,早已熟悉。有時你會不禁注意、深深注視著這麼一尊女子,卻想不起愛情,只想起佛菩薩與禪。

Stories


Who doesn't like stories?
His or hers, history or herstory
Yours or ours

Who doesn't like buddhist stories?
All beings, all human beings
Yours and ours

Who doesn't like zen koans?
Ha, Haha, Hahaha
Whose?   

Right here, right now
Not far away form
Long, long time ago

2010/10/01

是非落兩邊;佛法中道也!~談定位的迷思


很多談佛學入門、綱要、概要、緒論、導讀、……的著作,開宗明義就要定義「佛教是什麼?」從這裏,佛教與佛學的分界,研究與實證的向度,以及在現實、實際面上,佛教史在世界各國普遍發生的傳播、流變、在地化的過程,往往被過度簡化成一篇「是」或「不是」的論述文本。「是」或「不是」的表述,馬上限制了佛法的格局,更大大限縮了「法法皆佛法」的心量與器量。

文殊真文殊,無是文殊,無非文殊。「真」的命題,本無庸論斷「是A」、「非A」;如是,以不二故。佛法若強以世間知識區塊界分,勉強在「佛法究竟是宗教?學術?哲學?教育?傳統?心靈科學?人生藝術?……」中尋找「唯一、排他的知識論定義框架」,形同無縳自縳、畫地自限。連「宗教學」這門新興的研究領域中,各國學界至今都找不出足以完整表述世界宗教現象的「宗教」定義,更何況是「佛教」?若以選擇題式的定位方式,在「宗教、學術、哲學、教育、傳統、心靈科學、人生藝術、……」中找一個答案說「佛法是A,是故佛法非B、C、D、E、F、……」對眾生又有何實益?

例如,若在知見上限定「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不是學術、不是心靈科學、……」身為一個哲學專家、學者或愛好者、思考者的眾生,就有充分的理由一輩子不理會佛法、不研究佛法、不相信佛法──理由是「佛弟子自己限定佛法不是哲學,所以佛法與我所關切的無關。」身為一個學者、研究者、思想家的眾生,也能以充足的論證來遠離佛法:「佛弟子自己限定佛法不是學術,所以佛法與我所專業的無關。」身為對宗教有興趣,希望在心靈、信仰層次上開拓人生觀與人生深度的眾生,更可以選別的宗教而不理會佛法:「佛弟子自己限定佛法不是宗教,所以佛法與我所希望參與的宗教信仰無關。」有限定位的效果是,佛法大門原本廣開予十法界六道有情、凡有心性者均得以同沾法益、同嘗法味,八萬四千門都通佛門,卻被這個定義、定位給一下子定死了,成了一道窄門。

佛法中國化之後,儒、釋、道交融。佛教不但與其他各宗教和平對話,禪宗更不論僧俗二相、唯以明心見性為宗;各宗各派均得因應不同根機、不同修行需要的眾生;廣開應機之接引法門。甚至,現代社會也有宣稱信仰禪、以禪精神生活及思考的眾生,強調自己不具有佛弟子的身份(現代人的「身份」迷思又是另一大哉問)。八萬四千門、法法皆佛法,原本在佛教史上,多國、多文化的眾佛子們所呈現出的多元性、包容性、交融性、對話性,而今受這些過度簡約、過度信仰上個世紀的古典知識建構方法論的論述,一「定位」反而窄化、單一化了。

定義、定位是否必要?尤其當定義或定位就學理上而言,既不夠有說服力,周延性與廣度亦不足,在現實弘法與生活實修上的效果為窄化佛法的格局與空間,又不合乎生活現狀與人生現實時,勉強下個定義、框個定位是否真有必要?

說到佛法與哲學,不少哲學家卻有非凡的佛學或禪體會。例如早在1974年,一本題為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中譯:《禪與機車維修之藝術》)的哲學小說,就「品質」這個形上學命題的探討與對傳統古典知識論建構方法論的批判,同樣也是對「禪」融合理性、知性、感性的圓融特質深有所悟,進而從東方禪傳統中,反證出西方古典學術方法論的片面切割性:切割出邏輯論證結構、理性思考模式、大量定義框架……的結果,就是「從此以後,學問不等於人生,做學問不等於做人。」

《禪與機車維修之藝術》一書所強調的重點在於數百年來受西方知識界所鄙視、排除的「品質」,卻在東方佛法與禪觀的傳統中被保留下來。重視品質,意味學術要人本、人文、有人味、有感知──換句話說,知識的建構不能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知覺脫軌。再講白一點,搞學問、作事業,要講「品質」,回歸人生;而不是過往「今天有利潤、有發展、有效益就好;子孫後代死活不關我的事。我只要量表,不管品質」的現實功利主義,更有甚者,背後「賺錢是理智,對人沒感覺」的假理性主義──誰說不管人的感受、感知、觀點的功利哲學是「理性」的?

在《禪與機車維修之藝術》原稿被一百二十一家出版商拒絕之後,好不容易出書,一出版就大為轟動,譯成多國語言,在全球賣了四百萬本以上。書中多處提及佛法、禪思、科技、理性、品質等向度上的人生哲學反思:西方理性主義不等於智慧;智慧圓融了理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學問與人生。智慧肯認直觀與創意、當下與思考可以並行;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古典分化,在「禪」裏消泯,同時取得共識與和解──也才得以真正提升人生、生活、生命的「品質」。

(假如當年自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以降的祖先們,也相信「品質」而非片面注重「數量」,我們可能不用受溫室效應之苦、更不用一邊拼命漲房價炒不動產還一邊想不通人民為何不想生孩子;眼光亦早已穿越會計報表、經濟成長率或鈔票,直視生活與人的生存本身。器世間背後真正的推手,向來是人為的念頭:什麼動機、理念、發心,就呈現什麼事相、效用、果報。)

諸佛菩薩的圓融與證量,留下佛法予各類眾生,不論個性、興趣、志向、專長、根機……為何,只要願意,都能在佛法大海得益,都能有所契悟與心得。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佛法,可萬萬莫令我們這群後代子孫,學西方古典知識方法論也來下個有限「定義」或片面「定位」,把無限寬廣的佛門給限制住了!

2010/09/30

Koan, Koan, Koan 公案、公案、公案


Ko-An is the Japanes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公案。

"A paradoxical anecdote or riddle, used in Zen Buddhism to demonstrate the inadequacy of logical reasoning and to provoke enlightenment." That's a brief definition of Koan, not "Koan" itself. "Koan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history and lore of Zen Buddhism. It consists of a story, dialogue, question, or statement, the meaning of which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rational thinking but may be accessible through intuition." That's another functional description of Koan, not "Koan" itself. 

Koans could be part of your intellectual R & D department, if you treat them this way. They would become one branch of modern knowledge or a perfect historical source, but still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r life, even your mind.

Koans look like a powerful word-game; and that's the trick. If you want to play this game, the first thing you have to do is transcending the words. Those words are signals, marks, forms, ... etc. on the road. They point to your mind; yet not Your Mind at all. They are wonderful tools; but not destinations.

"Zen Buddhism" or "Chan Buddhism" is fun. You read in order to unread; you use word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words; then after all this or that, you use even more words to communicate 禪 with other people. The whole process is another Koan which you have to discover and realize by yourself.   

All by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