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0

佛典故事:天堂任務 Paradise Mission


一、天神兄弟


天神之間也有友誼。梵天特地來到忉利天找帝釋,發現帝釋滿臉憂愁,悶悶不樂。

梵天:「你怎麼了?心情不好?」

帝釋:「哎,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我這邊的天口總數直線下跌?人間不流行善法,愚痴的人以為造惡業才是王道,死後大量墮入惡道,沒幾個轉生到天上來。你想想看,天人死了下凡投胎當人,當了人就廣造惡業,死後直墮三途,再也不回人間天上!我這個當天王的眼睜睜地看天口嚴重不足、國力不斷下降,煩惱得要死!」

梵天:「這倒是大事。不如這樣,你化身成一頭猛獅,我化身成婆羅門,我們一起到人間教化人民行善,拉抬他們死後轉生天界當天人的機會!」

帝釋:「好方法!」

梵天:「不錯吧?我們各自負責,分頭進行!」

二、人間國民

首先,猛獅現身在城門口怒吼。牠神力強大,不只張口獅吼,為怕愚呆俗人聽不懂獅子的方言,還特地全文翻譯成人話,非常口語:「你們給我聽好!我要吃人啦!有沒有聽見?我─要─吃─人!」

牠馬上把一大票尋常百姓嚇得半死。猛獅現身在都市這件事已經夠可怕了,還講人話!不只講人話,還直接、公開、大拉拉地公開恐嚇說牠預備殺人,殺完吃掉!人民無計可施,自知逃不走、跑不掉、無力抵抗,全體跪地投降討饒。

「哎呀,求求獅爺饒命!」

「我給您叩頭,拜託別吃我!」

「嗚,我家上有老、下有小,老婆還有身孕,我不能死啊……」

「您瞧,我這麼瘦,沒什麼肉,吃我多沒意思!放了我,好不好?」

眾人圍跪在猛獅的身邊,七嘴八舌地搶著表達意見(能用人話溝通就代表有達成和平共識的機會,對不對?),完全沒注意到不知何時現場來了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外地婆羅門,也不知道國王早就混進人群裏觀察動靜。

婆羅門:「你們不了解牠!牠是一頭大壞獅,非常邪惡!你們就推派三十個死囚送給牠當食物,把牠餵飽不就沒事了?肚皮吃飽了自然就走了!」

國王:「好,就這麼辦!來人呀,押三十個死囚給獅爺加菜!」

猛獅:「很好,你們兩個人很上道,夠意思!」(向婆羅門使眼色,示意一起離開)

送走猛獸,國王和人民都大鬆口氣,滿意極了。能保住命高興都來不及,根本沒有人有空深入思考這整件事都不合邏輯,萬分詭異。大家歡送三十個非死不可的死囚上路,覺得他們也算另類救命恩人,對社會運作畢竟還是很有用處哩!

三、山中死囚

會說人話的猛獅和奇特的婆羅門帶著三十死囚(也就是三十塊會自己走路、會哭會笑會說話的人排)朝深山前進,獅子還一路催促個不停:「快點!快點!我趕時間!」牠一想到牠天上王國的天口問題就心急,完全沒耐性。等到確定已經身處荒山野嶺上,四下無人時,婆羅門突然直接回復成光明威嚴的天王本尊相,以天神的身份對眾死囚下令。

梵天:「你們聽好!要是你們肯受五戒、行十善,身口意三業相應,這頭壞獅子就不會吃人!」

死囚:「那還有什麼問題?我們本來就在等死,對人生毫無指望。跟死亡相比,受戒算什麼呢?沒問題,就受戒!」

梵天:「很好!現在一起排隊,過來受戒!」

死囚:「好,我們都聽你的!」

猛獅:「好了,受好戒的就可以回家了!現在,雖然我知道你們都很有誠意,可是,以後要萬一又反悔不持五戒的話,我就上門吃掉你們哦!聽到沒有?」

死囚:「是是是,我們一定發奮持戒!」

猛獅:「說到做到啊!我在天上等你們,再見!」

四、救命五戒

當三十個死囚平安從山中生還返鄉,一一在城門口現身時,舉國官民無不大驚失色。那群人不是準備送給惡獅當人排大餐的嗎?怎麼還活著?獅子呢?婆羅門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民圍著他們嘖嘖稱奇,搶著發問,死囚也老實回答遇上怪人怪獅,生平未見。那一人一獅竟然才入深山就性情態度大變,威嚇他們要以受持五戒當成保命的交換條件。事情說簡單也簡單,說奇怪也奇怪,他們確定我們都有受戒以後就放人了!

從此大家就過著平安快樂的日子。完了。

完了?才沒有!事情哪有這麼容易解決?天國缺天口缺得緊,光加三十個天人有什麼用?那頭語言能力超猛的大怪獅只要想到天口問題就起無明,馬上又來了!牠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十、十而百地不厭其煩祭出相同的公然恐嚇手法,要求嚇得半死的國民學死囚集體受五戒。奇怪的是,牠背後總跟著一個婆羅門,一人一獅一搭一唱,分批趕人入山受戒!

被他們聯手度化的還不只那個小國家。鄰國也一一遇到這個人獅怪集團,他們到處幫人受戒,跑遍了人間八萬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到處勸人為善、宣傳持戒者死後會生天的信仰。

從此,天口激增,天界興旺,當天王的再也不煩惱了!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


-延伸思考向度-

一、依大乘佛法,何謂方便,何謂究竟?

二、化身猛獅的帝釋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化身婆羅門的梵天是迦葉尊者的前世。他們一起合作度化凡人生天,彼此助益佛道,因此,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常分座給迦葉尊者以示報恩。法緣是否都是多生累劫結下來的深厚緣份?

2014/07/28

佛典故事:老酒鬼 The Old Drunkard


他在當地很出名。倒不是為了什麼豐功偉業或濟世善德,而是為了他住在離祇洹精舍區區七里近的地方,卻鐵齒異常、抵死不從,照舊當個爛醉鬼。

阿難:「老先生,佛陀就在離你家不遠的精舍。你住這麼近,怎麼不去見佛?」侍者特地登門拜訪,說明來意。

酒鬼:「咳,我知道!我是有聽說佛陀在附近,我也不是沒想過可以去見佛。問題是老人家我一輩子沒別的嗜好,就是愛喝酒;偏偏佛陀最會跟人家授在家五戒,規定別人不得飲酒!唉,別人不喝酒不會死,我要是沒酒喝就跟嬰兒沒奶喝一樣絕對會死!這酒哪能戒?我哪受得了?轉念這麼一想,又打了退堂鼓。不是不想去,是沒辦法去!去了準沒命!」

阿難:「老先生,可是……」

酒鬼:「好好好,小師父,你的心意我收到,再見啊!」

送走了阿難,酒鬼馬上再度依慣例出門,上酒家尋歡買醉。痛快啊!爽快啊!他大喝特喝,喝到爛醉無比,太陽都下山了,才決定回家。酒精麻痺理智,也麻痺知覺。他糊裏糊塗、歪歪倒倒地走路,不小心一脚絆到路上的枯木,大摔一跤。這一摔還得了?經年累月的酒癮不僅讓他的血液灌滿酒精成份,身體也因為脂肪過剩而超重肥胖,一跌就通身是傷,疼痛異常。他勉強起身,歪坐在地上,忍受陣陣強烈的痛楚。他終於清醒了。「要命哪,痛死人!酒國人生有哪裏快樂?可嘆阿難三天兩頭來催我去見佛,我怎麼都不肯聽他的話?這下可好,痛得要死!酒精根本沒有辦法止痛!」

他掙扎了大半天,終於順利起身,痛苦萬分地朝家門走去。

酒鬼:「我回來了!」

家人:「哦?今天又去喝了?」

酒鬼:「等一下我要出門去見佛。」

家人:「啥?你本來不是打死都不肯去見佛嗎?今天是怎麼了?」

酒鬼:「別問。我走了!」

他忍痛走到祇洹精舍門口,站住不動。

阿難:「啊,您老終於來啦!佛陀,佛陀,住在七里外的名人今天大駕光臨,就站在大門外!」

佛陀:「他平常只有一個人,沒辦法過來。今天是被五百頭大白象扛來的啊!」

阿難:「啥?五百頭大百象?沒有哇!沒有騎大象,只有老先生一個人。」

佛陀:「那五百頭大白象藏在他的身體裏!」

阿難:「啥?(完全聽不懂)不管了。老先生,這邊請,請先來禮佛!」

酒鬼:「佛陀好!我老早就聽說佛陀駐錫在此,是我愚癡,沒有提早來拜訪,希望佛陀您慈悲赦免我的罪過!」

佛陀:「來,考考你。假如在空地集中五百大車的薪柴,準備一把火燒光,應該用幾車的火種?」

酒鬼:「考試?(這是數學隨堂模擬、測試酒精濃度、還是生活常識?)哎呀,不用多少火種,就用豆點兒大的小小火苖去燒,一下子就燒光啦!」

佛陀:「來,再考你。老先生身上的衣服穿多久了?」

酒鬼:「衣服也要考?這什麼跟什麼?這件衣服沒穿多久,才一年。」

佛陀:「穿一年的衣服如果打算洗乾淨的話,要洗幾年?」

酒鬼:「什麼洗幾年?就拿一斗純灰汁,三兩下就洗乾淨了,哪用得上幾年?」(實在了不起,天天忙著喝酒,一件衣服整整穿一年,沒空洗!)

佛陀:「你剛才說你有罪過。你的罪過就像五百大車的薪柴或穿了一年的髒衣服上的污垢一樣。」

酒鬼:「……」(思考中)

佛陀:「受五戒好不好?」

酒鬼:「好。」

頂頂大名、遠近皆識的特大號酒鬼就這樣跟著佛陀受五戒,把酒給戒了。在佛陀開示下,他豁然有所領悟,心開意解,馬上證得不退轉地!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


-延伸思考向度-

一、飲酒有哪些過失?

二、與酗酒相關的疾病或犯罪有哪些?

三、促使人類飲酒的社會文化壓力源為何?戒酒的困難何在?


2014/07/27

病緣


病緣現前代表業障成熟了。疼痛數日,查醫學資料,發現它眾緣和合、痛得有理。車禍症候群往往跟一輩子。骨骼傷害,脫臼經驗,工作習慣,動作疲勞,營養不良,輕微的免疫系統毛病全都是成因。

消業障,酸、痛、麻。業消就好,病症即滅,與上次一樣。

身累為世間第一怨敵,有何可戀?


2014/07/24

佛典故事:死亡課程 Death Lesson


天色暗了。她一個人坐在墳場,守著獨子憔悴淒涼的臨終病容,不肯離去。怎麼就病倒了呢?怎麼一病不起就死了呢?為什麼拋下我先走了呢?晚風陣陣,老人家呆坐在墓地裏任思緒翻飛,不肯走。她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悲哀的母親。命好的有兒子送終;命不好的替兒子送葬。

她想跟兒子說話。

「我本來期待有兒子替我養老。大家不都這麼講,養兒防老,對不對?現在你捨我而去,年輕人丟下老人不管,自己先赴死!你都死了,我還活著做什麼?人生走到這種地步,我連哭的氣力都沒了。你難道就不能復活、跟我回家?你死了,我也追隨你去!」

她真的一直守著兒子說話。

老婦人乾脆住在墳場裏鎮日對兒子的屍體說話,連續四五天不吃不喝。這件事驚動地方鄉里,傳聞連佛陀也知道了。佛陀特地帶五百個常隨比丘來看她。她披頭散髮,猛地抬頭一望。她遠遠看到散發光芒的佛陀向她走來,突然從連續一百多小時不停地自言自語、現實與想像的臨界點虛實難辨的特殊精神狀態中清醒過來。她終於不再死守著兒子的屍體,開始與活人互動。她吃力地站起來,向佛陀深深頂禮。

妳為什麼住在墳地裏?

獨生子捨我而去,死了。我放不下,打算母子倆死在一塊。

妳希望兒子復活嗎?

復活?當然好!我希望他活過來!

請妳準備火種。妳準備好火種,我就祝願他復活。但是,一般的火種不能用,必須是從來沒有家人往生的永生家庭裏討來的火種。

好,我這就去討火!

這麼久以來,她第一次放棄與兒子的屍體說話。她挨家挨戶地敲門、逐門逐戶客氣有禮地請問。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她希望要回兒子。

不好意思,請問你們家以前有沒有人往生過?

當然有!祖先都死了。

請教一下,你們家有沒有親人死亡的經驗?

當然有!世界上沒有人長生不死啊!

請、請問,你們家是不是都永生、全都不死?

怎麼可能?人要是不會死的話,何必拼命生孩子傳宗接代?

問遍鄰里舊識,年老的她問不到哪家不死人的。她累了,想放棄了。她無奈地向佛陀說明始末。無論怎麼找,她始終找不到沒有人死亡的永生家庭。她盡力了。

開天闢地以來,生命沒有不終止於死亡。前人一一往生,後人生存下去,又有何值得歡喜?妳為何執迷不悟,非要追隨兒子一起赴死呢?

這……這就是無常的道理吧。是嗎?

她靜靜聽法,當場證得須陀洹果。所有曾被她登門乞討永生之火的人士、擔心她的人身安全的鄉親們團團圍繞在墳場上旁聽,也一起提起正念,發起道心。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


-延伸思考向度-

喜愛生命就非喜愛死亡不可。為生而喜,為死而悲,卻遺忘生者皆歸死的無常法則。凡生命都註定死亡,沒有例外。

佛典故事:誦經 Chanting Sutras



初相遇,喃喃自語的小沙彌激起老賢者的強烈好奇心。

老賢者:「這位師父,您在說什麼?」

小沙彌:「我一邊出門化緣一邊誦偈子!」

老賢者:「大約可以誦多少偈子?」

小沙彌:「大概誦個十來偈吧!」

老賢者:「要化緣幾天份的齋糧?」

小沙彌:「九十天。總共九十斛米。」

老賢者:「師父,您安心誦經偈。米我來出。」

小沙彌:「真的?太好了!」

賢者發心九十斛米當總功德主,小沙彌向師父報告後便開始專心讀經,不用每天外出奔波化緣。經過三個月,小沙彌已誦完一千四百多偈,再度啟稟師父:「師父,弟子誦經圓滿,要到檀越家裏講給他聽。」「可以!」師父爽快答應。

小沙彌:「施主,上次承蒙您發大心,我才能安心誦經。現在誦經功德圓滿,特地來跟你知會一聲!」小沙彌說明完畢又加誦幾句經偈給老賢者聽。他開口誦來咬字清晰,如行雲流水般通暢流利,毫無困難。

老賢者十分歡喜,稽首作禮,當場發願:「希望我來世聰明、睿智、博學、多聞,記性很好,過目不忘!」

老賢者出於善心、慈心、恭敬心、布施心、供養心打齋供僧,廣植福田,又發善願以功德回向,從此生生世世不論受生何處都聰明,知識學問佳,記憶力極強。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老賢者也投胎到人間出家,成為辯才無礙、博學多聞、通達佛法、經常擔任佛陀的侍者的阿難尊者,於佛弟子眾中為多聞第一。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


-延伸思考向度-

經云:「時賢者今阿難是,夫勸助學者志求願功德不虛,緣是福報隨願而得如是也!」世間討論人格特質與能力時,通常略分為天生基因遺傳與後天教育成效兩部分。過去生因緣果熟造就現世的遺傳業報,現世接受的文明教育成果則是不斷累積當下點點滴滴無量無邊的繁複條件所呈現的業報。天生基因遺傳與後天教育成效二者是否不離因果法則?


2014/07/22

聊齋志異:中國文人的愛情信仰


蒲松齡的作品在童年時突然大為流行,中國鬼文學靠電影文化重塑新生命 。他的書房替他帶來科舉仕途重創,卻為後世子孫帶來不朽的文學營養。當年若有幸當了官,還會有這本千古奇書嗎?

兒時讀的是白話本:將充滿男女或男男私通情節之類的成人描寫剔除、也把文末作者個人附加的感言全部省略的兒童鬼故事版本。比起日本、美國、歐洲的驚悚鬼片,《聊齋志異》情節怪異離奇的民間傳奇故事顯得相當溫和,溫和到像主題千篇一律重複的文人愛情浪漫小說。清朝的封建式愛情在童年看來無聊至極,讀完就忘了。

長大後直接讀原文版,心得感想與兒時大為不同。兒童版若如實對譯、別刪節加工得那麼兇的話,或許可讀性反而高些。就算是兒童,對一再重複、老調重彈的追求、私通、生育、考試、當官、致富、兒子長大再考試再當官再娶妻再生育、……的單調情節也容易感到厭煩。

雖說是以狐、仙、鬼、妖、僧、道、俗的互動呈現的人間悲歡故事,它的核心主題卻是書生士人的愛情信仰。在書中,幾乎每個中國男主角都欲望酒肉女色,少有例外。故事夾雜不少宗教類角色,也提點幾部經書與佛家術語,但是離正宗佛學知見相當遙遠。例如,眾女鬼(如聶小倩)、女狐雖然識字又貼心,經常偷偷摸進書房陪伴書生夜誦《金剛經》、《楞嚴經》等佛經,不但不脫鬼身也不生淨土,還變本加厲發生人鬼姦情(甚至生下人鬼混血或人狐混血後代),集體耽溺情欲。雖提及誦《光明經》可解厄,承認佛經有其功德,然而全書絕口不提戒律,對僧眾的負面角色塑造遠過於正面。

說是勸世文又不像,全書肯定世俗功名五欲。說是忠孝節義的倫理書寫又不是,無非追逐個人家業仕途等私成就。說是對清朝婦女處境的關懷同情也不是,縱以女名為題,女精、女鬼、女妖、女狐的生存目標非常單調:殺人害人或淫人生人。窮苦書生和狐、鬼、妖魅、仙女談情說愛不脫封建社會一夫多妻模式。異類眾生及人類均分善惡正邪,僧眾亦分良僧或妖僧,廣談清朝封閉而階級化的感情關係及家庭倫理,而且高比例與改朝換代的時代背景下的戰亂與貧窮有關。

人類與異類的互動行為模式除了欲心淫染以外就是殺妖屠怪,作法、戰鬥、懲罰術士邪人等等。換句話說,這部小說有民俗宗教元素,對人類的認知卻相當世俗化,殺淫為主,別無他事。縱使批判官場腐敗與社會黑暗、批判科舉制度的腐敗不公、討論帝制封建社會下的人際關係、職場生態(如民間藝人),它呈現出來的中國社會特色依然充滿性別歧視:哪怕當鬼做仙成狐妖,哪怕能力或特異功能強過凡男,現女身的異類全部逃不掉她對男欲的追求。更詭異的是,放著大量男鬼、男仙、男狐不要,她們偏偏自貶身價來追逐平凡、貧困、好色、好酒、不忠的凡夫。讀文言文版的聊齋,令人更加為清朝婦女感到悲哀。清朝會量產自殺女性人口不是沒原因的;一夫多妻制不幸福,職場沒願景不幸福,一生限縮在愛情婚姻框架裏不幸福。

中國文人的大宗信仰是愛情信仰,民俗宗教觀念或術語往往只是描寫社會背景、人生百態時當成點綴。「三生」裏的劉孝廉潑孟婆湯,憶三世為馬、犬、蛇,佛家轉世輪迴觀與道教傳說混淆。「僧孽」裏吃葷飲酒的僧人現世得重病報(倒懸地獄),但是整本書裏一輩子酒肉飲色、全不持戒的書生達官都快樂滿意地過五欲人生,不用受任何負面報應。「蛇人」談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感情與恩義也談互殺互用互食的殘酷。 「屍變」談人亡化僵屍的連續謀殺案。「四十千」把父母子女間的關係化約成經濟上的負債因果,子女通為還債或索債而來。「吳令」的打城堭宣告士人對鄉里迷信的反對與不屑。「張誠」形容改朝換代戰亂中的家庭悲歡離合,甚至加上觀音菩薩示現救命的情節。「種梨」觸及社會正義與資源分配,文末論及一般人對朋友慳貪不施卻肯為淫、賭、保命而浪擲金錢的劣根性,卻完全沒有碰觸到大清帝國的帝制下的社會金字塔結構本來就是問題結構:民小貪謂為無德,君大貪卻號國威。

這本書有明顯的宗教詮釋;而且是朝向反宗教、反迷信、力挺世俗情欲的方向加以詮釋。作者的「異史氏曰」感想有道德觀、宗教觀、家庭觀、愛情觀、人生觀,有說理也有感情抒發。蒲松齡筆下的異類女性都非常女人,並沒有什麼異類生物特質。與其說他寫的是異類女性,不如說他幻想出大量與滿清時期的僵化封建社會規則下的尋常婦女不同的、比較不那麼乏味可陳、粗俗無聊的特殊新女性。

這本書的確是俗民文學奇書、中國小說代表,但是,雖然夾帶相當比例的佛教術語及角色設定,絕非傳達佛法正知見的讀物。愛情信仰雖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大教、信教人口很多,並非宗教界公開承認的正式宗教。文人耽溺酒色、情重理輕則折損仕途福報或公領域表現,小則無官運之福,大則遭亡國之禍。愛情信仰宜適可而止,過份則有害無益!

2014/07/20

佛典故事:雙胞胎 The Twins

父母大人,小朋友獨自看家好危險呀!

住在深山的兩位修行人閒居修道,證得六通。離他們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母獅不久前才剛生下兩隻小獅子。母獅對修行人相當信任,打算在遠行期間把小孩子託給這兩位修行人代為照料。他們是有道德的人,心地非常慈悲,應該可以拜託他們吧;她這麼想。

母獅:「師父們,我有事要出門,小孩子年紀還小,怕被別人傷害,希望可以寄住在兩位師父這裏。感恩二位慈悲保護牠們,我必定會回來探望!」

道人:「好,妳放心出門吧!」

母獅:「我回來了!謝謝你幫忙,那麼,我又要出門了!」

道人:「好,再見!」

這次母獅出行的時間比上次更久,修行人與小獅子兄弟日日夜夜一起生活,乞食回來就分給牠們吃。小獅子很習慣與人類相處,也會認人,每當看見他們必定興高采烈地上前迎接。

可惜,人類分很多種。世間上有愛護動物的人,也有屠殺動物的人。

這天,修行人按例出門,在草地上留守、嬉戲的小獅子被偶然上山打獵的獵人發現了。獵人偷偷溜進茅蓬裏,拿修行人的袈裟穿上,向草地走去。小獅子們遠遠看到熟悉的袈裟身影,以為是修行人乞食回來了,不疑有他,馬上一前一後、蹦蹦跳跳地衝上前歡迎。獵人不費吹灰之力活捉到這對幼獅,為了賺大錢,馬上殘忍地將牠們當場殺死,剝下幼獸皮,打算以千兩黃金的天價出售給時髦顯貴做皮衣。

傍晚,修行人回來了。他們左等右等等不到小獅子來迎接、進食,明白一定出了大事;打坐入定這麼一觀,馬上發現牠們已經不幸遭獵人屠殺身亡。修行人立刻施展神力,把獵人剝下來的獸皮奪回來當成禪坐墊,並親口為牠們祝願。祝願後,修行人再次入定觀察,確認牠們下一世將會轉世為人,一起投胎到長老家裏。

道人親自登門拜訪,開口便問長老:「長老,你有沒有什麼遺憾?」

長老:「遺憾?我什麼都有,命中只缺孩子!」

道人:「沒問題,我替你功德回向,助你求子!」

長老一聽高興得要命,手舞足蹈:「真的?太好了!」

道人:「假如你將來真的如願得子的話,打算怎麼報恩?」

長老:「如果果真生兒子,長大後就讓他出家,布施給佛門當沙彌!」

道人:「可以。你到時千萬別忘記我們的約定啊!」

不久,長者的太太突然有了身孕,足月後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再過幾年,等到這對雙胞胎長到八、九歲時,看到修行人路過家門就非常歡喜,眉開眼笑。修行人仔細觀察這對雙胞胎,明白他們出家的因緣即將成熟。

道人特地登門拜訪,請教長者:「你記不記得你立下的誓言?」

長者:「啊,記得,當然記得!我這對兒子一定要出家!」

雙胞胎奉父命跟隨修行人山學道,沒過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他們經常一起坐在幼獅毛皮上打坐,天天入定,返觀自照,終於明白那兩張毛皮是他們上輩子當小獅子時被獵人剝下來的獸皮。原來如此!兄弟倆出定後一起拜謝師恩:「師父,感恩您!由於您的慈悲與法力,我們兄弟倆才有今天得道證果的機會!」


原典出處:《眾經撰雜譬喻》


-延伸思考向度-
經云:「禽獸善心猶尚解脫,何況志情發於善願而不解脫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為何?結惡緣、結善緣、結法緣的因緣果報有何差異?

2014/07/19

佛典故事:性傳染病 STD

盛開於泥塘的清淨蓮花

師徒二人漫步恒河邊,看見遠方有一座舍利塔。塔身毀壞崩落,殘破不堪。

比丘:「佛陀,那是什麼塔?怎麼會腐朽成那樣?」

佛陀:「過去在賢劫時,有位梵摩達王統治波羅柰國。雖然他是以正法治理國家的好王,卻十分遺憾地一生無子。為此,他經常向諸神祭祀、禱告。後來,梵摩達王和后妃一起出遊,路經蓮華池,便停下來賞花。他們驚喜萬分地發現池上有一朵特別大的蓮花,花上坐著一個男童。他在花心結跏趺坐,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口裏還散發出優缽羅華香。不僅開口即香,身上的毛孔也傳出陣陣栴檀香。他們愈看男童愈歡喜,決定抱回皇宮養育,取名為「栴檀香」。男孩長大後,從學會走路開始,不論走到哪裏腳下都會浮現蓮華。後來,他深深契悟到無常的道理,身證辟支佛。證果之後,他飛昇到虛空示現十八種神通變化,接下來就直接入涅槃。這座塔就是梵摩達王收集辟支佛的舍利後加以珍藏、供養的處所。」

比丘:「佛陀,栴檀香辟支佛過去生曾經修過什麼大福報?為什麼會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

佛陀:「久遠劫前,當拘樓孫佛住世時,有一個十分好色的富家子。他偶然遇到一個絕頂美豔的淫女,極為迷戀,耽著不捨。他想嫖妓,偏偏身上沒帶錢,就到佛塔裏偷花給她,求她答應共宿。她答應了。隔天清晨,富家子突然發現自己全身長滿惡瘡,非常疼痛。富家子急忙回家,找名醫到府治療。名醫看診後開出藥方,交待只要用牛頭栴檀香塗在惡瘡上就一定能治好。富家子為了治病不惜變賣家宅,賣了六十萬兩黃金後再拿去買香。牛頭栴檀香非常昂貴,六十萬兩黃金只夠買六兩的香。名醫正打算上藥、拿香塗瘡時,富家子突然略有所悟,叫名醫住手。他告訴醫生,他得的病是心病。話才說完,他馬上把牛頭栴檀香全擣成粉末,親自走進他為嫖妓而偷花的佛塔,發下重誓:如來過去世修諸苦行,誓度眾生,經歷無量危厄災難;我今天這副身體最多只受一輩子苦。祈願世尊慈悲我、憐愍我,替我解除這場大災患!他發完誓後就至誠以香塗塔,當做是以香供養抵償之前偷盜的花價。由於他真心求哀懺悔,奇蹟發生了!遍體惡瘡突然痊癒,身上的毛孔還散發出栴檀香。由於那一世的供養功德,他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常常受生在天上人間過快樂的生活,而且,不論走到哪裏,腳下都會有蓮華!」


原典出處:《百緣經》


-延伸思考向度-

一、在父權社會運作之下,千古以來,各國都有相當比例的女性性工作者(舊稱娼妓,漢譯佛經稱為淫女)。古人沒有現代醫學避孕技術,未針對性產業的性病傳染問題公開提交白皮書向社會大眾報告,也沒有精確的人口行政管理方法,客觀而言,現代人亦有相當比例是身為性工作者或性消費者的祖先進行邪淫交易所生育下來的後代子孫。雖然基因遺傳不佳,性文化傳統亦夾雜相當邪淫成份,現代人有沒有改變或昇華的可能?

二、早期台灣在正軌健康教育課程中未詳細解說性病(有的老師基於害羞會故意跳過不教或交待學生自己讀就好),導致民間出於無知從事性交易而染上性病的邪淫人口過多的不幸現象。不論城鄉,凡在風化區都會設立大量以性病為主訴的小診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然而全民對台灣性病傳染或防治的現況多不太清楚,甚至有不少知識份子誤以為嫖妓只是有性病風險、其他都沒問題,竟然天真地問法師:「性交易的問題只有性病嘛!如果將來人類找到愛滋病的解藥、不會死於性病了呢?」全民對性病常識的普遍無知是否也導致性交易興盛且惡化性病傳染規模?

三、全球的性病控管現狀如何?歐美國家年年公開性產業從業人員的疾病、死亡統計數據,死於性病的人口比例極高,平均而言,壽命也短,死於愛滋病者年紀約介於二十多歲到四十歲間。亞洲國家很少公佈這方面的報告書,是基於民族性而不願多談?或是亞洲國民涉及性產業的工作者與消費者的人口比例過高、是重要稅收來源,因此更不願意面對、處理?

四、佛經上記載了大量性交易雙方(含工作者與消費者)戒斷淫欲而漸次修行證果的公案、故事,從證小乘果位到究竟成佛都有。以性產業為職業、市場、娛樂的人有沒有修行潛力?


2014/07/17

雙修邪教:大學生篇


雙修法對我而言沒有絲毫吸引力。

演練雙修法、傳授雙修法的密教團體的教主是俗人上師。雖然自稱上師,炒股票,置產,有妻兒,與世俗人一模一樣。大學生也有密教信徒,也會到傳授雙修法的道場走動,理由是他們本來就打算找淫欲對象戀愛、結婚,雙修法只是在情欲關係之外再強化雙方之間的信仰連結。

P女與S女都信密宗,狂拉我務必去他們的密教道場看看。她們熱烈崇拜的不只是年老貌醜的俗人上師,重點是她們對那家道場的某個單身男學長K非常有意思。明知我要出家,一直拉做什麼呢?總之,推不掉她們的盛情,只好硬頭皮去看看。

K學長被她們大師兄東、大師兄西地甜美地叫喚。K以老居士的身份跟我說了幾句話,我覺得沒什麼。我只認為擺電腦讓信徒輸入生辰八字批算後再依中國人陰陽五行迷信挑選出合適的灌頂法門的俗人道場很荒唐。

她們說那間道場鼓勵信徒配對結婚。

任何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看得出來她們對大師兄有些情愫。

離開後,P女吃味地不斷找我傾訴大師兄對我「很好」。「你看,長得可愛就是受歡迎,」P哀嘆,「哪像我長這樣,經常被當女同性戀,連我自己都不禁懷疑我到底是不是?」P女當然不是女同性戀;她是一個苦於其貌不揚而交不到男朋友的典型異性戀女性。

他們三個人仍然跑傳授雙修法的道場。再過幾年,大師兄K與S女結婚生子,P女消失斷訊。我不想理會那些屬於雙修道場的曖昧情愫與感情八卦,出家去。我一輩子沒告訴過S女她是她丈夫心目中的second best;把不到條件更好的只好屈就次級品。假如那間道場有本事吸引到條件更好的其他女性高級知識份子的話,K根本不會娶她。

該團體的特色是上師極力鼓吹教徒彼此配對結婚,希望他們別找教團以外的外人。受限於小小的人際圈、擇偶圈,結婚對象選擇不多。婚後勤練雙修法,第一年就生小孩。小孩生了又不愛、不疼、不想帶,很快就丟回娘家給老人家帶小孩。夫妻躲在都市裏過日子,每隔一兩個禮拜才看小孩半天、一天。夫妻有興趣的對象是雙修法本身,心理完全不疼愛新生代。

雙修法對我而言沒有絲毫吸引力。

我認為,對雙修法好奇的人士大可以回家採訪父母親如何致孕、生育自己的標準作業流程便是了,根本沒必要故意跑去邪教道場找外人打探。剝除密教名詞、古文迷宮、儀式外相以後,實際上造作的染污業行都一樣,沒有神聖性,屬於動物本能領域,與精神文明毫無瓜葛。在台灣,行淫、懷孕、墮胎這些事情連發育早熟的國小男女童都會做。在台灣鄉下,到處都有公開交配的動物可以觀察。只要有動物本能與身體,就算完全沒有文明教養也會做的事情,自然界的畜牲道也全都會做,根本沒有必要特地去邪教「拜師學藝」啊!

2014/07/15

菩提之家


菩提心福德 及以攝受法
於空若信解 價勝十六分

般若波羅蜜 菩薩仁者母
善方便為父 慈悲以為女

由大悲相應 般若波羅蜜
於無為險岸 佛子能超過

得到無等覺 利攝諸眾生
智度為母故 大人能如是

由得智度故 乃得成佛體 
故為諸佛母 勝仙之所說 


恭錄自龍樹菩薩《菩提資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