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讚美的糖衣:女性化霸凌(六十四)


關於段數高明的侮辱,台灣有句俗話形容它:「罵人不帶髒字。」民間還有比罵人不帶髒字更上一層樓的侮辱,也就是口是心非的讚美。

年輕時經常有機會遇見勸誘還俗的人,男女老少兼有。中老年女眾勸人還俗時最常祭出的理由約莫是這樣:「哎喲,妳這樣子出家多可惜!人長得好,學歷高,又年輕,很有前途,怎麼不先結婚生小孩等以後老了、責任了了再出家?」

這類說詞非常刺心。形式上句句讚美,實質上字字侮辱,在盛讚溢美的語言背後的念頭充滿對僧侶這一行的輕視與侮辱。反向解讀,民間對出家人的「理想特質」的俗民社會想像如下:

一、長相醜
二、學歷低
三、年紀老
四、沒前途
五、生殖功能已經使用且消耗殆盡
六、不再有社會勞動價值(責任)

一般沒有佛教信仰或宗教常識的人認為僧團像資源回收桶:有社會利用價值者出家很可惜,無社會利用價值者出家才不可惜。潛意識上,公數公民並不認同(多數也不知道)出家僧眾的社會功能;相反的,卻渴望將因利用價值下跌而被推擠到社會邊緣的人推進僧團以減輕社會負擔。當今一般俗民的僧眾想像正好與佛法興盛的唐朝時期的僧侶特質完全相反。由於宗教認知偏差,台灣社會上經常有無良親族故意將有嚴重身心問題、不適合出家、必須依賴龐大照護人力或消耗驚人照護成本的家人送去出家,不是為了弘法也不是為了護法,而是為了替親族節省照護開銷或減輕負擔,非常現實,沒有親情的承擔也沒有家人的愛。

下次再看見年輕僧眾時,讚美話到嘴邊且三思。究竟是讚美「人」還是侮辱「僧」呢?侮辱僧侶這項職業選項無助於引誘僧眾還俗,相反的,反而還揭露社會救濟、社會福利、老人照護、疾病治療、家庭倫理、性別教育 、宗教教育……的社會運作本身充滿多重問題,才會令眾生將寺廟當成問題公民的資源回收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