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走了,想起佛教梵唄二三事。梵唄很少是原創宗教音樂。在經懺佛事中,有大量曲調是直接借用、採用民間清末明初以降的各類俚俗小曲,舉凡歌仔戲、黃梅調、南北大小調都用來改編,甚至也有少量民謠與童謠。
長期聽老生代將以世俗情歌為主軸的民間俗曲搭配上佛號及經文,又唱得完全不覺得有哪裏不搭調,有幾回嘗試請教老人家們這個基本事實:
「把歌仔戲、黃梅調裏男男女女抒發愛情的小曲拿來唱佛號,有沒有怪怪的啊?」
「不會啊!大家都這樣唱!」
「不會啊?」
「很親切嘛!」
老生代認為將傳統上用於歌詠愛情的大量民間戲曲直接借用來當成宗教音樂很好,新生代不以為然。年輕世代很少會像老一輩那樣為了將梁祝黃梅腔等小情歌拿來拜懺而法喜充滿、愈唱愈起勁。相反的,他們對法師直言「那種音樂」好吵、好無聊、聽起來讓人想睡覺--反應在經懺佛事實務上就是隨著老生代的代代往生,參加拜懺活動的新生代明顯地一代比一代少。新生代不來,父母就向法師訴苦法會對新生代沒吸引力、度不動小孩:所謂的「小孩」不只兒童,是泛指從青少年到適婚期的成年兒女。本來就是借用自俚俗情歌的曲調,老生代的情歌品味新生代並不領情。
也許宗教音樂還是要原創、脫離挪用民間情歌的便宜行事為宜,畢竟取悅一代的情歌品味不見得能取悅下一代。唱梵唄旨在修行,卻唱到老人們集體翻民間戲曲中的愛情欲染種子也不是很好--事後老人們談梵唄時感動的通常不是法義,而是那些情歌腔調所勾起的「美好回憶」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