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6

佛典故事:你難忘的死亡 Your Unforgettable Death


一:活人都死過

「白骨成山,是誰?」

「是你。忘記了嗎?」

「是我?怎會是我?」

「你死過很多次了。」

生死輪迴,愛戀不出。苦過便忘,忘又造作;業感招苦,死生相續。積迷善忘,火宅為戲;縱累劫白骨屍身積遍三千,縱生生世世血淚汗垢填川塞海,你還是忘得一乾二淨。難忘而忘;你的死亡,他的死亡。你既然忘光了,容我說予你聽。

二:死人都活過

不僅死過,你也活過。不只活過,你還當國王。不僅當國王,還曾經是位好施樂戒、聽經聞法、慈心戒殺的好國王。你治國二十年,後期閒來無事就找人賭博。當賭興正高昂時,群臣忽然上前報告:「王,有人殺人犯法,罪怎麼判?」國王正迷賭局,隨口就漫應一句:「那就依法處斷嘛。法律規定殺人者死,就把他殺掉哇。」

等賭完了,你這才恢復平常的思考水準。你找大臣來重新盤問:「人犯呢?人在哪?帶過來,我來審斷。」大臣一聽傻眼:「啥?王不是講,就照國法來判嗎?人早就殺掉了啊……」也無正當程序,也無公開審判,也無是非答辯,也無證據證人,也無半點真相調查;罪名給定死了,人也給殺掉了。你這國王一聽,當場昏死過去。

三:王者心中的地獄

錯殺百姓一條命;你昏死過去。群臣用大量冷水把你潑醒,你這才幽幽哭泣,在心的黑暗絕望裏獨白:「哎呀,我的後宮人馬,我的妓女、寶象、寶馬、七寶珍物,現在都在哪裏啊?我一個人,一個人活活身陷地獄啊……這個國家沒有我以前,也有別的國王。我死了以後,這個國家還是會有別的國王。我雖然頂著國王的美名,卻活生生害死一條人命哇……怎麼辦?到底怎麼辦?下輩子,下下輩子,生生世世,我到底會去哪裏?我不當了;我真的不想當了。我再也不想要王位了,從此我要上山一個人住去……」

四:半生權勢功利,只換來一隻魚

你上山;你死在山上,再生在大海。這次你是魚;一尾大摩竭魚。

你不曉得,在人間帝國當國王重臣的,常常依恃勢力而苛待百姓、離間人民、剝削眾生;位高權重卻廣造惡業,往生再來常常當這類大摩竭魚。當魚,身上通常長很多寄生蟲,日日夜夜啃食魚身。這種大摩竭魚被寄生蟲弄得通身發癢起煩惱,就到處找山壁用力磨擦,把大小蟲子殺光止癢;蟲血遍流污染海域,徒留百里大海血色通紅。造下這種殺罪殺緣,大魚命終捨報,通常下場是直直墮落大地獄。

五:魚想活命,人也想活命

你是魚。一條活了一百年,也被寄生蟲折磨一百年的苦魚。

你餓了就張大嘴吸海水,靠殺食其他水族過活。

這天,你照常張大了魚嘴。這回沒吸到別的,卻吸到一大艘商船。眼睜睜看船身就要駛入妖魚大嘴了,一整船商人怕得要死,集體痛哭:「死定了死定了死定了;我們今天真的沒救了,肯定死定了!今天,我們看人世間最後一眼;我們死定了啊……」有的念佛,有的念法,有的念僧;有的祈天拜山求河,有的召鬼引神;有的哀告父母、老婆、小孩、兄弟、……種種家庭眷屬,心念千萬般。

葬身魚口的剎那,死到臨頭,整船人團結同呼:「南-無-佛!」這一集體大喚,引起你的注意,你馬上閉嘴。你的大魚嘴一緊閉,海水不灌,整船人死裏逃生保住小命。你還是餓;結果竟餓死了。餓死還沒了,你又很快投胎在王舍城,當夜叉、當羅剎;當完又死,死了又被拋置海邊。你死個沒完。

六:白骨;觀

日曝雨淋的,肉會爛,血會乾,骨還在。

再怎麼又殺又吃地苟活一世,你依然只剩一堆白骨山。那王是你。那魚是你。夜叉羅剎是你;屍身也是你。具具白骨,到底哪一世才是真正的你?殺人的是你,死的也是你;痛哭的是你,下地獄的也一樣是你。你全忘了,忘得一乾二淨……看來健忘並不值得高興。

七:何必自殺?

「難得又當人,別自殺吧。」

「……」

「若不厭離生死,自殺再墮地獄,要出獄更難。」

「……」

你死過無數次了,還不是一樣關在三界大牢裏服刑?參觀完具具屍骨,你傾聽自己每一場死亡故事。你打心底承認,那沒完沒了的生死實實在在讓人害怕。你打消了想自殺輕生的念頭,專心修法。你次第起觀,一心憶念,攝心繫意。你觀想一具又一具白骨,白骨成山。你注視你自己;生生死死沒完沒了的自己。

是的,三界無常、生死無常、人身無常。觀無常,你厭倦了生死。盡諸結使,漏盡煩惱;你終於超脫三界生死無期徒刑,身證阿羅漢。
 

原典出處:《賢愚經、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

2012/01/05

給台北市旅遊服務中心的菩薩妹妹一個「讚」!


人來人往人潮水,站著微笑、講解、打招呼的她。這個偶遇她時靜靜取閱文宣的法師,通常只會應以微笑,並不太說話。不過數月下來,這個 mini-blog 讀者群的特色轉變,思及世界緣、善緣、法緣的變化,讓我打破沉默,向她請教問題,並提出建議。

她親切地一一回答,給了我問卷調查表與觀光局電話號碼。我想讚她一個,也給調查表上的評分項目讚一個。那些一條條的評量標準,非常具有慈、悲、喜、捨的菩薩接眾精神,在人、事、時、地、物當中,比重上將核心放在「人」,大方向非常正確。

不僅是向來緣深情厚的大陸、香港、日韓、東南亞、美加;俄羅斯、德國、法國、阿拉伯、東歐、……有時也會突然出現讀者群,此起彼落。廣結法緣之餘,假如人家也到此一遊呢?至少來自五六十個(或以上)國度的緣份,我們台灣除了能提供繁體中文、日文、英文的旅遊資訊,是不是還能再多些什麼?例如,歐洲語系、西班牙語系、東南亞語系、……其他更貼心的選項?

結緣與接待,通常可以有兩個大方向,「以境動心」或「以心動境」:過去的做法,通常是先被動觀察,等客源累積到一定數量,被市場需求追著跑,產生現實需求壓力時,再臨時趕工加印多語文宣,緊急集訓外語服務人員,補強各類雙語對照資料或多語網路服務資訊。另一個做法,是主動規畫,開拓市場,創造服務機會:事先以充裕的時間、人力準備好能派上用場的資源、物料,再有計劃地推廣、介紹與宣傳,主動邀請更多國際人士來體驗台灣。這方面的長期投資,與大小選舉文宣廣告等種種耗材開銷比起來,都只是小巫見大巫,肯定值得花。

或許我們不僅需要「文創」,還需要「夢創」、「市創」、「職創」。創造夢想,創造市場,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人氣職涯。畢竟在台灣這個佛法興盛的地方,土生土長的人薰修久了,或多或少都沾佛光明、染菩薩香;種種服務業不做則已,用心做都一級棒。無薪假再亂放下去也不是辦法,所謂年輕代代出人才,重點是看我們這群老的懂不懂得好好用人家,讓人家發揮……

不僅出世法的法緣可以結到全世界,世間法的善緣、好緣、歡喜緣也可以。廣結人緣,本來就是成佛度眾資糧。而且,台灣是全世界很少有的寶地,連路邊電線桿都常常貼有「南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的貼紙--連逛街 Shopping 、蹓狗或被狗蹓、看樹看花看天空看心境,接小孩上下課或陪老婆上下班的同時,都可以一路順道念佛種善根。來台灣旅行觀光旅遊,其實也是結佛緣的修行之旅啊。

服務心,菩薩心;再讚一個!

2012/01/04

所在的位置:因緣與念頭 Position; Yeah, Your Position!


路過公園、店頭、商家、人行道、街角,遊民在。您一定或多或少看過,不論留心不留心,思索不思索,有沒有讀出那雙手刻印的無言滄桑。

過去老一輩很喜歡向我們吹噓:「看看,咱們台灣比美國好。那個美國人哪,失業、吸毒、酗酒、流浪街頭的人那麼多,靠救濟金和政府補助過活,睡教堂,吃教堂,排隊領社會福利──我們都沒有!」直到我也慢慢有幸加入「老一輩」的行列,才明白那是眼界設限的選擇性詮釋:基於所在的位置,尤其是立基於「社會位置」、「資訊位置」、「利益位置」、「解讀位置」,而刻意選擇去關心、注視、承認、灌輸、散播什麼樣的「事實版本」。我們不是沒有遊民;而是長期選擇盡量不看、不聽、不想。我們不是沒有社會安全網與社福行政構想,只是不太好用也不太常用。

當所謂「龍的傳人」開心地生代代小龍子、小龍女時,除了在人口數量上的香火興奮之餘,往往極少向後望、向後想、向後策劃:「生,好。可是生了之後呢?」生了之後,人口密度超高的華人寶寶們的升學壓力、就業壓力、住房壓力、婚戀求偶生育壓力、社會歧視壓力、各式認同壓力、物價漲薪水不太漲的生存經濟壓力、中老年生涯壓力、養老送終壓力……又該如何?

或許是民族性使然?長期注意力火力集中在「生」,卻往往嚴重忽視後頭「老」、「病」、「死」的龐大後續制度性、結構性、體制性大問題。有點「把你生來這裏,增加我族人口,我們的目的就算完了;一出娘胎,你的人生好歹通通自己看著辦吧」的純粹脫手味道。難道「出生」不是社會關懷的起點,而是終點?

把生命生來這個人間,就要負責到底。敢生、要生、催生、愛生、能生,就要對被生的每一個人的「老」、「病」、「死」一路負全責到底。生命有代價,社會需要新血與傳承,對每個人的人生就要負起社會責任。把眾生生到這裏,又放他自生自滅自苦,實在殘忍。

前陣子思索這個,無意中一個置換「所在的位置」的因緣現前。半夜,冬夜,寒流正來,極老舊的小冰箱忽然無故自動除霜。冰冷的水,靜悄悄地滿溢一地,把小地塾、室內脫鞋、木頭小鍋墊、……全泡得是水。冷水一路漫漫流,冰了地板再爬上來冰被子。被子漸漸被寒意浸透一大塊,腳板再用神經快報通知大腦,要立刻動手處理。人生可以這麼冷,半夜光腳急救水災。在極為潮溼的台灣,冬夜外加寒流,失溫的夜半搭配低溫的冰水,那股透心穿骨涼真不是蓋的;不信閣下找機會親身試試──受苦指數遠比美國式、日本式的北地、高地乾冷來得精采。室內已如是,室外遊民多辛酸。

若想體會眾生苦,願意盡力了解一點點眾生在人權、人道、人性、人本各方面的種種訴求與哀喚,所有處境較佳、福報較大、依報較好、位置較高、條件較優……的人,至少都要有置換「所在的位置」的基本功夫:想像、模擬、演練、思考;要是實在發不出同理心或慈悲心又缺乏理解力的話,就拿自己作實驗,體會、吃苦看看(若有觀空、析空、入空、解空的本事也很好。只是空掉自己雖好,千萬別一路空掉眾生苦,最後通通裝作沒感覺不知道。眾生都在假有當中討生活,六根覺知逼迫苦惱,樣樣都很現實)。

一個人所在的位置,身份、階級、地位、資源、財產、人力、名氣、能力、……等等諸般不同的社會因緣條件,非常容易影響發出的念頭與視野。站在有利的位置習慣了,往往不喜歡下層對公平、公義、公正的渴求,只希望他們乖乖閉嘴、安份接受,維持差異現狀不要流動。站在不利的位置習慣了,人生苦頭吃多了,夾處在沉默自殺與生存掙扎間,是要他們勇敢發聲還是委屈不發聲好?世上最安靜、最服從、對於生存現實最沒意見的事實上是這種人:「死人」。若要活人學死人一樣處處沒意見,處處吞忍自責,是不是到最後整體社會文明步調又停止或倒退,長遠代價留給子孫去背,再來一場社會惡性輪迴?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位置」啊,左右了多少假有念頭呢?

2012/01/03

Jan. 1st, 2012


The fireworks were loud, yet I didn't take a look. After the show, the city kept silent for a while. Suddenly I remembered that it should be the sign of the first mid-night of a new year.

Were people happy because the fireworks?
Were they excited because they've survived another year?

As long as people could still afford so many firework-shows in so many different places, economical problems might not be as serious as we thought...

I listened to the sound of the fireworks, looked a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Hi, 2012.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他人其實也不壞,只是有一點點矛盾。

面對出家眾,他痛罵、舉證新聞報導的案例,講得像出家人全是惡棍匪類,辱罵再三又質問你是不是「假的」。面對在家眾,他細數、抬出經教法語或「捨慾離慾」的句子,處處指導糾正。最可愛的是當面對他自己的場面;他開心又自豪地處處強調與妻十分恩愛美滿並且身為一個能生出兒子也有生出兒子的爸爸。

本身沒出家卻苦責出家;本身在欲又苦責在家;結論似乎是別人好端端地出家、在家通通不對,有妻有子的這個「我」最正確、最偉大、最博通群經有思想。

他人其實也不壞,只是恐怕還沒參到矛盾到底在哪……

佛典故事:比賽吃藥 Competition Of Taking Medicine


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曾示現病相,身染風患。名醫祇域親自混合三十二種藥材替佛陀配藥,囑佛每天服用三十二兩。提婆達多常常對佛起嫉妒心,習慣處處與佛較量高低,連名醫親自替佛開藥的事情,也一樣拿來比。

想比較,必須有比較的基準點;想比吃藥,必須生一樣的病。提婆達多想辦法也染上風患,又迫不及待召來名醫祇域。等看完病又開完藥,祇域細心交待提婆達多,每天要固定服用四兩。

「四兩?」

「四兩。」

「那,佛每天服用幾兩?」

「三十二兩。」

「那我也要三十二兩。」

「不行。佛身與你不同;你要是服用太多藥,病情反而加重!」

「唉呀,我自然能消,怕什麼?我跟佛身體哪有差?藥開給我就對了!」

從此,提婆達多每天拼命吃藥,天天吃足三十二兩。藥,在體內遍流諸脈。劑量遠遠超出體力負荷,削弱體力,沒辦法代謝。結果,風患不但沒治好,全身關節也痛得不得了,天天臥床呻吟,大呼小叫,心情更是煩悶焦躁。

這件事被佛知道之後,佛遙遙伸出手來替提婆達多摩頂。奇妙的是,一摩頂,他渾身疼痛馬上全都好了。病一好,定睛一看,手非凡手,卻是佛手;提婆達多開口竟酸溜溜地應了這麼一句話:「這個悉達王子啊,別的本事對世間人沒用處,還去學醫,才有辦法出名……」


原典出處:《賢愚經、鋸陀身施品》

2012/01/01

佛典故事:如來像 Paintings Of The Thus-Come


弗沙佛住世時,波塞奇王在閻浮提統領八萬四千王國。身為崇信佛法的佛弟子,波塞奇王與諸臣民常常以四事供養佛及比丘僧。

波塞奇王作為中心強國的領導者,自有文化、文明各方面的豐沛資源。他不禁思索起大國與小國之間十分懸殊的資源落差:大國國民常常有機會親見佛陀,禮拜供養;其餘小國處在邊地,小國國民往往就沒有供養修福報的機會。解決的辦法,應該是將弗沙佛的身相畫下來,再一一把畫像分配到每個小國家,好讓邊地百姓也能供養。

波塞奇王說辦就辦,馬上召集畫師進宮,著手進行。畫師們聚集在弗沙佛身邊,準備開始動手畫。他們先接近觀察;再走回畫布上畫。他們走來走去,畫這邊忘那邊,又再走近重新觀察;等到以為有把握再動筆,偏偏又畫那邊忘這邊,怎麼嘗試都沒辦法成功。

弗沙佛看畫師們束手無策,親自動手調色,下手畫起自畫像。佛自畫佛,畫好了再把作品當成範本,交給畫師們觀摩。這個方法果然見效,不久,畫師們終於能夠一一成功完成作品,累積到整整八萬四千張。

完成的佛畫,每個小王國都分配到一張。波塞奇王送出畫像後,通告各國人民要準備花、香等等來供養。各國國王與臣民拿到得來不易的如來像,個個將佛畫視同佛身一樣,十分歡喜、恭敬。

波塞奇王以主導恭畫八萬四千張如來像並分配給諸國供養的緣起,世世享受福報,在天上人間受生常常身為帝王;受生的報身也往往端正殊妙,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多生累劫之後,波塞奇王轉世為悉達多王子,出家成道,號為釋迦牟尼佛


原典出處:《賢愚經、阿輸迦施土品》

-延伸思考向度-

一、您是藝術家,也是未來佛。您下筆畫佛,是否也是佛自畫佛呢?

二、「親自示範」是不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佛教藝術在全球藝術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如何?

2011/12/30

佛典故事:小朋友的沙供養 The Children’s Sand Offering


玩遊戲是人生大事。對小朋友來說,玩不僅僅是「玩」而已。藉由玩的快樂,孩子們預習人生,演練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習慣社會化又同時建立人格,也摸索是非善惡判斷、應變進退等等。若玩得好、玩得有意義,甚至還能種大福田,成為人天善道基礎或修行成佛資糧。

時空是古印度的舍衛國,一個清新美好的早晨。佛陀與侍者阿難一起入城乞食,遇見一群早起在路邊玩遊戲的小朋友。小朋友們各自堆起泥土,捏出一棟棟迷你宮殿、小房子、小倉庫,還在裏頭加上更迷你的財寶、五穀。從孩子純真的心與手,呈現對成人世界的好奇、模仿與想像。

其中有個小朋友遠遠看見相好光明的佛陀慢慢走來,起了恭敬心、歡喜心、布施心。他畢恭畢敬又慎重其事地拿出迷你泥土倉庫裏的泥土五穀,穩穩地用小手捧好,高高擎起,決定要供養佛陀。

能發心是很好,可是這下子問題來了:小朋友的色身畢竟還是小個頭,身高實在是不夠。發現問題,他立刻轉頭呼叫另一個小玩伴:「喂,我爬到你的背上,把我們的五穀布施給佛陀,你看怎麼樣?」小玩伴覺得這主意很好,也很高興:「好、好,就爬到我肩膀上吧!」兩個小朋友身高一加一,團結合作力量大,很順利地就把泥土王國生產的「土產」供養出去了。

佛陀慈祥地放下鉢,低頭接受了來自小手的泥土,並且交待侍者阿難:「回去之後,你拿這些土來塗我的僧房。」回到祇洹的阿難依教奉行,把土全部拿來塗在佛陀的僧房,完成了再如實向佛陀報告。於是,佛陀告訴弟子阿難:「剛剛那個小朋友,起了歡喜心布施泥土,又用在塗佛的僧房,以這樣的功德因緣,在我入涅槃一百年之後,他會轉世當國王,王號阿輸迦(註:阿育王);讓他踏肩膀的小朋友會當他的大臣,與他一起統領閻浮提當中一切國土,興顯三寶,廣設供養,分布舍利,並且為我立八萬四千舍利塔……」

玩遊戲是教育大事,也是修行大事。瞧,這兩個小朋友在因地上認真發心去玩,果地上不但建立未來執政的因緣,還成為全力擁護佛法在人間弘揚的在家善信大護法……


原典出處:《賢愚經、阿輸迦施土品》

-延伸思考向度-

「玩」是行為的一種,既然有起心動念諸般造作,也會有強大的業力因果。小朋友玩遊戲時,您仔細觀照過否?

2011/12/29

佛典故事:人王對魔王 Human King vs. Devil King


很久很久以前,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民主憲政以前,世俗社會以國王的王權來掌管一切。

閻浮提曾經有個神氣的大國王。他統領八萬四千小國為數八萬億大大小小聚落,手下共有一萬名大臣,後宮共娶二萬名夫人,偏偏全都一直沒有身孕。身為大國王最怕斷絕國嗣,於是,他為此祭祀諸天,祈求王室後繼有人。

是祭祀靈驗?是心誠則靈?還是因緣成熟?總之,第一夫人好不容易懷孕了。而且,自從她懷上身孕,性情也有了變化。她變聰明、仁慈了,既同情民生疾苦,又處處勸人為善,成為人人愛敬的國母。

過一段時間之後,她生下一個奇特的兒子;相貌俊美,身上毛孔自動散發光明的小王子「惠光」。惠光王子一出世就非常惹人憐愛,也很得父王與百姓的歡心。

年復一年,小王子長大了,聰明智慧超越常人。兒子大了,父王老了;生必有死,老王薨逝。才剛安排完國葬,王室諸臣就馬上召開大集會,勸惠光王子趕快登上王位。沒想到,他卻當場再三推辭說他不能。世人多喜愛權位,眼下面對一個再三辭謝王位的正牌王子,群臣都傻了眼,聯手苦勸:「王子啊,大王已經駕崩啦。現在眼下只有王子您一個繼承人,也沒有其他兄弟。您要是不肯,一再推辭,是要推讓給誰哪?」

那年頭、那時代、那場面,王權只講究血脈,不講究選舉;究竟碰上哪款領導人簡直是看百姓集體走不走運或業不業障。惠光王子當然也沒有建議大家來場公平公正又公開的民主選舉。他只是誠實地回答:「當今世人廣行惡事,我執政也未必就會受教。要是加以刑罰要求,民間勢必反過頭來怪罪我。要是你們能先率領民眾普行十善,我才有辦法執政、受理國事。」眾臣只要他答應接下王位,什麼都好辦,當場一致通過,全體同意:「好,只求您肯昇殿主政,一定下令百姓改行十善道,沒問題!」

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順利,惠光王子成為惠光國王。不過,人間難得有好國王出世,魔王就嫉妒了。魔王也是一種王;現在魔王的十惡法輸給人王的十善法,怎麼比也比不過,這下如何是好?魔王心理老大不爽,就想破壞人王的教化。

魔王自有魔方法。他偷偷下大批密書,通告惠光國王所轄的諸小國國王,大意是說,以前雖然規定要行十善,但是施行起來沒有半分實際利益,只是白忙白辛苦,修半天也修不出什麼實益。從今以後,放任老百姓隨便敗德,愛怎麼做十惡事都可以放手去做,上面也不用多過問。

小國王們雖然國境小、人口少、國力弱,不過執政久了畢竟也有執政的直覺,拿到這種稀奇古怪的離譜詔書,個個大驚失色:「這真是豈有此理?天下哪有為政者反倒過頭來、勸百姓多多改行惡事的?」他們馬上各自派出親信,慎重向惠光國王確認此事。惠光國王收到來自諸小國的抗議詰詢,更是大吃一驚:「我根本沒有做這件事啊。到底是誰敢冒充我的名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惠光國王決定親自出馬,到各小國巡視調查。他親自接見諸小國王,面對面正式宣達正確的政令。人王親自出巡,魔王也現身出招。專門搞破壞的魔王化身人形,坐在路邊大火堆裏哀哀哭叫。

「你怎麼回事?怎麼坐在這裏痛哭呢?」惠光國王問。魔王化身抬頭泣答:「嗚嗚……都怪我以前到處勸人行十善,今天下場才這麼慘,痛苦得要死哪。」這番話,惠光國王並不太相信:「哪有這種事?哪有勸別人修善,自己反而受苦的道理?我問你,假設你勸別人行善,結果你本人反而受苦好了;那麼,以前被你勸的人有沒有獲得善報呢?」「有是有啦,」魔王化身嘆口氣,「別人得好報,就獨獨我這個多嘴勸善的人受苦……」惠光國王一聽,高高興興地回答:「那好。只要別人依言行善得善福,光我一個人受苦我也甘願!」

遇上惠光國王這種只要百姓好,完全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好王,就算是魔王也技窮,只好敗陣隱形離去。此後惠光國王遍行諸國宣導十善正法,教化人民處處收攝身口意三業,獲得十方諸國的無比尊敬

惠光國王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原典出處:《賢愚經、降六師品》

-延伸思考向度-

「彼惠光王,十善化民者,今我身是。我緣彼世自行十善,又以勸民令行十善,是以今日得是足下千輻相輪。」

佛典故事:王之血 The King’s Blood


很久以前,閻浮提界內曾經有一位偉大的慈力王,統領著八萬四千小國王。他非常有慈悲心,愍念一切,未曾有半分懈怠、厭倦。他常常用十善來教誨平民百姓,也因而廣受四方欽仰。在他的治理下,國土安樂,民生富裕。

由於平民百姓攝身口意,時時起善念、說善語、力行十善,國境內平安吉祥,邪惡遠離,再也不敢侵擾、靠近。不過,人間的幸福,卻同時象徵瘟疫鬼神之流的不幸。這類鬼神素日靠噉人血氣過活,現在不敵善法的力量,個個飢餓、瘦弱、困頓、貧乏、憔悴不堪。

鬼神當中,有五個夜叉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便一同來到王宮請願:「我們這個族類,一向都靠食人血氣來活命。慈力王呀,在您長期教導下,百姓個個遵行十善,結果,換我們失去飲食來源,又飢又渴,沒有活路。慈力王您性情慈悲,怎麼就可憐百姓不可憐我們呢?」

慈力王靜靜聽他們訴苦,心裏感到十分悲哀。於是他自己親自動手,刺穿身上五個地方,同時放血,好讓五個夜叉各拿器具來承血生飲。夜叉們喝飽了,非常感謝慈力王的恩德,十分高興。

慈力王向夜叉們說道:「你們要是吃飽了,就要念念修持十善。我現在用色身的鮮血來去除你們的飢渴,安定你們的身心;等我將來成佛時,也會以法身的戒定慧血,來去除你們的諸多三毒渴欲,令你們安置在涅槃。」

多劫累世的輪迴轉世之後,法緣甚深的慈力王與五夜叉又再度相遇了。慈力王成為釋迦牟尼佛,而五個心懷感恩的夜叉則轉世成憍陳如等五位比丘。由於過去生當中世世結下善緣、法緣,允諾得道必當先度,因此當佛陀初轉法輪時,五比丘聞法便立即解脫證果。


原典出處:《賢愚經、慈力王血施品第十三》


-延伸思考向度-
 
廣結善緣、法緣,生生世世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