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自殺防制:「價值」隨人而異


為了用淺白生活實例接眾,法師們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執著」的空、假、如幻特質。

小孩覺得奶嘴、糖果最寶貝。
上小學了,覺得玩具、玩遊戲時間最寶貝。
上中學了,覺得朋友關係、朋友圈裏的地位與肯定最寶貝。
上高中了,覺得交個小情人或被老師肯定最寶貝。
上大學了,覺得賺錢存錢、拿畢業文憑、替職涯打地基、情侶、未來配偶人選最寶貝。
出社會了,工作地位、收入、配偶、後代、家庭最寶貝。

人的執著不離緣起法,緣起性空,時時變化。剝奪一個小孩子的電腦或電動遊戲機的心理打搫程度之巨大就跟大人故意與他人通姦、惡奪其他成人的配偶一樣嚴重。成人都會為了通姦外遇事件尋死覓活、自殺殺人情殺鬧事,何況是生活重心只圈限在小小的學校與家庭兩個小空間的學童?很多大人不了解這點,用成人自己的價值系統評估,用成人眼光把電動玩具、電腦、手機誤判成「小事情」,錯誤反應造成青少年自殺悲劇。大人不懂得設身處地去思考對孩子本人來說何謂「重要的」價值。

「我執」以十二因緣分析,若以現世三重因果析論,在不同年紀、不同人生階段都有不同執著重點。不同職業也一樣。世俗人經常以自己執著家庭、深心樂欲的立場開口勸別人還俗,也不曉得自己喜歡的事情對別人而言還不如死亡。人要跳脫自己的我執去體會別人的我執很難,這也是溝通為何困難重重的核心問題所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