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長阿含經》法語選錄(九十八)


「諸比丘!爾等熟視佛顏色,佛不可復得起,却後十五億七千六十萬歲,乃復有佛耳。佛世難值,經法難聞,眾僧難值,唯佛難見也。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優曇鉢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吾正於今當般泥洹,爾曹於經有疑結者,及佛在時,當決所疑,今不釋結,後莫轉爭曼,我在時急質所疑。」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有見諦者,深存佛誡,世皆無常,恩愛猶幻,誰獲長存者。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邊境八國,聞佛滅度,舍利在鳩夷國中,皆發兵來,索舍利分。鳩夷國王曰:「佛在吾國,今者滅度,吾當供養,遠苦抂顧,舍利不可得。」八王答曰:「吾等叉手,索舍利分,了不與我,必當以命抵取之耳。」天帝見八王共諍,欲得舍利還國供養,化為梵志,自名屯屈,叉手前曉八國王曰:「聽吾一言,惟佛在時,諸王奉尊教常慈惠,夫為民主,無宜有諍,當行四等,分佛舍利,令諸國土,皆有宗廟,開民盲冥,令知有佛,以為宗緒使得景福。」天神鬼龍、諸王黎民僉曰:「善哉!屯屈!普施眾生福田也。」共請屯屈作平八分。屯屈自以天上金甖,中以石蜜塗裏,成量舍利,各與一甖。諸王得之,悲喜交集,皆以香華、懸繒、雜綵、燒香、燃燈、朝夕作樂。屯屈長跪乞甖中餘著蜜舍利:「吾欲立廟。」諸王惠之遂入甖。道士名曰桓違,從王索舍利,王曰:「已分不可復得,唯有焦炭,便自往取。」道士取炭,香華供養。復有遮迦竭人,來索舍利。曰:「已分。唯有餘灰,可自往取。」即復取灰,奉九十日。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鳩夷國王,立佛宗廟,精房禪室,凡有三千,諸比丘處其中,誦經坐禪,王遣大臣,臣名摩南,將兵三千,宿衛佛廟,大迦葉與阿那律,共報比丘僧,佛經結律,名四阿含。阿難從佛,獨為親密,佛以眾生婬泆無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遠正作一阿含;不孝二親,遠賢不宗受佛恩,不惟上報,作一阿含。沙門眾曰:「唯阿難知,夫四阿含,當由阿難出。」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長阿含經》法語選錄(九十七)


四輩弟子,在數千里外者悉至,佛告阿難:「若莫悲哀。所以然者?若盡心侍佛,二十餘年,慈仁於佛,敬身慎口,大孝於佛,過去佛侍者亦如阿難,當來佛侍者亦如阿難。若知佛意,若云某時可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時不可見;所供飲食,若言可食可飲可臥可起,常合佛意未甞失儀;某比丘某逝心,樂經不樂經,若所言皆誠,於佛最孝,啼哭何為?」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告:「諸比丘聽!飛行皇帝有四難及之德。何謂四德?諸小國王,及諸逝心理家,并諸黎民,詣帝闕下,飛行皇帝皆見之;和心軟教,為諸王說治國法,知足無求,逝心之行,清淨為首;理家及民,出詣佛廟,聽採沙門正真之化,歸當修孝;隨其所定,慈心賜之,諸王逝心理家庶民,靡不欣豫,稱嘆聖帝感動諸天;飛行皇帝有斯四德。阿難比丘亦有四德:其有除饉男除饉女清信士清信女,之阿難所從問經戒,阿難為具廣陳演之,四輩弟子,靡不欣懌,退坐出去,尋塗稱歎,斯謂阿難第一四德;復有四輩弟子,不解經奧,至阿難所啟質所疑,阿難釋結無不開解,聞者不厭出無不歎,斯謂阿難第二四德;四輩高德,覩阿難侍佛左側,無不吟詠,斯謂阿難第三四德;佛所說經,言無多少,阿難所聞,皆識諷誦,宣授四輩,一無增減,是為阿難第四四德。」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告阿難:「飛行皇帝大快見者,吾身是也。王後壽終,昇生梵天,誰知佛身,作飛行皇帝,修行正法。又有四德,七寶自然,從鳩夷那竭境界,長四百八十里,廣二百八十里,皆在城中,吾前以七持身置此地中,今得斷求,念空無相之定,絕生死之原,自今之後,不復作身也。」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呼比丘入言:「吾滅度後,其有世人,棄家去穢,欲作沙門,入比丘僧中,先試三月,知行高下。世有四輩人:一輩貧窮不能自活,欲為比丘;一輩負債無以償之,欲作比丘;一輩在役當時無用,欲作比丘;一輩高士行淨無穢,聞無數世乃有一佛,覩佛經典欣然心寤,捐家棄欲,不貪世榮,來作比丘。吾泥洹後,凡諸來者,觀于志趣,視于坐起,採于語言,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惡所趣,求道用心,精進樂不?三月審察,志高行淨,可眾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當選耆舊明於法律,為之作師,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虧,眾賢咸可,當授與二百五十戒,十戒為本,二百四十戒為禮儀。若曹後世,施行是法,天神地祇,靡不敬喜。佛所戒法,諸比丘熟思之,無得以佛般泥曰去,懈怠違法。佛之所行,弟子所思,長幼相奉,無為不孝,有不樂得道慕尊榮者,當讀是經,求壽欲生天上者,讀是經。佛之大要,趣無為道。吾泥曰後,無得以佛去故。言無所復怙,當怙經戒。吾泥曰後,轉相承用,翫經奉戒,執二百五十戒,轉相敬奉,猶孝事親。耆年比丘,當教後嗣,猶吾在時。後進比丘,若得疾病,耆舊比丘,當有乃心消息占視。明教讀經,喻誨以和,順持佛戒,吾道可久。吾泥曰後,賢者子賢者婦女,尋後思念:『吾世有佛,有妙經典。』佛於世始般泥洹日,子曹皆有至孝於佛,慈心于經,至其壽終,皆當昇天。爾等無得以吾去故不奉經戒,慎無懈慢。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2025/09/01

《長阿含經》法語選錄(九十六)


阿難白佛:「有一比丘,名栴檀比丘,急性憙罵,數鬪諸比丘,佛般泥洹以後,我曹諸比丘,當云何共事佛經戒?」佛語阿難:「我般泥洹已,若曹莫復與語,諸比丘不與語,栴檀比丘,當思惟懷重慚愧悔數鬪諸比丘。」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臥呼阿難:「若知七意之事不?何等為七?一者有志,二者明經,三者不懈於經,四者不貪臥當憙經,五者政心,六者淨心,七者視身中惡露。比丘有是七法,以自知得度世道。」阿難意念佛懈臥,佛告阿難:「若意念佛懈臥耶?」佛告阿難:「人不懈於經,不懈於坐起欲作佛者,可得佛語已即起坐。」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言:「如人舍宅,久故皆當壞,地續安如故。佛心安如地,身如故舍,心無病,但身有病耳。」佛言:「憂七事,憂身持戒。」比丘言:「今佛當般泥洹有身病,何況凡人?」比丘言:「䴏生子,怙父母得食以生活,今佛捨我曹般泥洹,我曹當依誰?」世尊又曰:「吾經不說,無生不死者,比丘當念持佛重戒。」比丘旋出。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為大明,三界中眼,今般泥洹,三界眼滅。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長阿含經》法語選錄(九十五)


佛從授手聚,呼阿難:「去至掩滿聚。」阿難言:「諾。」即與諸比丘俱,至掩滿聚。佛告諸比丘僧:「淨心之法,思心智心,至無婬怒之態,得淨心之道,思心智心,即生思心之道,淨心智心,即開解智心之道,淨心思心即明。人有褺與染者作色,褺布淨潔,作色皆好,是褺淨故。比丘有是三心,淨心、思心、智心,淨心為尸大,思心為三摩提,智心為崩慢若。尸大心者,不婬、不怒、不貪。三摩提者,攝心令不走。崩慢若者,心無愛欲,持佛經戒。如人有褺布,褺布有垢,人欲染作色,以著染中,色不明。比丘不定在淨心、思心、智心,欲得道者難,坐心不解故。比丘心自解,坐思即見天上,具知人心所念,亦見地獄、餓鬼、畜生善惡所趣,如清水下有沙石,青黃白黑,水中所有皆現,但水清故;求度世道,如是心清淨。譬如溪水,濁,下沙石不見,亦不知水深淺;比丘心不淨,不能得度世道,坐心濁故。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告比丘:「若有淨心思心智心,師所教授,弟子當學,思師同不能入弟子心中,端弟子心,比丘當自淨心,端是心,心端則得度世道,當自說已得度世道,斷生死之根本。」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告諸比丘:「心有三垢,婬垢、怒垢、癡垢,持淨心却婬垢,持思心却怒垢,持慧心却癡垢,比丘自說以得度世道,斷是生死啼哭憂思之本。」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

佛告阿難:「我般泥洹後,阿難從佛口受聞經戒師法。阿難當道言:『我從佛口聞是法,當為後比丘僧說之。』阿難!若不得藏匿佛經,極可列露,經中無所疑,我般泥洹已後,諸比丘當共持法。其有他比丘,妄欲作師法,其經中無禁戒者棄,勿持壞佛法。其有他比丘,妄增減佛經戒者,阿難若當言:『我不從佛聞是經法,若何以妄增減佛經戒?』比丘有不解佛經者,當問尊老比丘。阿難!所見佛經戒,所從佛口聞者,為比丘僧說之,勿增減;其有欲增減經戒者,阿難!若當正處,非法者棄勿用。阿難!若當言:『佛不出是語。』當謂之言:『若何以欲壞佛經戒?』中有癡比丘,不解經戒者,當問尊老比丘,比丘不得怒。其有比丘,不了是經,中有比丘,知經戒,知佛所說,當往參問。其有比丘疑於經戒者,來問比丘僧,當說言:『從其師聞。』各自說其師名字。比丘說經戒者,不得疑言非是佛所戒勅,比丘僧皆在結經中,在中者用,在結經外,棄勿用。疑不解經戒者,當問何處有長老比丘明經戒者,當往問其經,問者不得言非是。其有疑者,阿難口解言:『我從佛聞,不入結經中,長老比丘所不說,棄勿用。諸比丘當處經戒,諸比丘處經戒之後,當共持。』其有比丘,疑言是非真佛經,不樂經者,諸比丘當逐出之。天下禾中生草,草敗禾實,人當誅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實。比丘惡者,不樂經不持戒,壞敗善比丘,諸比丘當共逐出。中有賢善比丘,好經戒,往詣比丘所:『佛語諸比丘:「所持所知所學,當授與比丘經戒。」』當言佛在時,於某國、某縣、某聚、某處時,與某比丘相隨,說某經戒,持是經戒,不得呵言非佛。所語當轉相教,轉相承用,長幼當相撿押。無得以佛般泥洹去故,不相承用,相承用諸天人民,助喜皆得福,可使佛經長久。

《長阿含經*佛般泥洹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