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派克醫生的原生家庭背景:派克醫生的親生母親是思覺失調症病患,發病後終身住院。她有昆蟲恐懼症與相關妄想、幻覺,會尿失禁、重覆自殘,宣稱要把蟲從身體挖出來。派克醫生身為精障二代,對於精障者具有解救的使命感,出於特殊家世背景而自願下鄉挑戰精神醫學界的棘手個案。
病患喬:公認無法醫治、必須一生住院的終身病患,病名不詳。從六歲起被關進精神病院,有昆蟲恐懼症,發病模式從「暴力加害者」轉變成「恐懼誘導者」。對派克醫師謊稱為家暴受虐兒,遭其「對貓毛嚴重過敏可能致死、具有「厭貓症」、虐貓惡行、又會毆妻的家暴父」虐待。喬自認為精神正常乃「正常人」,為他發瘋或自殺的醫護人員才是「瘋子」。
A醫師的診斷:喬是不能治療、只能阻止其加害他人的「怪物」。喬是「重度受虐兒」,會模仿他人的「負面暗示」而把該「負面暗示」重演、再現、強化到極致。A醫師已經發現喬是「父子亂倫性侵兼生母故意無視丈夫性侵兒子的犯罪現實之重刑案件的性暴力受虐兒」,但給予童年的喬錯誤的心理治療,讓喬把犯下男男性侵犯行的獸父想像成他「自己」,進而異化出第二個人格、解離性人格:一個以誘導他人妄想並以他人痛苦為食的「畸型怪物人格」。早期A醫師嘗試找神父對喬進行驅魔儀式但中斷失敗告終。
G醫師的診斷:PTSD、反社會人格、虐待狂、睡眠障礙(夜驚、睡眠癱瘓)、急性昆蟲恐懼症、心理早衰。出於不當移情作用,未婚的G醫師把喬當成兒子並為測試他是否痊癒而刻意給他一隻小貓。喬取得小貓六天後殺貓並拔下貓頭、寫下霸凌G醫師的辱稱並挑起G醫師的童年創傷,讓G醫師因自殺未遂而離職。
派克醫師的診斷:被喬哄騙,初初相信喬是被雙親拋棄、監禁在精神病院的「正常人」,意圖協助喬逃脫,但喬主動向院方告密而計劃失敗。派克醫師為了解真相親自造訪喬的原生家庭豪宅,在兒童房的地毯發現指甲、牆壁裏發現六歲的喬的屍體,證實他早已死亡並且被怪物取代、化身成喬的模樣住進精神病院,數十年以該院醫護人員、工作人員、精神病患的「恐懼」及「痛苦」為食。事後,派克醫師直球對決聲稱住院中的「喬」(怪物)實際上並非人類、目擊其魔物真形(某種魔蟲妖物)。「喬」(怪物)逃出精神病院,數日之後,喬的親生母親跳樓自盡、喬的專屬心理醫師A醫師心臟病暴斃,「喬」(怪物)跟蹤派克醫師並攻擊喬瑟琳。
喬瑟琳的結局:派克的同居女友。被逃脫在外的怪物喬襲擊後放棄博論、得憂鬱症,與派克結婚並搬進新家。
(二)對精神病患的三種現象詮釋
以唯識觀點綜合文學觀點,對於精神病患的心理狀態不妨區分為三種:
一、 純粹心理疾病:
第八意識主體沒變,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產生病理變化而異化。
二、 鬼神等其他眾生附體(多元驅魔、驅鬼等傳統宗教儀式的起源):
第六意識、第七意識被其他眾生侵入、改變,其他眾生與第八意識共存或企圖侵占、取代第八意識。
三、 本尊已經被妖怪殺死,妖怪幻化成本尊的身體樣貌並冒充本尊:
這個詮釋版本就是本書的核心論點。表面上是言行異常的精神病患,實際上是殺害本尊以後冒充成本尊的非人類、妖怪。既然是偽冒成人類的非人類、妖怪,當然會出現許多不符合正常人性的言行。
(三)功效
這部文學作品很療癒,尤其對於在工作、家庭方面必須長期與眾多精神病患相處的專業人士而言實屬紓壓之作。如果精神疾病都是妖怪所為,事情會單純很多,境界也很容易處理。但正為精神疾病患者是「人」就有人權保障的運作空間,運作上就萬分複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