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地中海大叔的煩惱


被路人叫住習以為常,這回是名腳踩拖鞋、髮絲稀落的大叔,開門見山自述想問佛教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甲道場某信徒一天抽三包菸。他邊說邊皺眉。「世俗人嘛,不是出家人。」我淡談回應。「當然世俗人!」他大聲確認。「在家信徒不一定持戒啊!」我說。第二件事情,乙道場不好,因為他身為教務主任的妹妹捐幾百萬給那間道場去。「她死後我們沒分到半毛!你們佛教這樣不好!」他大聲訴苦又大步離去,把高分貝的怨訴拋在身後,不想聽法師說明。

佛教界絕大多數信徒都很顧家。法師普遍強調「家庭也是道場」或「孝親慈幼」的知見,佛經又處處可見佛陀指導在家弟子如何在家修行、圓滿家業的諸多法門,會堅持將遺產悉數供養三寶而不願留給世俗親人通常為兩大因緣:第一,亡者本身是出家眾,依佛法,其遺物等於三寶物,必須全部回歸僧團所有或由佛教界決定處理方式。第二,亡者本身雖是在家眾,由於確信其親族會將遺產使用於殺盜淫妄酒等惡用上自害害人,為保護陽上家屬或維護社會公益,寧可布施三寶或慈善救濟再將功德回向家族成員。萬一亡者深感陽上家屬「無有親情,無有正念,財產不做正用,只為貪圖遺產放佚五欲」的話,陽上家屬分不到遺產的機會就很高。

今試舉《優婆塞戒經》部分指導家業如何成就的經典原文:「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在家菩薩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經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慧施。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愍,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樗蒲圍碁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妬,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

上述經文除了明文指導在家弟子要照顧親人,也特別指導國家領袖如何領眾。既然經教佛語及現代僧眾都強調在家菩薩以家庭為道場、善護念家人、布施利他、護國護民的知見,俗眾也不必針對遺產分配打太多妄想,只要捫心自問「我將來可能怎麼運用遺產?我以後會怎麼花錢?怎麼生活?我的理財規劃是否符合善法、善用、自利利他?」便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