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表達能力是後天訓練


身為貓奴,以前在愛貓們身上花很兇的醫藥費。依經驗,幼貓比成貓難救,有品種比原生種難救。獸醫說幼貓死亡率高是高在小貓太小、身體不適不會表達;等奴才發現小貓「很不對勁」通常已命危或重病。

成貓不一樣。成貓長期與奴才互動,不只學會人類部分行為模式、表情、語言,還從主奴互動中陪養出溝通默契:缺什麼就表達什麼,心情不好或身體不好也會秀給奴才知道。當年我的貓兒子就很厲害,一不稱他的意就皺眉頭,不同需求有種種叫聲、動作。

人類也一樣。人類的幼童除非「語言能力極早熟」,否則對於身體不適通常不知道怎麼「說」,拖到成人發現往往已經很嚴重。這方面,如果要認真做好,恐怕要結合幼教、幼兒語言專家拍片來一步一步教會小孩子如何表達身心的病痛。而且,必須用可以讓成人理解的方法傳達給成人知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