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佛說寶雨經》綱要


若供養法,即是供養一切如來


一、授記:佛陀親自授記天子轉世現女王身後成佛(首卷),佛陀親自授記長壽天女將成佛,佛號長壽如來(末卷)。

二、比喻:以地、水、火、風的特性比喻菩薩,以風、空、月、日、獅子、蓮花比喻菩薩法,以醫病關係比喻佛陀與眾生。

三、六度菩薩行門問答。

四、證量比較:佛與菩薩法性無別,功德、威力有別。簡述菩薩相好、諸地、諸三摩地、陀羅尼、六神通、自在、十力、四無所畏,簡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悲,宣說如來廣大威德。

五、詳論菩薩行門:

簡述菩薩如何持無量大法雲雨、安立最勝宮殿種種莊嚴、於眾會演說種種妙法、調伏成就眾生、成就善調伏、成就自性寂靜、成就心無猶豫、成就智如海。

(菩薩發十心而成就心無猶豫:廣大心、清淨心、無猶豫心、深信如來三密、深信如來菩提、深信如來出現、深信實相、深信如來言音深遠、深信如來調伏有情)

簡述菩薩如何得微妙智善巧、得希求出離善巧、得真實善巧、得應辯才、得解脫辯、歡喜滿足、令有情領受所說、為說法之師、得隨法性行、得法界善巧、得空性、得無相行、遠離一切依止願、行於慈悲喜捨、示現遊戲神通、遠離八無暇、得不退轉菩提之心、宿住隨念智、不離善知識、遠離惡智識、得證如來法性身、得金剛堅固之身、為大商主、善行於三摩呬多心、受糞掃衣、受用三衣、不隨他行、乞食、一坐(一切智坐;法座)、一食、阿蘭若、樹下坐、露地坐、塚間坐、常坐、隨敷坐、修習瑜伽、持素怛纜藏、持毘奈耶藏、善軌則所行境界、具足威儀、離慳貪嫉妒、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善巧供養一切如來、降伏我慢、得淨信、得世俗善巧、得勝義善巧、得緣起善巧、能自了知、能知於世、生清淨佛剎、得處胎藏塵垢無染、得捨家出家、能得淨命、得心無厭倦、能行一切如來教敕、面門微笑永離顰蹙、能得多聞、能攝受正法、成就為法王子、得釋梵護世之所承奉、能知有情意樂隨眠、得成熟有情善巧、得隨順住、得安樂住、得攝事善巧、能得端嚴、為所依止、如大藥樹、能勤修福德、得變化善巧、速疾能於無上菩提現等正覺。

2014/12/28

佛典故事:採花賊 The Flower Thief


男人是個窮光蛋。縱使家貧如洗也捨離不了女色淫欲,拼死拼活追求一個心儀的女人,想娶進門當太太。一個追,一個閃;她對男方的生活經濟困境極度不滿意,不太想答應他的求婚。「窮鬼!你要是有辦法摘一朵優鉢羅花來送我的話就嫁給你;不然一切拉倒免談,哼!」她高傲地對他放話。

貪圖淫色的男人決意為女人當賊。國家節慶快要到了,屆時可以下手──全國的女人都會在頭上戴優鉢羅花飾,種滿名花異卉的皇家花園裏的大花池也正值盛開花季,機不可失。

「誰?誰躲在花池裏?」警衛厲聲大喝。

「我是鴛鴦!」窮光蛋大聲回答。

「原來是賊!來人哪,快來抓賊,把他送到國王那裏審問!」警衛下令圍補。

「唧唧咕嚕、咕嚕唧唧、……」窮光蛋沿路叫個不停。

「吵死人了,閉嘴!」警衛不禁轉頭笑罵,「你這個笨賊!之前不學鴛鴦叫,被抓到才學有什麼用?」


原典出處:《百喻經 貧人作鴛鴦鳴喻》


-無明筆記-

一、凡夫愚人一生為欲望造惡業,不懂得調伏自心無明三毒、改惡行善,等臨命終時才追悔「我現在好想修行善法啊……」也來不及了,直接被獄卒抓到地府交給閻羅王。

二、一般而言,男眾為淫欲心失控而不惜造下惡業的現實事例相當多,代代如此,國國如此。為何佛陀多訶女欲?耽染女色為何容易犯下錯誤、身敗名裂?

三、鴛鴦在現代已屬瀕危動物,有絕種風險。中國人好食野味、好用羽飾、好進中藥,非法盜獵氾濫;為發展經濟嚴重犧牲環保,其棲息嚴重受破壞。

2014/12/27

佛典故事:絕望 Despair


兒子帶一千個員工遠行經商,打算把眾多物主寄賣的純金寶飾帶到異國高價轉售。出發前,父母特地對兒子再三交待:「兒子,你仔細聽好!這些寶物都是別人的所有物,你要小心守護,千萬不要弄丟了呀!」「好啦,我知道了!」兒子漫應著,轉身就出門了。

他率領的商隊才出發不久就粗心大意、疏忽放逸、心不在焉地把大批還沒轉售的寶物遺失了。身為隊長的兒子知道自己要為此負責,憂鬱、慚愧、羞恥到不敢回家。壞消息一傳回家裏,父母相視而泣:「嗚……我們這對老夫老妻真是不幸,生到這種敗家子!雖然是我家的兒子,卻犯下這麼大的錯誤,就算傾家蕩產恐怕也無法收拾!我們晚景一定貧苦淒涼,哎……好絕望!」

年老的父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不久就雙雙往生了。遠在異地的兒子收到父母雙亡的噩耗後覺得人生最後一點依靠、希望都泯滅了。萬念俱灰的兒子感到無比絕望,也隨後身亡。


原典出處:《僧伽吒經卷三》


-延伸思考-

「佛說此法,於我法中無淨信者,彼無所望,臨命終時,為憂惱箭射心而死。如彼父母,為彼金寶絕望憂惱。」

「於我法中無淨心者,臨命終時受諸苦痛。先福受盡彼不種善,臨死時至憂惱箭射,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痛,作如是言:「誰救濟我,令我得離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2014/12/25

佛典故事:奴隸的工作哲學 The Slave’s Work Philosophy


「奴才!」主人即將出門遠行,把家奴叫過來交待:「你要好好看家,顧好家門,管好驢索。知道嗎?我走了!」「是,主人!」家奴恭恭敬敬地回答。

主人前腳才踏出門,家奴後腳就心癢難耐,換他也想出門遛一遛。隣家住個富豪,正請大牌明星來歌舞表演。音樂聲不停地傳過來,家奴再也忍不住了。他把驢索綁上門,再把門放在驢背上,把驢牽到隔壁去,坐下來欣賞稀有難得的娛樂表演。

家奴前腳才踏出門,盜賊後腳就闖空門,把主人的金銀財寶全偷得精光。家奴看完表演後,心滿意足地回家,把大門歸位又重新把驢子綁好,一副沒他的事的樣子。「奴才,我回來了!」主人才進門就發現不對。「我的財產呢?怎麼都不見了?」家奴一臉不在乎:「主人,你出門前只交待要顧好家門,管好驢索。我一切都遵照您的吩咐辦理。除此之外的事情,奴才通通不知道。」主人聽到這裏心裏已經明白了大半:「留你顧門的目的正是為了保管財物。財物都弄丟了,你還守個什麼門哪?」


原典出處:《百喻經 奴守門喻》


-無明筆記-

一、守護六根門頭的目的是為防免心識外逸、耽染六塵;為看守無明驢而看管愛索。若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馳五欲,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忘失正念,則一切道品法財悉皆散失。

二、這則故事若以現代職場分工以觀,意義又不同。一般而言,愈落後、封建的國家就愈盛行僱傭家奴,以使役低階勞工來抬高自己的主人身份為傲,在心態上往往不將勞動者當成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而是必須聽受自己的命令行事的「奴」。近年台灣家庭盛行僱傭外籍勞工,各類凌虐、侮辱、剝削、性侵惡行時有所聞,是否與「視勞為奴」的封建心態有關?


2014/12/24

年輕有誰不業障? Who Hasn't Made Mistakes In Youth?


「你這種人也會出家?」好友驚。

「不會吧……有辱佛門!」好友揶揄。

「你會不會破壞佛門聖地?」好友猛酸。

(慚愧地要死,但是,不能壞人善心……)

「你們看,三寶這麼慈悲,師父心量這麼廣大,連我這麼下劣的根器都收,要是你們肯修行還得了?個個一定成就遠超過我!」當年初剃度的我不好意思地臉紅著。

小僧常安慰居士,放心,這麼業障深重的都能修行,你們的修行成就必定遠勝於我!四小不可輕;年輕人不可輕;念頭轉了,三業轉了,仍舊佛性本具。


佛典故事:存在 Being


賊村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出生在賊村的村民全體當賊。

「喂,你!」外人叫住村民。

「什麼事?」村民老大不情願地轉身回頭。

「你是這座村子裏的人,對吧?」外人逼問。

「村子?這裏哪有什麼村子?沒有嘛!」村民連忙否認。

「明明就有村子。我問你,你們村裏有一大口池塘,你們昨晚在池邊聚餐烤牛肉,對不對?」外人步步逼近。

「什麼池塘不池塘?沒有就是沒有!」村民打迷糊仗。

「你還假!就是旁邊有一棵老樹的大池塘,不是嗎?就在那裏!」外人遙指遠方依稀可辨的樹影,兩眼直勾勾地瞪者他。

「樹?沒有。沒有樹!」村民睜眼說瞎話。

「你──我問你,你們昨天集體共謀偷走我的牛的時候,是不是先在東方集合?」外人認定對方故意撒謊。

「東方?沒有,哪來的東方!」村民猛搖頭。

「你還嘴硬!說,你們是不是在中午偷我的牛?」外人有點生氣。

「沒、沒有,沒有中午!」村民又搖頭。

「你從頭到尾都在騙我!世界上就算可以不存在村落或老樹,怎麼可能不存在東方或中午?你說的全是謊話,打妄語!說,你們偷完牛殺來吃了沒有?吃光了沒有?給我講實話!」外人覺得快要講不下去了,開始發飆。

「……吃……吃光了……」村民知道再也裝不下去了,只好低頭認栽!


原典出處:《百喻經 偷犛牛喻》


-無明筆記-

一、村民比喻覆藏罪過又不肯發露的破戒者,失牛者比喻諸天善神。詰問過程比喻天人以天眼觀察人世,凡夫無所覆藏,造下惡業後無從欺瞞。

二、一般而言,私領域的妄語要拆穿很容易,公領域的妄語要拆穿很困難;個人芝蔴綠豆大的私事很好揭露,法人造下重大惡業反而很容易運用體制架構重層遮掩,有時甚至可以欺騙偽詐到事隔好幾世紀後才被子孫查證、翻案、揭發。生活在自然人難以監督法人、法人(含公私法人)時常濫權侵害人權的現代社會,人民何去何從?

佛典故事:一枚金幣 One Gold Coin


「大爺,請把我的毛衣還我!」失主低聲下氣地懇求,「你從我身上剝下來的那件毛衣值一枚金幣。我用一枚金幣跟你贖回來,成不成?」兩個人不幸在荒郊野外遇上打劫。同伴跑去躲在草叢裏大氣也不敢吭一聲,他只好自力救濟。

「一枚金幣?在哪?」惡賊口氣相當不好。

「大爺,在這裏……」失主鼓起勇氣走上前把惡賊手上的毛衣的領口解開,將自己事先縫藏的一枚金幣取出來放到對方手掌上,再度向惡賊求情:「大爺,這是純金!你要是不相信的話,我有個鑑金師朋友就躲在旁邊的草叢裏,您不妨親自問他。」

「哦?純金打造的金幣!哇哈哈哈……」惡賊狂笑一番便將毛衣搶過來,揚長而去。


原典出處:《百喻經 為惡賊所劫失㲲喻》


-無明筆記-

一、鑑金師、失主、惡賊三者比喻什麼?若一枚金幣比喻修行上的功德法財,惡賊比喻心念上的煩惱賊,鑑金師的迴避方式與失主的面對方式各代表什麼?

二、若一枚金幣比喻大圓鏡智,惡賊比喻六塵煩惱境界,鑑金師非所有人卻能證明其市價,失主雖為所有人卻無法證明其市價,惡賊既非所有人也無法證明其市價。鑑金師與失主又各自隱喻何等意識狀態?

三、「逃境安心」與「修遠離行」有何不同?發心不同?解釋不同?目的不同?或者因個案而異,隨境、隨人、隨事有不同詮釋?

2014/12/23

不邪淫戒:眾生苦難


當事情發生在他身上

男孩自白他混女人圈、與女眾同居、吸毒。他討厭男人,很少有男性友人,性侵被害人所組成的治療互助團體例外。他在童年時曾被一個有婦之夫(一個擁有異性戀婚姻假面、娶妻生子的已婚男犯)強暴,從此一生憎恨、敵視、排斥男同性戀或非男同性戀的單純男性友誼。

他的女朋友很雜,有的本身吸毒,有的帶他吸毒,有的為他墮胎。社會並沒有打算否定或糾正他從此在不同女子的床第間流浪、女性性伴侶一個換過一個又不正式結婚的行為。社會並沒有因為他曾經被性侵害而公開鼓勵他一生禁欲、單身。

當事情發生在她身上

女孩自白她被大學學長強暴。她沒有為此討厭男人,還是交男朋友,笑稱不知道何時會分手。她沒有加入任何性侵被害人所組成的治療互助團體,一樣在婚姻市場浮沉待嫁。

女孩自白她被公司上司強暴。她為此將眼光從男性身上轉往女性,雖然還是對異性好奇,但是開始高度注意她的女同性戀同學們的日常戀愛活動。她沒有加入任何性侵被害人所組成的治療互助團體。社會與家庭一起安慰她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好男人存在,不要為一兩件不好的經驗以偏蓋全。

當事情發生在信眾身上

公開向法師反應他討厭男同性戀者的男信眾當中有一部分在成長過程曾經發生被男性追求的不快經驗。他們通常會以噁心、娘娘腔、不正常、邪淫等來形容男同性戀者,並且一生努力在生活上宣傳高貴的異性戀身份。社會不認為這類厭惡排斥心理有必要調整,樂見其成,愈敵視愈好。

公開向法師反應家庭發生亂倫強姦事件或曾有性侵遭遇的女信眾當中有一部分成為終身女同性戀者,經常被鼓勵不如分手、轉性、禁欲、單身。有一部分在強大心理創傷下繼續找理想男友或丈夫,高比例故意隱瞞過去。她們對重罪性侵犯本人或淫心熾盛到變強暴犯的異性戀性侵犯全體倒沒什麼形容詞。

她們親身體驗過異性戀文化最黑暗的兩大傳統核心成份(一、千古以降均盛行近親亂倫產子,含王室在內。二、代代盛產以男方性侵女方為主的強姦行為),卻很清楚異性戀文化以準軍隊文化的模式無從不在地運作。她們當中若曾因受傷、驗傷、驗孕、自殺而就醫住院者,院方通常會積極安排或轉介心理諮商或輔導,目的是希望受害人走出身心痛苦、不要對男性絕望,以便日後依舊能按異性戀文化要求從事交媾產子等性行為。

當事情發生在異性戀主流文化圈

不論發生再黑暗、殘暴、不人道、惡質的性犯罪、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只要結果是造成被害人對同性的憎惡敵視,主流社會樂見其成、放任不理,甚至積極協助這類心理的傳播、深化。相反的,當結果是造成被害人對異性的憎惡敵視,主流社會就主動介入,希望被害人不要從此排斥與異性之間的性行為,希望被害人不要就此放棄異性戀淫欲,積極協助這類心理的消滅、拔除。

當事情發生在個案

個案往往比教條更逼近現實人生。個案重層累積所折射出來的異性戀社會的性道德有多重人格。

簡而言之,不論何種性傾向,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被定義出不同的正淫邪淫標準。異性戀主流文化一向不會為了占邪淫惡行比例最高的異性戀邪淫行為否定異性戀文化傳統。不但不否認,甚至無孔不入地勸誘宗教師破戒過異性戀性生活。整體而言,就是一種千方百計要逼每個人類過異性戀生活的準軍隊文化--它不僅對非異性戀者極不友善,對梵行無淫者也一樣高度不友善。

在準軍隊文化裏,愛是不存在的,香火結合的主要成因是秤斤論兩的社會條件。一切只是為國家機器量產人口,趁眾生迷迷糊糊搞不清楚時下墮,等老死至近時才私下找法師們哀嘆悔不當初;當年要是沒有結婚、沒有嫁娶、沒有生小孩或沒有生那麼多就好了……

2014/12/21

佛典故事:禿 Baldness


醫病

「哎喲,禿頭真麻煩!冬天冷得要死,夏天熱得要死;不論白天晚上都被蚊蟲叮咬,難過死了!醫師,您是大家公認的權威名醫,拜託您一定要幫我治好!」頂上無毛的病患愁眉苦臉地向名醫傾訴。

「這……」醫師突然脫掉帽子,露出自己光溜溜的腦袋,笑著安慰一臉煩惱的病人:「你看,我也有禿頭,跟你一樣痛苦。要是我能治的話,老早就應該先把我自己的禿頭治好了呀!」

醫死

「哎……生老病死實在好苦,煩惱無量,深以為患!大師啊,你們身為沙門、婆羅門,是大家公認的名師,請發慈悲心醫治好人間世的生死無常境界,令我們眾生常處安樂、永生不死吧!」受苦受難的眾生不停地向宗教師們傾訴。

「啊……」宗教師們突然亮出往生筆記。筆記上面有長長一大串歷屆各教各宗各派已經往生、圓寂的已故宗教師名冊。「你看,我們雖然走宗教這一行,有身累就受生死無常業報,跟你一樣必將死亡,無法永生不死。如果我能治的話,不是應該先讓我自己免於死亡,才有辦法教你長生不死之道嗎?」


原典出處:《百喻經 治禿喻》


-無明筆記-

人類在有限的醫學及科學領域內的確有能力治療部分疾病,但是千古無法醫治死亡。時空相隔二千多年,現代禿頭治療技術雖已大幅進步,依然無法百分之百根除病例。

醫師有能力醫別人卻沒能力醫不好自己的事情在現代醫學界並不少見。例如:專治憂鬱症的心理醫師能治好大量憂鬱症病患卻不見得有辦法治療自己的憂鬱症,往往要求助於醫界同行為己治病。相反的,宗教師或信徒自己有辦法用功受益也不見得必然具足幫助他人修行解脫的能力。能自利者不盡然能利他;能利他者不盡然能自利;自他均利的圓融菩薩行門尚須事上精進修持。

此外,這則故事亦點出語意學的曖昧性、不確定性、多元詮釋性;死亡的情境定義為何依個案而異:若是指每個人類必定經歷色身生命終了的「死亡」,不可醫。但是,若是指特定致死疾病所可能導致病患染病致死的「死亡」,可醫。

醫病與醫死雖然是層次極為不同的兩項人生命題,有時也有競合的可能:例如,醫學發達後將原本在歷史上致死率極高的致命絕症一一轉變為可以治療的疾病的話,醫病的同時是否也意謂著在某種程度上醫死(延長存活年限或增長壽命)?業報身生必皆死。縱使無病苦,人體終局衰敗壞散,無常死亡不可醫。但是,急慢性致命疾病有醫治的希望,救一次致死疾病就延長一次生存壽命。現代醫學文明進步也是現代人平均壽命比古人更長的主因之一。

2014/12/19

佛典故事:與水對話 Talk With Water

Water talk or mind talk?
之一 無情版

「好渴!」

哪來的水桶?

「……水!」

水桶連接著水管,清新乾淨的水不斷流進來又流出去;水是活的。

「太好了!我要喝!」

水流的聲響如此悅耳。進水出水如故,不為汲飲而增減。

「水桶,我已經喝飽不口渴了,你不要再進水!」

口渴的是行人,解渴的也是行人;與水何干?照流不誤!

「氣死我了!已經告訴你我喝飽了,叫你不要再進水,你還一直進?」

水流聲被他盛怒下揮落的拳影打亂了節奏。流聲變調,活水依舊。

「你這笨水!我打,我打,我打打打──」

「喂,老兄,你在幹什麼?」在地人遠遠地看他對水桶大吼大叫、大發雷霆,連忙跑過來勸阻。「你這不是犯傻嗎?怎麼這麼愚癡又沒有智慧?與其一直對水放話叫它不流,你怎麼不直接離開就好了?來來來,別氣了,跟我走!」在地人邊安撫他的情緒邊挽起他的手,好不容易終於止住他的怒吼,把他帶到別的地方去了!


之二 在欲版

「好想愛!」

哪來的欲望?

「……五欲之樂!」

人間世串連起欲心共業,五欲之樂不斷湧起又滑落;欲水是活的。

「太棒了!我要愛欲!」

五欲的滋味如此迷人。有需求不止的消費市場就有源源不絕的生產供應,不因享樂沉溺而增減。

「欲望啊,我已經夠了、累了、厭倦了!你不要再來!」

口渴的是行人,解渴的也是行人;與水何干?照流不誤!

「氣死我了!已經告訴你我不想要了,叫色聲香味觸塵別再來,不聽話?」

五欲事相相續不斷,只被瞋心打亂生活節奏。定義變了,五光十色依舊。

「你這笨蛋五欲!我壓,我壓,我壓壓壓──」

「喂,修行人,你在反彈什麼?」過來人遠遠地看他對境界大吼大叫、大發雷霆,連忙跑過來勸阻。「你這不是犯傻嗎?怎麼這麼愚癡又沒有智慧?與其一直對五欲炮轟叫它不來,你怎麼不直接收攝六根、遠離境界、止息妄想就好?來來來,別氣了,自性自悟自解脫!」過來人邊安撫他的情緒邊提起他的正念,好不容易終於止住他的瞋火,把他引到正確的修行路上去了!


原典出處:《百喻經 飲木筩水喻》


-無明筆記-

一、與世界對話的第一步是傾聽自心。真誠溝通,平實面對,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了解世界。因為了解而包容,因為包容而得以和平安忍共存。不論從真諦、俗諦、中諦任一諦下手起修均如此。

二、心念與欲境的關係好似拍皮球,愈拍愈跳,不拍不跳。心不相應,妄心止息,業力阻斷,妄境也就產生不了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