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多元融合路


曾經有好幾度,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會笑咪咪地問這個問題:

「你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

如果老老實實回答,有幾次老人家當場會反應:「啊,你比較雜啦……」看著對方垂老的笑顏,我相信對方並沒有罵人「雜種」的意思。他只是活過了一個身家、背景、門第、血統畫地自限又分立對壘的年代。他曾經活過族群之間有心結、誤解、衝突、敵意的年代。

那麼,如果這類問題容易收到這類反應,就也笑笑地開個小玩笑,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呢?老人家會仔仔細細觀察你的飲食、用語、生活習慣,並且,三不五時又常常丟來這樣一句:「你是外省人對不對?」「你是……對不對?」對老人家來說,血統與祖籍是他界定人際互動的座標;身家背景是必須打探的資料。如果不給他答案,可以一連觀察幾個星期、幾個月之後,再三問個沒完。也許,老人家對你的人格特質與人生觀念一無所知,但是,他要在出身背景上得到一個標籤似的固定答案,才能將你好好地分類對待。沒有惡意,只是他的年歲所印刻出的分別習慣。

那個時代有其時空因緣與歷史背景。很難跟老人解釋,世界上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國民,來自四五十個以上的國家,來自二三十個以上的族群。常常一家子祖孫三代加起來,已經走遍了五六個以上的國家,融合了三四個以上的種族,一家子平日講四五個不同國家的語言,滿街招牌上寫著好幾十種不同的文字。這些,家家戶戶習以為常。

「多元融合」對某些長輩來說,是個新發展,也是要重新接受與面對的概念。他們活過不同族群通婚會引爆家庭革命與糾紛的年代。對他們而言,我們這些融合了不同血統的新生代,個個都「比較雜」--他們的年代,多元發展尚在起步,人們還在摸索。在他們的心目中,當今的多元化,不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比較雜」。

有時,明白老人家非常喜歡這類話題,也就陪著聊一下,順道問問對方。對方的答案常常是:「我的爸爸是哪裏人;我的媽媽是哪裏人;我家本來是哪裏人;後來成為哪裏人。」有趣的是,對方父母雙方也往往來自不同的地方,跨省、跨階級、跨世家、甚至跨國者也不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形式。不過,老人家本身,會直接把它簡化為「外省」或「本省」兩個選項;或者,完全忽略母系血統,只片面肯認父系血統,就此下一個結論。

老人家完全沒意識到,他其實和我一模一樣,都「比較雜」。在這類對話中,我發現,老一輩忽視母方血統,跳過本身是混血兒的事實,片面只認同父系血源,對外也只宣稱父方血脈,是十分常見的文化思維習慣。或者,是來自那個時空的集體思維習慣。

有一陣子,我會笑答:「我是地球人!」老人家會慈祥地覺得這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也哈哈大笑起來。就讓一句笑話、一場善緣,在大家的笑聲裏,與歷史和解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