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道場時,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
諸法之實相,則是眾生相;若取眾生相,則遠離實道。
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別相。
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印。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佛演說隨順第一義,雖說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相違故。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未知欲知根名諸法實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諸法實相。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爾時如段肉,未具諸根,不能有所別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塵。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雖有願欲知諸法實相,不能得知。菩薩生是信等五根,則能知諸法實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若菩薩得是信等五根,是時能信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取非捨,常寂滅、真淨、如虛空,不可示、不可說,一切語言道過,出一切心心數法,所行如涅槃,是則佛法。菩薩以信根力故,能受;精進根力故,懃行、不退不轉;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攝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攝實相中;慧根力故,於佛智慧中少多得義味不可壞。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五根所依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捨。依是根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故名「知根」。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記,乃至滿十地坐道場得金剛三昧,於其中間,名為「知根」。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滿故,名為「知已根」。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義無礙智」者,義名諸法實相,不可言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用是語言,能令眾生隨法義行。所以者何?言語皆入諸法實相中。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不二入法門是諸法實相門;異相即是二法,二法即是邪道。佛是無誑法人,不應行誑法,常行不二入法門;誑法即是異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定」名常攝心善法中住;佛於諸法實相中定,不退失,是名無不定心。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唯佛一人名不誑法,三堅固人中最上,苦樂心不異。一相異相、生滅相、斷常相、來去相——如是等諸法相,皆是誑法,虛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於諸法實相中故心無不定,無不定故心不異。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隱涅槃。法印,名為諸法實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如是分別,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中,盡皆一相,所謂無相,入佛心皆一寂滅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復有四種道:觀身實相道觀受、心、法實相道。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從得無生法忍來,得諸法實相故,一切煩惱及習盡。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中,不復染世間。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便智,於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以總相、別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字字隨所聞皆入一切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