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佛典故事:我的妻子 My Wife


男人生逢佛世,善根現前,千里遠行來到羅閱祇國耆闍崛山求佛出家。

「世尊,我想出家。弟子一心修行,妻兒俱可捐捨!」

「很好!出家後你就到大樹下禪坐修觀,思惟諦理!」

「是,師父!」

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持。初出家道心勇猛、嬌妻稚兒全可拋的比丘一入深山野林苦修三年以後心卻變了。他軟弱的意志動搖起來,自我懷疑所為何來,非常想家。三年苦行一無所得,念頭紛雜飄忽迷惘用不上功的他對妻兒的思念一天強過一天,一片歸心再也無法壓抑,這日豁然起身就箭步衝下山,頭也不回。

「愚痴徒弟,真是可惜啊!你只要再安忍一段時日就能證果了啊!」佛陀施展神通力關心弟子道業狀況後立刻化身為一個陌生的行腳僧,在路口迎面攔住半路退道的傻徒弟。

「法師打哪來、往哪去?這片青青草地平坦舒適,我們一起坐下來聊聊如何?」化比丘熱情邀請,春風滿面。

「豈敢!末學恭敬不如從命!」真比丘依言就坐,一臉苦相。「三年前我一心一意想修行,拋妻棄子來出家。三年過去了,一個人躲在深山苦修也沒證果,連修行的路頭都沒摸到,心裏後悔得不得了。當初我本來就不太想跟老婆分手,如今發現出家平白吃苦徒勞無功,心想不如放棄了吧?白費心力,倒不如下山回家重拾夫妻恩愛生活……」

「……」化比丘深深注視真比丘哀怨迷惘的雙眼,不吭一聲。

人靜了,猴來了。他們相視不語的當下突然從森林裏跳出一隻不怕生的老獼猴,逕自走到二人就坐的草地上蹲著搔癢,一臉閒適自得。

「法師,你看看這隻老公猴,」化比丘試探地問,「一隻年事已高的老獼猴怎麼會獨自跑來空地坐著?這裏連半棵樹也沒有!」

真比丘住山整整三年之久,對動物行為觀察頗有心得:「我認識牠,牠三不五時就會來這裏度假!依我觀察,牠有兩個正當理由。第一,牠妻妾成群眷屬太多,吱吱喳喳煩得要死,搶不到東西吃心情不好,只好單獨出來覓食;第二,牠整天在樹上跳來跳去把腳板磨到破皮出血,特地躲到這裏休息養傷,避免被大小家眷鎮日騷擾!」

「原來牠常常來這裏放風啊!」化比丘點頭。

「對啊!」真比丘目不轉睛盯著老猴子瞧,竟把懸心的老婆兒子忘了。

這邊才討論出暫定結論,老獼猴突然不安份地一溜煙跳回森林裏,飛快爬到一棵古樹上去了。兩個比丘目送牠離開,不禁啞然失笑。

「哈哈,你看到沒?」化比丘遙指牠小小的背影,「才沒休息多久就忍不住爬樹回家了!」

「看到了,笨猴子!」真比丘也開懷大笑,「這隻老猴子真是愚癡到極點!好不容易離開樹林來這裏清淨自在享受猴生,沒三兩下又不厭其煩鑽回族裏過吵吵鬧鬧是非紛雜的苦日子!」

「你敢笑牠?你還不是一樣!」化比丘收歛笑臉,正經八百開示起來:「你跟這隻蠢公猴有什麼差別?你三年前不是為一模一樣的正當理由求出家的嗎?正念認知妻妾舍宅似鎖身監牢、兒女眷屬如縳腳桎梏的你排除萬難辭親割愛,發出離心解脫生死踏上修行路。結果你看看,才過上短短三年清淨自在的好日子,你就忘記當初家業牽纏的煩惱痛苦了!現在又顛顛倒倒的急急忙忙想退道下山,鑽回情欲家牢裏過你以前那種恩怨是非愛恨夾雜、哭哭笑笑打打鬧鬧的地獄生活!」

「……」真比丘被這當頭棒喝一番提點竟不知應該如何回答,只是發楞。

「……」化比丘看真比丘楞頭楞腦的當下第六意識不再亂打妻兒妄想,非常滿意。他慈祥地笑一笑,回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色佛身,照得全山谷閃閃金光,飛鳥走獸都忍不住從四面八方趨光而來親近佛身。佛力加持下動物們一一識得宿命,深知過去不修墮畜牲道所為何來,不禁個個又愧又悔。

「啊!」真比丘這才發現促膝相談的師兄弟其實是師父神通變現,加倍驚呆言以對。

佛陀知道徒弟煩惱大到極點代表成道證果的機緣將熟,打鐵趁熱加倍開示:「情欲煩惱就如同樹根深紮於大地一樣堅固,縱使一時截斷還是會重長,就像情欲惑意沒有漏盡還是會重墮欲海受苦一樣!獼猴難得下樹又忍不住上樹重返猴族,就像人類難得出家獄又忍不住重回家獄一樣!心裏經常起貪念,我慢習氣日日長養,動不動懷念過往的淫欲生活,三毒無明遮障本具心性還一無所見!你的意識妄心不斷遷流,愛欲結使像葛藤纏繞於心,除了提起智慧心善分別諸法相以斷識心妄想以外還有什麼出路?眾生從愛水潤澤而受生,種種妄想、思想、念頭由愛水長養而滋生,生生世世墮在深不見底的愛欲泥坑裏無法自拔,只是重覆增長老死輪迴業報!」

真比丘一見佛光威攝已攝心,次聞法偈又戒慎自省,當場頂禮懺悔,責備自己退道過失。懺悔者,悔其前愆,改其後過;他就地修數息、隨息等正統止觀法門,直接在佛陀座下證得阿羅漢果位。一念之差,真比丘證成真羅漢;不但沒有重返家獄受苦受難,還召感天界天人來隨喜功德、散花供養!


原典出處:《法句譬喻經 愛欲品》


-修行筆記-

《佛说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這是針對具足出家根器、出塵之志、志超三界的佛子開示的了生脫死法門,僧眾、準僧眾、梵行居士、梵行菩薩戒子才契機。若當下已成立佛化家庭、肩負家庭責任的在家佛子還是要圓融在家行持,隨緣圓滿今生家業,父母夫妻子女各守本份、善盡已職。若當下俗緣情執家業已了、出世弘法利生因緣已熟也切莫昧於社會壓力逼迫自己投身自己不想要的婚姻生活;與其在不快樂、不幸福的婚姻中後悔折磨一生,索性做了和尚至少清淨自在法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