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恩怨怎麼看


相對世俗諦,有恩就有怨,對立而假有。恩怨性空,換個心境立場,角度會完全不同。例如,出家這件大丈夫事,有時也可以是小怨所成就的大恩。

以前的台灣社會,打罵小孩是家家戶戶司空見慣的事,打罵的人也會振振有詞,反正他自己也是一路被打罵大的,大家都這樣,被打大的當了父母就再打下一代,很正常。若真論有什麼分別,只是分有沒有打死打傷打殘,或者有沒有罵到自殺、離家、或只是單純心理壓抑創傷。

當年的共業是這樣:打罵者心無慚愧,為人父母者也常常群聚公開討論他們小時被打罵的慘況。到底一共打罵了多少代、幾千幾百年,這我就不清楚了。那年代,很少人知道打罵眾生是有背菩薩道、不慈悲、結惡緣、犯法背德;大家拼命打罵,大多數人都不珍惜小孩子。往往起惡念打罵完,還會跟小孩講他很「幸福」,沒有上一輩小時被打罵得兇,只是小意思修理修理。

就在那充斥言語肢體暴力的氣氛裏,聽了好幾年的「滾出去!」「你給我滾出去!」「這個家是我的!」幾次被轟上街,也就漫無目的走幾小時,再冷再熱也要等對方肯讓我進門為止。這種話一連聽好幾年,一個再笨的兒童也會開始思考:「他是真心希望我離開家裏吧?一直講、一直罵、一直打!」於是,青春期開始未久,我真的十分認真地思考、計劃、籌備如何離家;而且,也真心認為這是件好事,足以成就、圓滿對方的心願--只要人一走,不用再相處,不就再也不用常常亂發無明火、把人轟出家門了?換句話說,這件表面上看似很差的惡緣,卻替我打開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門:「家,是可以離開的地方。而且,離開也符合家人的期待!救了對方,也救了我,兩全其美!」

這種一般兒童不太可能產生的另類思考,很快就萌芽、茁壯、直到實現。之後,一年又一年,時間愈久,打罵有加的怨家,竟成為我畢生最大的恩人--沒有他,我不可能有走出家庭的勇氣;不可能擺脫一般人對家庭的眷戀執念;不可能提前計劃獨立自主的人生;更不可能看淡世俗家庭的一切。換句話說,以出世法而言,他是成就我此生出家修行最大的恩人。年復一年,我感謝他。的的確確沒錯,那個家是他的;而我生來就是個出家人,不過是隨緣借住一下子而已,早晚會出家。

世事是恩、是怨?看你的心念怎麼轉、怎麼觀、怎麼看待。有時表面是怨,實卻是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