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佛典故事:不只是和親 Not Only Making Peace By Marriage


迦葉佛出世弘法利生時,曾有一對彼此互不相愛、常常吵架的夫妻。日子一久,兩個人心都累了。他們特地相約一起到道場找比丘,求受八關齋戒。夫妻受了戒,又共同發願:「讓我們兩個人,以後投胎世世地位尊榮、家世豪貴;在人間種種鬥諍當中,常常一起和解。」

有願必成,隨願往生。這對夫妻雙方原生家庭的兩家原班人馬,轉世又遇上了:夫家父子成為梵摩達國王和梵摩王子,婆家父女成為波斯匿王與公主。這兩國的兩尊大王,常常起衝突吵架。領眾的人充滿敵意又彼此對立,乾脆各自帶領大票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在河的兩岸對陣,高高立起自國的標誌圖騰,怒目相視。

古代,從小男孩到長大當男人,學的往往是如何搶奪、競爭、對立、較量、比試。不學這個,叫他們怎麼辦?要是沒權、沒錢、沒本事、沒地位,比不上別的男人,往往就占不到女人。沒女人,對一個未證聖果、未離淫欲的(異性戀)男人而言,人生就是黑白的。男人又如何指望女人,尤其是又美又有家世又有諸般社會條件的「上品女人」,會肯屈就一個比不上其他男人的男人?男人之間要比,就競爭;也只能競爭。爭,養久了就成習氣,這也爭,那也爭。

世世代代,仇上養仇、怨上增怨,人類社會便感染上這種超強的致命慢性病「戰爭」。這種病,死的可不僅僅成億上兆人;這類傳染,死的可是代代無辜無奈無解無語問蒼天的子孫。「戰爭」這種病到現在還沒絕跡,甚至沒有人有辦法一了百了根治它。

列祖列宗的瞋心殺債要怎麼解冤釋結、化敵為友,關鍵也在子孫。

她們的男人在外面對陣,兩個王后分頭在兩國宮裏待產,一個生女,一個生男。生的喜悅,讓兩個男人一時之間忘了仇恨。他們龍心大悅,擊鼓唱令,分送財物給兵眾,歡慶無量地相約從此和解,讓這對新生兒和親。兩國既然決心代代互不侵犯,兩個國王也就帶著兵馬各自回國了。 

大人指腹為婚,以預約政治婚姻交換永久和平外交,兩個小孩的反應卻出人意表。 

七年後,才剛滿七歲的梵摩王子忽然送來大量珍寶禮物,通知波斯匿王說他要來娶新娘了。男方積極履約、不忌童婚,才七年就要討新娘,女方一聽非同小可,當場花容失色:「父王啊,人身難得我已得,諸根難具我已具,信心難生我已生,佛世難值我已值。父王啊,萬萬不要把女兒出嫁、身陷諸難,讓女兒永遠離開諸善知識啊。請父王慈悲,同意女兒出家吧……」七歲的公主顯然是嚇壞了。 

女人,生在民間、家世清寒很麻煩;出身王室,私生活處處扯上政治因素更麻煩。小公主不肯出嫁,當父王的波斯匿王夾在父愛親情與身為領導人的重責大任之間,非常掙扎:「我說女兒啊,當年妳還在母胎裏,我就答應把妳許配給對方了哇。因為有妳,我們兩國才和平友好,不相侵犯。我要是食言背信,違逆小王子的心願,他一定會把我當仇家;諸天也會嫌我失德,不加擁護;大臣人民一律對我失去信任感;又有違歷代先王留下來的古老法制。妳難道沒聽過嗎?鄰國的阿闍世王、波瞿利王等等數十個國王,都為打妄語而墮地獄啊。妳怎麼可以逼為父的也下地獄受苦?妳不應該拒絕我的要求。」波斯匿王下完結論,就火速派出外交使節通知梵摩達王,在七日內趕快叫王子來迎娶。 

小公主講不過父王,聽說已經派出使節回覆對方,心情非常沮喪。她換下華美的衣飾,換上粗衣簡裝,面貌憔悴地獨上高樓,長跪合掌。她哀傷地遙對祇洹的方向,說道:「如來世尊,大慈大悲,憐愍一切眾生。佛在一念之中能知三世。我今天好苦、好苦啊。願您哀愍攝受;請救救我……」她的誠心誠意,傳給了佛陀佛陀現身在小公主面前,種種微妙說法,讓她心開意解,當場證得阿那含果。 

七天很快就過去了。梵摩王子帶著數千萬侍從,珍寶、服飾、禮物列隊成行,出發來迎親了。他人才到宮裏,只見小公主跳上高空,示現十八神變(註:請注意,這是指證果所示現的神通變化,不是世俗人講的「女大十八變」),東西南北四處出沒,行住坐臥變化自在,變化完畢又從高空降下來。

「老天,我女兒什麼時候變成這樣,我怎麼都不知道?我真是愚昧……女兒啊,我從來不知道妳有這等本事,能自在神通變化,竟然還妄想用世俗塵穢來染污妳……」波斯匿王非常震驚。他知道女兒已經不是普通人,便向她懺悔自己的罪咎,應允她出家。身為未婚夫的七歲小王子也當場發起信敬心,打消了娶妻的念頭:「公主,我也一樣愚癡。我什麼都不了解,才會有這樣的想法。請聽我向妳懺悔;我也同意妳出家。」 

小公主如願出家後,成為一位阿羅漢比丘尼。


原典出處:《撰集百緣經、差摩比丘尼生時二王和解緣

-延伸思考向度-

國際政治智慧、宗教信仰與政權的關係、婚姻自主權、性別政治、外交技巧、真修實證、……這則故事裏有非常多大議題。古往今來,取得國際和平的關鍵究竟何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