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年輕:無常觀



之一、年紀

或許,僧眾是極致高齡化的特殊行業吧?活到這麼老(歐美國家的退休籌備年齡),居士仍然笑咪咪地說師父年輕。

年輕,是嗎?

我在歸程憶起早亡的師兄弟們。四十歲上下,四十歲出頭,五十歲才過,好幾位得癌往生,沒往生的也各有各的大小疾病。四十歲真的年輕嗎?在過勞死、文明病、環境污染盛行的全球高壓年代,一旦年過四十就隨時要有往生的心理準備了。

古書帶給人錯覺,以為僧眾都又老又長壽。不盡然。早亡僧眾也不少,當代年輕亡僧也很多。送了這麼多亡僧,我以為現代僧眾活過四十就算長壽了。

之二、工作

前陣子,居士才提「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八字真言,我就笑了。在家眾有得期待退休,出家眾本來就一路服務眾生、做到往生為止,一輩子沒有退休這碼子奢侈事。

我從來不奢望哪天能「不做」,打定主意僧職做到死為止。在世間,當老師或當教授的人可以退休。當僧眾不一樣,年輕也好,年老也好,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一輩子不會離開教職。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思考模式是以體力做務勞動來評價僧眾,沒有將自修用功或弘法利生等「腦力暨體力綜合做務式勞動」列為工作。也就是說,佛法才入中土未久,尊崇科舉式仕途教育的華人就將僧寶弘化的佛法教育事業(天人師也是「師」,宗教師,宗教界的老師)否定掉了。華人不怪在私塾教書的先生或上朝當官只出嘴皮子不算勞動,尊之為師為官為尊為上為天子,卻千古貶僧眾為「非勞動者」,說穿了就是職業歧視。一種拒絕承認法師就是宗教老師的古老身份歧視。一種全盤肯定世俗教育的功利價值且全盤否定佛法教化的文明價值的價值系統歧視。

我認為這是華人的悲哀。華人的宗教師(例如法師)被當低階工人操,歐美國家的宗教師被當成實施道德教育的聖賢來尊重。出於民族性,文明國家將宗教師當成從事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或社會服務的老師(不僅有教堂樂捐,樂捐以外甚至還有大量免稅優惠。信徒也肯將其所得收入提撥一定比例當成教堂稅繳納給國庫再轉交給教堂),華人竟然只期待出家眾集體變成耐操耐磨、工時長、工資低(或零工資)的低階工人吧!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這八個字預言華人在全球民族力上的倒退與失敗。別國推崇文化、道德、價值,華人圈推崇功利、世俗、勞動。唐朝一過,文化或文明成就一路大輸迄今。

只為一念差。

哪一念呢?近代華人聯想到出家眾時往往期待他像工人一樣從事低階勞動,渾然不知在印度時期或唐朝以前的僧眾是古代社會的教育家及道德家,是當時引導時代風潮與社會風氣的高級知識份子、學者、老師。

誰會期待全台灣的教授都不讀書也不教書、不研究、不關心社會、不理會時事、每天自己種菜自己吃、自己餵飽肚皮又沒薪水呢?華人就是這樣期待僧眾,把僧眾從老師改造成工人,反文明,反文化,反道德,反宗教。

好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