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宗教世俗化(十六):近寺欺僧,近廟欺神(俗諺)


居士們私下會問些民間謗三寶的問題,也問好幾年了。

台灣在地人批判台灣佛教道場的理由就與歐美在地人批判歐美教會的理由差不多。誰離宗教總部或重心近就會容易質疑它,愈偏離中心或愈不了解宗教系統行政運作的就盲目歌頌或盲目批判。台灣民間嫉妒寺廟大、地多、富有;歐美民間更直接,狠批教會的銀行系統、金融系統、教產營運……不僅過份富有還變成歐美權貴洗錢管道或被權貴家族把持。

(這也是小僧對台灣民間的批判很少回應的理由。看多了,台灣算客氣,酸民的酸度還遠遠不及歐美民間狠批教廷、教會、教產的用詞激烈、激進、反宗教)

離宗教總部愈近,直接被救濟、被幫助的機會也很大。民間視常態性向民間支出善款(少則數十萬,多則上億)與各種免費服務(例如,正常心理諮商、婚姻諮商、自殺防治懇談一小時可以收費一千至三千元不等,找宗教師免費)的宗教慈善為理所當然。很典型的雙重標準:對龐大付出照單全收、多多益善,對龐大付出所必要的龐大營運成本很有意見。

如果台灣民間要學歐美社福體系也很好。

第一、國家代理徵收教堂稅,所得稅有一定比例轉給教會。同理,所有宗教平等,宮廟寺也都要向民間徵稅。

第二、社會福利體系正常化,政府主導而非宗教團體主導,學習歐美課徵重稅以支應社會福利支出。重稅者,所得稅平均課百分之三十以上。

第三、一如中國人當初逼僧眾放棄乞食傳統而農耕自食一樣(農禪制度在古代曾被炮轟成破戒;民意逼出家眾破戒),民意是否贊成出家眾違背佛制、學教會神職人員從事世俗工作並領世俗薪水?若然,僧眾忙上班俗務,可能就沒空免費聽民眾倒心理垃圾,人民有事就要自費花大錢找心理諮商師、掛精神科。

總之,這一星期看民間點評比較宗教慈善事業時,我笑了。民間真的不太了解歐美的宗教經濟怎麼運作,也不太了解宗教行政系統。既然大家覺得教會系統很棒,那麼,要不要學教廷運作,把台灣劃一大塊地給佛教當「佛廷」並且公開支持佛教教界開銀行、開金庫、印貨幣、以教會身份直接經營世俗事業賺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