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紀念歌】【禮運大同篇】
之一,孔子
台灣人是世界上最了解中國的人,因為,我們這七、八十年以內的學校教育系統都是用「中華民國國家本位」定調國家教育。我們從小到大要默背手畫多少中華民國地圖;要背多少中華民國歷史;還有,要熟記多少歷朝帝王出兵鄰國與世界各國打下的跨洲領土;要背下多少中華民國名人與名著,大家知道嗎?
所謂文化上的「中國」,在政治上其實是種族各不相關、沒有血緣的不同人種、異文化族群去輪流在同一塊土地上爭奪帝位而來;在政治史上並不存在一貫的中國,只有破碎的異族爭權史。好大喜功又好戰的王朝很多,最好戰嗜殺的打出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版圖,而最保守最不行的小帝國起碼也占到東南亞、南亞、東亞、北俄的邊界,在相對穩定的帝國之間充斥各種百家爭權的「破碎帶」,那些數不清的破碎帶裏,最被全世界傳頌的就是「春秋戰國」與「三國」。
中國是好戰的。
中國在滿清以前經常扮演侵略者的角色,出兵侵略各洲各國。
小心。小心我們的基因遺傳,小心中國。
大家不都一路考試,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考那麼多不都在背帝王戰亂史?大家都知道啊。
在中國歷朝如沙的帝王當中,主張「世界大同」理想的孔子就像是沙地上開出的稀世玫瑰。
之二,互相:崇西洋或崇東洋?
我小時候,少數不諳英文、不會日文、精通台語與台灣國語的長輩們愛批評「崇洋」。
由於我的家族長輩絕大多數有很強的外文能力,不是精通日文就是精通英文並且可以在職場上直接跟外國人對話,所以,聽到家族外的老人批評「崇洋」時,我會覺得頗新鮮。原則上,在長輩有外語能力的家庭裏聽不太到「崇洋」那類批評外國的名相。
我的回答是這樣:「如果你排斥西洋文化,那西方人為什麼要喜歡東方文化?你心裏排斥別人的文化,別人為什麼要欣賞你的文化?你討厭所有用英文或其他歐洲語言表達的生活文化,那為什麼歐美等西方人要喜歡用中文表達的東方文化?」
「討厭」與「排斥」的念頭是相對的,會互相感應、加乘、放大。
那就是為什麼長期高調發明「崇洋」兩個字並公開排斥異文化的中文世界沒有辦法讓中文變成全球強勢語言的理由之一。並不是膚色髮色問題,而是因為心理上討厭、排斥異族又公開表達排擠異文化的負面語言,排斥心理招感排斥心理,惡念與惡念相乘放大,所以相對地無法讓全世界喜愛東方文化。討厭西方人的東方人哪能讓西方人喜愛東方人呢?
之三、告別上海
以下純屬個人淺見。我沒當過公司老闆,不過,有幸與各行各業老闆結結緣,對經濟有一點點概念。
我認為,民主國家應該互相力挺民主國家的正常民生經濟秩序,降低關稅壁壘,確保民主國家內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力盡量達到相對「平等」,避免身份「非權貴」亦「非政商世家」的基層百姓被實施高壓專制政體的非民主國家誘惑。
民主制度的魅力在於把貧富、身份、血統、階級、學歷……那些因緣差別盡可能制度化地達成「人權平等」。無論是誰,在民主國家,都不難到7-11以買個小吃、小物、飲料、日用品;無論是誰,都不難也買得起書籍或其他知識載具以求知並改善人生;無論是誰,都可能擁有冰箱、瓦斯爐、廚櫃這些維持基本食物保存進而保持健康並延長壽命的家電或家具。相反的,高關稅的下場是不同成本在賣方、締約方、各盤商、消費端之間的「成本轉嫁談判暨價格動盪」,下場會大幅度改變社會體質:可能會讓一小部分踩在金字塔頂尖的資方大賺,但是也會拉出社會底層的消費力差距與消費級距,且明顯拉大基層百姓的消費能力差異。
換句話說,過份高的關稅的確對少數富人、資方有利,但是,後遺症是必定打擊到基層民生消費力,也就是擴大民主國家內部的貧富差異。擴大貧富差異就會提高階級分別意識與增加社會不滿;一旦人們從生活消費就第一線感知到「經濟力與消費力變得明顯不平等」,那麼,就給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那種相對專制封建但是要窮一起窮、要苦一起苦、要沒人權一起沒人權的體制有了吸走民主國家人口的機會。
當初,上海就是那樣子淪陷的。上海淪陷以前(當身為國家經濟第一把手的政商名流對經濟體制不滿到極點,就會發生政治革命。那也是中華民國赤化並被共產黨分裂成三個國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的重要緣起),發生的大事就是通膨。
老人家的口述歷史(家族史)是那樣:「鈔票跟衛生紙一樣!今天幾千塊買一袋米,明天一、兩萬買一袋米,後天要幾十萬才買一袋米,最後錢變成廢紙!大家都在搶食物、囤糧、搶東西,錢跟紙一樣!」
上海在政治上被赤化以前,金融經濟貨幣秩序先亂。民生消費系統嚴重失序,市場失調,民生物資取得困難,物價高漲、貨幣快速貶值,然後,失望的上海人在絕望裏開始唾罵國民黨並選擇高呼社會主義的共產黨。下場就是從市場秩序的瓦解推展到政治制度的顛覆,終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脫離其母國「中華民國」,誕生了文化中國漫漫幾千年歷史裏唯一一個模仿俄國政體的共產中國。
關鍵是民初的軍閥有高比例都不懂經濟。讓不懂經濟的人有政權、搞政治,弄到民不聊生、經濟秩序崩潰,才讓共產勢力有機可趁、顛覆政府、變更國號、獨立建國、脫離母國中華民國以後模仿蘇聯政體並完全與民主國家切割。
之四、內行人
主張美國將為高關稅面臨「美國推升通膨、美國經濟成長放緩」的鮑爾是行家;經濟內行講行話。主張希望歐美之間建立「跨大西洋零關稅自由貿易區」的馬斯克也是行家;商業內行講行話。民主,民本,自由,普世人權理想,這些民主國家視為「國家靈魂」的民主核心價值都必須有自由經貿市場作為基礎。
「零關稅」基本上是一種「世界大同」的理想:只要是人,無論投胎在哪一洲、哪一國、哪一地,也無論是什麼身份,都能貼近經濟平等地自由選擇商品或服務。
想想看,就是因為世界上有「關稅」存在,所以各洲各國才各有一群「權貴」買得起高關稅商品或高關稅服務,不是嗎?那就是只有每個國家站上金字塔尖端的「超級有錢人」才開得起課徵高關稅的進口車的理由啊!
課徵關稅有利拉大階級級距與貧富差異。
課徵愈高的關稅,我們就愈遠離「世界大同」的美夢。
之五、關乎利益:利益「政要」或利益「眾生」?
庶民觀點會覺得課關稅就是「官與民爭利」:
關稅進哪?進國庫。
拉高關稅才產生的「多餘國庫收入」哪裏來?賣方會轉嫁成本給買方。何謂買方?所有廣義的下游廠商、經銷商、盤商、零售商、…… 乃至消費者,買方是你,買方是我,買方是絕大多數人;廣義的買方包括形形色色的資方與勞方。
直白講,就是大家花更多的錢去買一模一樣的商品或服務,被迫降低消費能力,大家一起多花錢、繞個大彎去養政府的國庫。
然後,很多有「經濟直覺」的百姓會發現課高關稅就是政府跟人民搶錢,繞個大圈圈把錢從百姓手上搶進國庫。
發現「政府搶錢」的老百姓一定上街頭抗議。
哎,表面上講是講關稅,其實就是變相叫各界民間多花冤枉錢一起「納貢」給國庫…… 變成變相地處罰基層百姓。
之六、聽聽澳洲企鵝怎麼談10%的美國關稅
「我們只會在腳上夾一顆蛋當奶爸,課什麼稅?」
「父愛萬萬歲?」
「你有沒有手機?我要打給大美人梅蘭妮亞!」
「為什麼要找她?」
「拜託她跟她的帥哥老公求情。就說,我們企鵝一族只會孵蛋、賣萌、溜冰。賣萌又不賺錢!」
「……對哦,賣萌不賺錢哦!」
「賣萌沒收入,怎麼繳稅???」
大美人梅蘭妮亞啊,美麗佳人,第一夫人,好好溫言軟語跟妳家老公談談,解救全世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