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
此般若中,有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是名寂滅、無量、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壞,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如轉輪聖王降伏諸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愚癡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為樂!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餘涅槃。」隨本願行,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名佛道智慧。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若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諸行皆虛妄不實,或近有過,或遠有過:如不善法近有過罪;善法久後變異時,著者能生憂苦,是遠有過罪。譬如美食、惡食,俱有雜毒。食惡食即時不悅,食美食即時甘悅,久後俱奪命故,二不應食!善、惡諸行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菩薩摩訶薩欲得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佛斷結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為大刀,以無礙智直過故,斷諸結使盡無復遺餘。譬如人有重罪,國王大瞋,誅其七世根本,令無遺餘;佛亦如是,於煩惱重賊,誅拔根本,令無遺餘。以是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慧為少,出世間慧為大。淨慧、雜慧,相慧、無相慧,分別慧、不分別慧,隨法慧、破法慧,為生死慧、為涅槃慧,為自益慧、為益一切眾生慧等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施人、受人、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羅波羅蜜;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息故,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具足禪波羅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雖般若波羅蜜滅諸觀法,而智慧力故,名為無所不能、無所不觀;能如是知,不墮二邊,是為「與般若相應」。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六》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六》
菩薩得諸法實相,入般若波羅蜜,即於般若波羅蜜不見定相,若相應、若不相應,何況見有餘法!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六》
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離二邊、行中道,「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著。所以者何?菩薩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故。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