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菩薩發心:良藥分與親里喻


有人言:是菩薩有種種因緣應發心:或以多諸親屬知識皆不聞、不知、不得是諸法實相,是故今世、後世受諸苦惱;我幸有力,能使是人得離眾苦。譬如人得好良藥,親里知識受諸病苦,云何不與?是故菩薩雖知諸法性無所有,因親里故而發心,利益眾生。

菩薩復作是念:「我雖聞諸法實相,心未深入,未有禪定,智慧未熟,受諸苦惱。」是故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集諸功德,以無所有法作證,自為,亦為他人。

是菩薩復聞大乘深義,住眾生等、法等中,無別異心,可得佛。雖復中人及怨,都無異心。所以者何?是菩薩以畢竟空心,煩惱微薄、怨親平等,作是念:「怨親無定,以因緣故,親或為怨,怨或為親。」以此大因緣,具足忍波羅蜜故,得作佛。由何而得?由忍怨故。是以菩薩視怨如親。譬如欲過嶮道,應當敬重頂戴導師;又如良醫雖賤,為貴者所重。如是思惟、籌量、分別:「中人、怨家,雖於我無用,而是佛道因緣。」是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一種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是故以過去菩薩所行為證。

《大智度論卷八十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