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修行會進步


幾年前,一名很老的阿公居士誤以為他發現了一名「很年輕的比丘尼」,隨後留言一首打油詩,大意是「還俗當親家」云云。網路是公共場所,不是私人房間。老人的留言引起另一名已婚居士的高度緊張-顯然也誤以為他面對的是「很年輕的比丘尼」-馬上去打聽老人的底細,趕緊來質問:「師父,你知道他多老了嗎?」

佛學常識在台灣民間並沒有想像中普及。正統佛法視欲愛色愛為生死輪迴根本、示導諸佛示現出家成道的清淨義理,民間對此知見有基本了解的人口比例並不高(以日常經驗以觀,知道的人非常少)。老人的留言反應出的是很典型的初學者邏輯(誤把尼眾當成宜室宜家的清純小姑娘、媳婦好人選,沒半點出世知見),生活上遇多了就見怪不怪了。

不只台灣,放眼全世界,最普及的信仰並非任何宗教(不論是傳統或創新、古法或自創),而是對於愛、家、繁衍後代的堅固信仰;老人的留言只是誠實反應出此界最普及的民間信仰何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上很少完全沒有信仰的人--全球至少有九成以上的人口都深深相信愛情、家庭、生育等人生教條,一生努力實踐。

修行會進步,人人有機會。從欲界信仰向宗教信仰移動的人口比例在歷史上本來就很有限,有宗教信仰又身體力行者也很稀有;不只稀有,也需要時間與空間去體悟、轉變。諸佛菩薩讚嘆五濁惡世眾生能依法修行者十分稀有難得、如世間蓮出泥不染,正為這個轉變在人間發生的比例很低。

法師都當過居士,也不難知道居士會想什麼;不管一時怎麼打妄想,都是修行路上風光。居士可以出家成為法師,人可以真修實證成佛作祖。不論是誰,修行都有機會進步。

2012/05/08

Natural Muta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GMO


Strolling through Taipei streets on a sunny day is heaven. I took a leisure walk that day, believing walking is Zen as well, and met many different coffee trees in a park.

One of them is a new species born and mutated here in Taiwan. Though all coffee trees are small and cute in my eyes, that one is even more special. Natural food creation is much safer and nicer than GMO after all.

Maybe I should order a cup of coffee and experience the taste of mutation next time? Don’t worry, if drinking tea and eating cookies is a traditional Zen dharma door, sipping coffee and biting non-egg cakes might be another modern creative way leading to enlightenment, too!

識人之明


應菴華和尚住明果,雪堂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雪堂曰:「華姪為人不悅利近名、不先譽後毀、不阿容苟合、不佞色巧言,加以見道明白、去住翛然,衲子中難得。予固重之。」

湛堂曰:「有道德者樂於眾,無道德者樂於身。樂於眾者長,樂於身者亡。」

佛鑑謂龍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或菴曰:「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得一身之榮,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衲子,使後學有師、叢林有主也。」


節錄自《禪林寶訓》

2012/05/07

佛典故事:慈能止戰 Compassion Stops All Wars


唯心所創

國家是人類虛擬發明出來的人間創作。人間萬象當然也是人類虛構業力的集體創作。六道生死乃自性心體虛幻妄想的極致創作;眾生心能創作出什麼,也要對創作物有所承擔。

大國小國

在弗沙佛住世時,曇摩留支王是世界第一強國的國王,一手統理八萬四千小國。他所轄的眾多小國當中有個特別豐樂的迷你小國,由佛弟子波塞奇王領眾。弗沙佛在這個小國家內教化眾生,波塞奇王與群臣非常歡喜,日日專注於供養佛僧,忙到沒時間去朝覲曇摩留支王──不但外交上無消無息,朝貢物料也悉數停擺。

日子久了,最後終於把曇摩留支王惹毛了。他派出使節到訪,特別宣令問罪:「你最近是在搞什麼?今年沒派人來,也沒有送國書說明;你這個當臣子的人忽然反常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起了二心,預備謀反?」

波塞奇王接到大國使節宣達的國令後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一五一十向弗沙佛報告。弗沙佛聽完,安慰波塞奇王:「國王勿慮,只要遣使據實以告,說明佛在國境內必須朝夕承事,不克往覲大王;國內財物悉供佛僧,實在沒有多餘的部分足供朝貢的事實即可。」

波塞奇王依照弗沙佛的指示派出使節向曇摩留支王報告,曇摩留支王不但氣沒消,還更加倍瞋恨,馬上集合眾臣來商議這件大事。天下第一大國的國臣們平常被眾多小國奉承慣巴結了,也十分不滿:「這個波塞奇王簡直太慠慢了,完全不講道理。我們最好出兵攻打他!」天下第一大國的國王正在氣頭上,一聽馬上同意了。

能攻所攻

等到大軍軍臨城下,波塞奇王才後知後覺地發現事態比想像中嚴重,已經來不及了。他向弗沙佛請示後得到的回答是:「別擔心,就去朝見,照前面教你的說法再講一次就好。」波塞奇王馬上召集群臣,親自到國界以國禮迎接對方

曇摩留支王:「你是有了什麼新靠山?怎敢一失常態、大為怠慢,不來朝覲本王?」

波塞奇王:「大王,佛世難值,很難遇到哪!現在佛陀正在小國的國境內教化,臣朝夕忙於侍奉,才會有所疏忽。」

曇摩留支王:「什麼?你還敢狡辯?就算如此,你又憑什麼不來朝貢?」

塞奇王:「佛有整群弟子,稱為「僧眾」。他們有戒德又清淨,是世上最優良的福田。臣全國一切庫藏所有通通用來供養,實在沒有多餘的可以拿出來朝貢大王了……」

曇摩留支王:「且慢,等我也親自見了佛,回頭再問你的罪!」

曇摩留支王和群臣一行人趕到佛所,看見大名頂頂的弗沙佛正被一大群端身靜坐的入定比丘圍繞。其中有一位比丘入了慈心三昧,通身放出金光,遠看像是大火堆一樣。曇摩留支王看見佛身光明顯赫,比日光還明亮;僧眾圍繞著佛身,好比眾星拱月般莊嚴,不禁低頭向佛禮拜問訊

曇摩留支王:「佛陀,請問這位比丘是入哪種定,怎麼這麼亮啊?」

弗沙佛:「這名比丘入的是慈等定。」

曇摩留支王:「真令人欽仰啊……這個慈等定這麼了不起,我日後也會常常修習這種慈心三昧。請佛陀和比丘僧移駕到本王國境內,換本王來供養吧?」瞋恨心消失了。想攻打、屠殺、洩恨的惡念不見了。居士既誠心祈請,佛陀當場也答應了。

人王法王

波塞奇王當場聽見,才放心停戰消災,馬上又心情低落。佛陀答應去天下第一大國應供,令他心懷眷戀,反過來懊惱自己國力不如人,無比愁悵:「哎……假如我是最大的國王的話,佛陀就可以時時常住在我的國境以內……都怪我,我的國家太小,沒有國際實力,連想供佛也不得自在、無法作主!」

波塞奇王:「請問佛陀,普天之下所有國王當中,誰最大?」

弗沙佛:「轉輪王最大。」

波塞奇王:「那小王發願,以我這段時間供養佛僧的功德回向,誓願將來世世常常當轉輪王!」

很久以後,曇摩留支王轉世成為彌勒菩薩,波塞奇王則投胎成祇陀比丘。在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菩薩成佛後,祇陀比丘當場發願,他願在彌勒佛住世時身為大護法轉輪王。釋迦牟尼佛聽到祇陀比丘發這種願,當場立刻反問:「你在長夜輪迴裏貪樂生死,難道不打算出離嗎?」


原典出處:《賢愚經、波婆離品》


-延伸思考向度-

一、大國明明國力權勢樣樣比人強,為何不布施加惠小國,反而處處要求小國定時定量朝貢?這是不是「世間顛倒」、「眾生顛倒」的最佳實例之一?

二、為何入慈心三昧能化解瞋心、息瞋止戰?

三、為何發願當全世界的王中之王「轉輪聖王」反而被佛陀訶責?發願當個大王到底哪裏有問題?

四、在彌勒佛住世弘化時,龍華三會分別有九十三億、九十六億、九十九億的眾生得度。您想親自參與這三場盛會否?

講什麼陸配不陸配:女性化霸凌(十)


「陸配」這個台式名相實在很奇怪

簡單來講,這個名詞特指對於台灣男性的種種文化文明教養、身心人格特質、社會經濟地位、愛情家庭觀念、男尊女卑習氣、……有所了解與認識之後,還大無畏又大無私地勇敢嫁到台灣的偉大大陸女性。

她們解救了為少子化而哀嚎焦慮、為本土女性拒嫁而驚聲尖叫的台灣。我原本以為用於指稱這群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俠骨柔情又堅決果敢的當代奇女子的「陸配」一詞的文化意義應該就像「媽媽」這個名相的社會評價這麼高尚貴重;等到後來對相關制度規範略知一二後,才知道並不是這樣。

為什麼大陸女性嫁來就要定位成「陸配」另眼相待?真奇怪,有很多台灣人的祖先、曾祖父、祖父等親人先後從大陸來台定居成家,從姓氏、籍貫、墓碑、神主牌、牌位、……到出生證明、結婚證書、死亡證明、身份證、家譜等等,全都明明白白寫上大陸各省各地的地名,擺明這一大群男性列祖列宗與家譜傳承主軸是不折不扣的「陸配之家」。

為何早期的「男陸配」能享有崇高又倍受肯定的社會與家族地位,一旦落地生根、家族興旺,後期的子孫竟然對「女陸配」意見一大堆?不只意見多,還貼上「買賣婚姻」之類的標籤講得這麼難聽!早期的男陸配也很多是來開山闢土、戰後遷移的吃苦大隊,大多數也一窮二白,後代子孫還不是一樣恭敬孝順地不得了?

同樣的出身背景卻明顯男尊女卑,表示「陸配」一詞有深刻的性別文化價值評斷。成人的文化歧視與社會貶低,很容易會誤導台灣新生代歧視生出他們的「陸配母親」──這種有違孝道與基本倫常的歧視很要不得。試問有誰敢去回頭質疑自己家族族譜中「男陸配」祖先的通婚事實與家族傳承呢?

2012/05/06

蛋不蛋有關係──台灣糕餅業的轉型故事


居士竭誠請客,拿著試吃用蛋塔:「難得出門,吃點不一樣的?」微笑拒絕,說明不吃有雞蛋成份的蛋塔,建議可以向澳洲進口某些糕餅業專用的替代品,能完全取代雞蛋,也不會造成烘培作品做不出來的災難──這麼專業的資訊是當年某位糕餅業老闆親授的。他為了擴大客戶群、網羅純素消費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從食材上改變,出國詢問、買回台灣與他的大廚共同努力實驗,最後成功地轉型。這一轉,解救了老店的月餅、喜餅、生日蛋糕等傳統糕餅市場,也不用考慮關店。

有遠見的老早就看準市場走向調整事業航道;始終不願改變的就原地不動等著被大環境因緣浪潮吞沒。市場時時刻刻在變動,食品市場更是如此。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消費力道本來就不對等──只有決定停止用嘴巴或鈔票投票,才有辦法以文化力道削弱法人的強勢力量。

就算90%的台灣人接受有雞蛋的蛋塔,也不見得真的都肯買它。從十多年前糕餅店老闆大吐苦水的經驗,早已知道不論加幾顆蛋也救不了市場。身為剩下的少數10%素食人口之一,面對滿坑滿谷的含蛋食品,到死以前都不吃也無所謂──哪怕是免費的也不想吃。就算沒有禽流感,養雞場也是虐雞場。母雞就像是雞族的孕婦,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吃孕婦生下來的東西──哪怕那位不認識的孕婦的身份是一隻台灣母雞也一樣。

2012/05/05

肉,一種文化論述


從肉食改素食,是場身心大革命--自願而徹底,非關他人

永遠的非主流

地球的人類社會以肉食社會為強勢、以肉食人口為相對多數、以肉食市場為強勢食品市場、以肉食為家族營養觀念傳承主力。大環境因緣條件如此,素食者很清楚自己選擇當個少數派的理由何在。面對人類幾千年的「肉食黨獨大」下宣傳的強勢肉食文化論述與各國歷代肉食食譜,大多數自肉食家族、家庭中出生、生活於肉食社會的素食者都知道哪怕堅持茹素一輩子,在地球共業走勢下,到死充其量也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迷你素食非主流派」。

不一樣的路頭

我們這一代,從家庭、學校、社會、到國際,從課本到生活,大家都鼓勵吃肉。吃素又念佛的老阿婆會被大家原諒:「老了,吃素積功德,念佛求往生。」吃素又誦經打坐的大學生待遇不同,通常會被大家公批:「你太迷信了!吃素不營養。宗教是老人的事情,你這麼年輕,又有學歷,怎麼會信佛?」

文化就欠溝通

此生尚未親身體會過純素食生活者,或者曾經嘗試使用肉食論述來勸退素食者的肉食朋友,可能沒有真正體會過這件事的核心要素:文化價值觀。 從強勢肉食文化掙扎出來,自動自發當一個少數中的少數,替千年被邊緣化、被恥笑、被不屑一顧、被輕慢貶低的素食文化說幾句良心話,建立一點點素食文化論述,若能以「文化」作為不同飲食主張之間的對話平台也不錯。

胃也改變腦袋

素食不僅改變體質,更重要的是會改變腦袋。能變更腦神經脈衝以創建新觀點的絕對不只是屁股;人體其他部位也行。

肉,一個文化述語,也是食物政治用語。這個字把有關肉的文化認知限縮到食品、食材、食物、物體、客體,遮掉其他文化論述可能性。發明這個名詞的祖先不一定是名廚,卻必然是個政治天才--肉及所有肉部組構的中文字群,從字形、字釋、字意、字義、到字詞,全部與「死亡」的事實意象及實踐行為完整脫勾。人真正活在肉食圈外了,就像魚出了水,才能客觀看清楚水生活是何等生存文化:以死餵養。

說文解字拆肉

「肉」 及所有肉部組構的中文字群, 分類下來約是這幾種:一、人體組成部分。二、動物組成部分。三、祭品或食品。四、受孕的早期生命。五、姓氏。六、統稱飲食或美食。七、特稱各式種類、外形、調製、用途、……不同的肉食。

假如身為華人學中文,哪怕把肉部大量的字群翻來翻去讀了大半輩子,也不會在文化聯想上去跨部首、跨字群,進而發現「肉部」有它很深的食品政治意涵:它讓人能安心又放心地壓迫、謀殺、利用、吞食、消化其他物種的生命,零罪惡感、零道德負擔、零文化批判、零法律責任,甚至零文化自覺,最後連文明自省也掛零。

肉的素食字典

吃肉的古人造字、編字典,投射出的語言政治就是百分之百肉食主義的政治見解。以下是它故意不呈現、刻意打壓的文化觀點:

一、人體組成部分可細分為活的、老的、病的、死的。這些若被拿來當肉食的話,現代社會稱之為病態、犯法、或野蠻;統稱為「人肉」。

二、動物組成部分也可細分為活的、老的、病的、死的。在現行肉食社會視為百分之百合法,不論快速誅殺、凌虐至死、或化學基改加工,以人力施加種種方法使生物成為屍體後,製屍者、販屍食、屍體加工者、買屍者、食屍者一律無罪免責,因為大家都這樣。據說人天經地義自古就是一路吃屍體吃來的。

三、祭品或食品也有文化脈絡。古人從祭活人、祭死人、祭活體動物、再到近代祭死屍動物,不能不說有飲食政治文明的變遷在背後主導祭祀用品的改革。近代不少人以純素食造型動物(豆類、果凍等為材質)來拓展新的祭拜牲禮選擇。

四、受孕的早期生命,泛指一切生物體的早期態樣。經由精密的政治切割,「墮」、「死」、「屍」、「殺」、「亡」這些字眼都沒放進「肉」部。凡揭露「肉品即死屍」的簡單事實的文化論述一律排除在外。疑此為嬰幼兒或動物幼兒也被人類社會當成肉品食用的文化背景成因之一。

五、姓氏。你可以自由選擇姓各式各樣的肉。

六、統稱飲食或美食。稱之為「肉食霸權」或許太激烈了;且說為強勢即可。

七、特稱各式種類、外形、調製、用途、……不同的肉食。簡單來說,就是形容並表述各類物種屍體的不同態樣、屍體外觀種類、屍體處理辦法、屍體加味加工制程、屍體的社會意義及社會功能。

雜食肉食素食

地球公民光透過兩件事就可以全球投票,一人一票、平等平等,天天投票。

第一件事:張口吃,用吃什麼進胃裏來投票。全球大文化、大文明走向是人人有責,會開口吃、等消化完又會拉屎的人人都有份。

第二件事:伸手買,用光錢在什麼食物上來投票。全球生死大事紀與物種滅絕也一樣人人有責,會花錢買、等買完要背共業的人人都有份。

票怎麼投,食品政治方向球就怎麼轉。等我們集體往生後,再留一部素食文化史給子孫去填寫、批判、文創、考古、研究、調查、比較、討論、分析、評論--這麼偉大的事情,小僧個人倒是無才無能勝任。

橫豎總是堆屎

小僧頭腦很簡單: 橫豎總是堆屎,怎麼拉也不會拉出黃金;與其拉屍體還不如拉蔬菜! 

2012/05/04

台灣酒的實例考古題



「酒駕」激發對酒品廣告的反省,只突顯二者之能所對立關係:能銷售之辣妹與所誇大之酒廣告。小僧想補充的是幾個跨域實例活用題--台灣酒與把妹倒妹、契約詐欺、稅金、社會成本會計帳之間的因果關係。

辣妹與酒的因果關係

酒,在青少年到老年這四五十年以上的時間,被廣泛應用於「把妹放倒」這個性行為強迫功能。青少年圈、成人各類兄弟間對於如何把妹灌醉、放倒、成事後再向眾哥兒們追牛皮的事,是很公開的集體次文化。這種酒國次文化當然是大量性犯罪的溫床。

「妹」在身理上不只限於女性。實務上,「辣」更不是重點,故意運用酒品使妹方無力反抗、意志力與判斷力下降、達到強迫/半強迫/非自願/頭腦不清醒/事後會後悔的性行為,才是重點。

契約詐欺與酒國文化的因果關係

商場上把人灌醉再半推半就簽約也很常見。這種酒意下談出來的契約,事實上很多都沒有法律效力,民間以酒力詐欺或哄騙對手簽約的事很多。民間愛勸酒、愛應酬,慣於拿酒來迷掉生意對手的理智,或直接當成酒色招待手法--早期連公務員間也很興盛,酒女舞女等等中意了會成為包養情婦。酒國文化不但出奸商,還出政界醜聞;若二者效果勾結相乘,惡業也造更大。

稅金與酒品企業的因果關係

酒商獨賺暴利,社會成本九成以上都丟給官方、民間去背共業。為了酒引發的相關犯罪、家暴、健康損害等多層次社會問題,全民要納大筆稅金去支付司法/犯罪/社會安全/社會工作/醫療體系/離婚/弱勢兒少等等龐大社會成本。在諸多成本中,人命是最難量化的一種:生命無價。

酒業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因果關係

試問酒商/酒業會計報表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問:在「成本」這一大欄裏,「酒駕被害亡者」一條命成本粗估多少錢?「酒姦被害人」一生身心理創傷共值多少成本?「因酗酒而離婚失敗的家庭」一戶又構成多少成本?全民為「酒禍」支付的總體稅金(也就是國庫開銷)在每個會計年度該核計多少才正確?

第二問:憑什麼這些高昂成本要全社會替你背?你只負責賺大錢?


2012/05/03

Google Translation Function


Dear Readers,

Please use this new tool to translate any Chinese or English posts here into 50 different languages, click on the button and choose your favorite language from the menu and give it a try, hope you'll enjoy it!

Zen Happiness & Blissful Peace

Cloud Water

台灣酒的故事


A 年輕時原生家庭有大問題,輟學工作。學歷太低看不到職涯前景,以菸酒泡麵度日,偶也在八大行業兼兼差。酒喝幾年下來,比吃飯還重要----從慢性胃病、急性胃炎、到反覆發作胃穿孔住院,三十歲以前的工作辛苦錢大量花在酒上,沒有用在求學或轉行。
就算這樣,A 自嘲搞不好哪天胃癌掛掉,酒照喝。一大群失意的年輕人飆車飆酒度日,女朋友交換來交換去,整群兄弟互為前任。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一個月四、五萬的薪水,可以用來天天喝酒過日子,平均一夜喝掉幾千塊。錢好賺?在酒色上三兩下就空了。

台酒一瓶四五百到一兩千是普通,一手台啤才一兩百;洋酒好點的三四千到幾萬。民間有大量勞動收入通過「酒」這個癮品大量回流給法人財團,比用老鼠會吸金還賺。

A 這樣度日,講他沒有長壽的打算。一個不想活過三十歲的人下意識用菸酒麻木生活知覺。整群兄弟長期用菸酒來定義青少年到中年的生活基調,直到其中一個哥兒的哥兒的長腿美女友車禍撞斷腿、為保命腿又截肢為止,才開始有一點點不一樣的想法:「我們老了,日子不能再這樣子混下去。」

如果有機會親眼看看酒精怎麼吸乾台灣年輕生命力、耗竭他們的人生、抽乾他們的勞動收入的話,倒也不難體會台灣骨子裏是個自殺型的社會:

老一代靠菸酒事業賺暴利吸金,自戕自家新生代;不分領子是什麼顏色,在酒國裏死得一樣難看。毒品更不用講,同樣是老一代開路,找小孩銷售,打進兒少圈、校園去謀利。賭博業與毒品的關係如銅板正反兩面,更是買一送一。

為了錢,老生代親下毒手要新生代的命:人命、職涯命、法身慧命三條通死,一代逼死一代,自族自害。看幾十年下來,生離死別的事多滄桑。以至於後來聽到「愛台灣」這三個字時我幾乎難以置信--這三個中文字好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