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31

不殺生戒:生存的疆界


「殺有什麼不對?」少年犯問。

「你沒有罪惡感?」成人問。

「人不也為了吃而殺?」少年犯再問。

「那不一樣。為食物和為快感而殺不同。」成人講得理所當然。

「那有什麼不一樣?一樣死啊!」少年犯冷笑。

少年犯殺過人。在他的價值系統裏,殺豬羊雞牛來吃跟出於私理由殺人一樣正當:為了生存。「生存」這兩個字相當曖昧,沒有明確定義與評判尺度(就像決心修行的比丘以女色為患,無法修行的飢男卻主張沒有女人會死)。對不同人而言,生存需求也南轅北轍。

少年犯絲毫不避諱他的價值觀(特別是殺人立場),於是從醫療機構到檢調單位到承辦律師全體同意他屬於有危險性的重度精神異常者。他不在乎成人的立場;他覺得他們跟他並沒有不一樣。無差別地殺死動物煮熟下肚跟無差別地宰掉幾個人有什麼不一樣?

反社會人格有另一種詮釋向度:他並非完全拒絕社會化或無法成功順利社會化,相反的,而是「過度社會化」,將人類社會運作出來的負面獸性遊戲規則發揮到極致,逼近動物本能核心。別人放縱屠殺的動物本能只到廚房活宰動物及烹屍而食;到此為止,不踩紅線。少年犯從肉食社會明允默許的普遍殺生文化得到靈感與啟發,進一步殺人。對少年犯而言,全社會本來就公開屠殺大量動物。生活感知令他的邏輯推論簡單直接到順理成章起來:殺沒有不對。大家都在殺。

人類的肉食文化的確留下這樣的文化伏筆:看似隱喻實為明示的屠殺許可。人類社會不止允許屠殺,而且是全球長幼相承,老生代親自教導新生代殺生。為了生存嗎?事實是人可以不靠葷食維生。肉食並非人類求生所必需,它不是「必要」,而是「想要」。肉食對人類生理機能而言並非絕對必要的生命必需品,那麼,剩下的核心理由就是人類的心理需求了:殺之欲──故意剝奪其他生命的毀滅欲。人體沒有肉食本來就可以存活,但是,心理上有屠殺欲需要透過殺生來滿足。

在肉食社會出生長大的每一個人對殺人犯的心理狀態理當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與動物屠宰行為高度類似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生活在肉食社會的確相當有風險。肉食社會允許人類屠殺動物的同時,全球學術界菁英都一致肯定人類本身在分類上也屬於一種動物呢……

2014/08/29

文學腹瀉症候群


勉強讀《說唐》這部不太出色、乏人問津的清代歷史小說創作,初初是因為作者將時空背景設定在隋末唐初,有不少與佛教、道教、民俗信仰文化相關的場地及人物設定。

原本還認真挑出幾項重點做筆記,準備好好評述一番,指出作者對佛教充滿誤判誤寫,具有種種不當描述。例如,高官投宿佛寺、寺方替官太太接生便罷(古代醫療體系不發達,為護生救命而緊急接生也許還勉強說得過去);可是把住持和尚寫成會替書生與姑娘拉媒結親的媒公就著實太離譜了!

作者交待完複雜的家族人脈(或裙帶血緣)後正式進入正題,變成回回段段有人死、打打殺殺戰不完的武打血腥書寫。不是從歷史取材?是歷史。中國帝王史說穿了就是謀殺戰亂史、獸性統治。好吧,依舊忍耐讀下去,就改為談論不殺生戒與國家體制的關係,如何?

閱讀,思惟,筆記,直到天天拉肚子為止。拉肚子?

年輕時讀過不少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的寫作功力一般而言遠勝《說唐》,可讀性高。武俠小說的死亡人數不多,至少比參照正史而寫、動不動就每回死上幾十百萬軍民的《說唐》好得多。讀《說唐》就像重溫中國歷史:帝王將相屠殺史。

吃素後很少腹瀉或鬧胃腸病的我直覺上認定不必就醫,應是心因性腹瀉。小說不是現實,抱著研究古人的宗教觀、歷史觀的出發點而閱讀,怎麼會嚴重到造成心因性腹瀉?主因是這部小說除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庸俗對話與比不上武俠小說的平庸戰鬥描寫以外,題材大多取材自正史:以虛擬小說文創重現真實發生過的中國大屠殺式戰爭。

潛意識上,八識田忙著比對歷史課背過的史料。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隋唐時代事實上是幾百年由犯下血親謀殺罪的殺人犯們一手建立、主導、統治的血腥王朝。王室內部連父子、手足、夫妻、君臣都互相謀殺,會怎麼對待平民百姓可想而知。連血親家屬都能殺的人對民眾會好到哪裏去?為何後世子孫要不斷歌頌、讚美、推崇造下地獄無間殺業的血腥時代?為何愚痴到擁立冷血殺人魔為王?

作者透過唐朝幾條帶編號的好漢的嘴,評價隋煬帝是「殺父兄奪帝位、好玩樂又奴役百姓的大暴君」。暴君?我邊讀邊苦笑。李世民難道不是?武則天難道不是?為了權力,為了政治運作,為了功名利害,他們全殺過人。他們都殺過很多人;殺人無數換來榮華富貴,一生沒被審判定罪過,死後還美名流芳迄今,受子孫崇拜。崇拜中國皇室等於是崇拜具備皇帝身份的惡性殺人犯的意思。

腹瀉近一週後,在李世民以皇子身份被補入獄與殺父兄順利登基之間的時點,愈拉愈嚴重,頻率也愈來愈高。殺人兇手當皇帝;造下無間地獄業可以當皇帝!殺父殺母殺兄弟又屠殺廣大平民百姓可以備受愛戴當皇帝!小說除了加油添醋的少數對白與少數虛構人物以外,史料倒是幾乎全盤照抄。這種祖先,這種出身,這種野蠻民族--不行,再下去會拉到昏天暗地沒完沒了,會出亂子。

不讀了。放下不讀了。

血寫成的正史沒有光榮,只有羞恥。

不讀《說唐》才短短一兩天,腹瀉就好了。

各國公民若認真閱讀各國正史,應可放下各族民族驕傲或種族歧視吧?全球都是殺人犯、大屠殺犯、血腥王朝的後代,驕傲什麼呢?

佛典故事:我的亡妻 My Deceased Wife


「我回來了!」美麗的她深情地注視著丈夫。

「我太太已經往生很久了!妳是誰?我不認識妳!」哪來的美女?

「是我啊!我是你太太!」她用力深呼吸,努力不讓淚水掉下來。

「我太太已經死很久了!就在這裏──」滿臉哀傷的他伸手指向客廰角落。

「我……我沒死!我回來了!」她終於忍不住放聲哭出來。

「妳到底是哪來的騙子?我不相信!死人哪有可能復活?」他瞪著她,開始生氣。

「嗚,你這個大笨蛋!為什麼你不相信我呢?」淚水猛掉的她詞窮了。

這場閃電婚姻初初開始並沒有長遠深厚的交往基礎,求婚理由只是他強烈著迷上她的美色,表態非她莫娶。她嫁過門才發現身體靠近、心理疏遠的婚姻令人難以忍受。她很快便厭倦這種夫妻關係,私底下在外面另找情人外遇。

她以為外遇對象是人生難得的真愛,決心離開丈夫與情人私奔,卻不希望姦情曝光。出走以前,她與熟識的歐巴桑私下商量:「我離家出走以後,拜託妳找個年紀跟我不相上下的女屍,抬到我家客廰放著。他是個沒大腦的人,妳只要告訴他我突然猝死,無法急救,他一定會相信!」

發現屍體那天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

歐巴桑坐在客廳裏等他回家。他才進門,對方就面無表情地告訴他:「她死了。你太太死了。」他衝上前一看,確認她已經完全沒有生命跡象,再也沒有半絲起死回生的希望,當場伏屍哀嚎痛哭。傷心欲絕的他隔天將屍體火化後收拾骨灰,再慎重地用錦囊把骨灰包好,日日夜夜收在懷裏珍藏,當成畢生永誌不忘的紀念。

那是一場奠定在肉體吸引力的膚淺婚姻。

他的愛情從她被宣告死亡以後才轉趨濃烈。

她的愛情從正式離開他以後才漸漸被發現。

無比思念丈夫的她十分後悔,回心轉意,但是一切都太晚了……


原典出處:《百喻經 婦詐稱死喻》


-無明筆記-

不論是理念、理論、論述、觀點、知見,人往往先入為主,心理上一旦認定為真實就很難改變或覺醒。相信詐死騙局的人很難接受亡者尚存的事實;信奉邪教的人也很難改信正教。

2014/08/27

佛典故事:盲 Blindness


身為男眾,他以為天經地義就應該至少擁有兩個女人。古人不都這樣?祖先一向這樣!他先後結兩次婚,總共娶了兩個太太。雖然妻妾成群的私生活相當符合時代風俗與文化慣例,卻敵不過人性──身為丈夫的本極不願讓其他男人沾惹妻室,身為太座的獨占心態也完全一樣!

每當夜晚來臨時,不論他決定與誰同房,另一個獨守空房的女人就發火。他擺不平她們,只好夜夜夾睡在她們中間,三人同床。他竭盡全力保持這種畸型的三角關係,苦撐到雨季。大雨下了,屋頂漏水,髒水污泥不斷向下直墮他的雙眼,他卻連翻身躲雨也不敢,一動也不動地僵在她們兩人中間,熬到天亮。

天大亮,他卻看不到光。只為兩個女人,不惜犧牲一切也要拼死保住一屋二妻的豔福人生,換來他終身兩眼失明。


原典出處:《百喻經 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


-無明筆記-

世間福報不離價值判斷與主觀心理認知,是福是禍端視個人評價。親近女色、邪友、惡人,造作種種惡業,深植墮三惡道與重覆生死輪迴的惡因,對凡夫而言,在毫無智慧心辨別的前提下,通常還自己沾沾自喜地以為是福報。

為女色失明值得嗎?

為追逐欲望而犧牲生命健康真的值得嗎?

2014/08/25

佛典故事:「速」食藝術 “Fast” Food Art


北方人搬到南方定居,就近娶個嬌妻。新婚蜜月期還沒過完,新娘就發現丈夫怪怪的。她每次才一端出飯菜,也不等她坐定開動,他就十萬火急地狼吞虎嚥吃個精光,哪怕燙到舌頭也不管。

「親愛的,雖然你是外地人,我們住家附近向來平安,沒發生過盜賊搶劫奪物之類的犯罪。你怎麼每次吃飯都這麼緊張,到底在急什麼?」對方天天如此、餐餐這樣,令她不禁心生懷疑。

「寶貝兒,當然有原因!這是天大的上好秘密,不能告訴妳!」丈夫一臉得意洋洋。

「這麼神秘?到底是什麼?」她追問。

「不能講。」他說。

「快講啦,拜託告訴我,好不好?」她使出渾身解數,死纏著丈夫求他爆料。

兩人僵持大半天,丈夫受不了,終於招了。

「我是北方人。我家祖父一輩子吃東西都很快,我樣樣學他,也模仿他吃飯的方法,打算這樣過一輩子,到死為止!你看看,我吃飯有多麼快呀!」他驕傲地公佈答案。

「……」這次換她無言以對,哭笑不得。什麼不好學學這個?一點判斷力也沒有,只要是長輩做過的事情全都百分之百值得學習嗎?


原典出處:《百喻經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無明筆記-

「因為祖先這樣」或「古人一向這樣」或「長輩全都這樣」究竟是立身處世的絕對道德標準還是懶得深入思考判斷而隨便找來塘塞的常見藉口?

2014/08/22

年輕人的毒品迷思


年輕人對毒品充滿正面肯定態度,有三大主要成因:

一、年輕人不夠老,容易被主導毒品事業、以青壯老年為主力的毒販大咖在社會上散播的毒品迷思(或公關宣傳說法)所騙。前幾個世紀的不肖祖先也用相同的手法哄騙年輕人吸菸上癮,製造大量死於菸癮的冤魂。香菸騙局在肺癌時代騙不下去了,現在改騙大麻。

二、不僅台灣,全球的教育系統往往視醫學知識為艱深的上位階專業知識,有大量疾病常識不但沒有簡化為常識、提前在國民教育階段教授,反而後推到高中、專科、醫學院、研究所等少數菁英教育學程。也就是說,毒品對健康的嚴重危害有很多年輕人都不曉得。

這並非危言聳聽。小僧有個多年失聯的女性長輩,再見面時她已是老年人。她有幾十年的吸毒勒戒史,進進出出勒戒所也戒不掉,只好用吸菸解癮,每天抽好幾包。各類毒品損傷她的腦神經,她成為一輩子治不好的精神病患。家人知道她會有幻聽、幻想、幻覺。那次重逢令出家多年的小僧百感交集,在blog上為她寫了篇文章。她那一臉迷茫出神的表情與失焦的眼神令我完全沒把握她能記得我是誰。

大家不妨發問卷問兒童、少年、青年等容易被騙去吸毒的年輕人圈子,問問看他們知不知道吸毒能吸出精神病?知不知道酒精、香菸、各級毒品都一樣會損傷腦神經,沒自殺而存活的吸毒者在吸毒後期有相當比例會發展成終身治不好的精神病患?

三、年輕人的生活圈以大量年輕人為主,對中老年人的圈子相對陌生,也很少跑醫院或火葬場去第一線體會老病死的真相。年輕人的世界充滿對世界美好想像的包裝:青春、肉體、五欲、享樂,往往把人生中晚期諸般折磨刻意排除在他們的人生認知以外。

吸毒者在中老年後的人生為何?有多少吸毒者從事犯罪或自殺或得精神疾病?年輕人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資訊!中老年人有高比例並不希望年輕人太早知道life is suffering,很多事情都不教。

也就是說,中老年人就跟當年佛陀的父王一樣,為哄騙新生代而打造出世界人生五欲美好的華麗幻想王宮,刻意不讓年輕人明白人生受苦的真相。既然刻意保持年輕人的無知,故意讓年輕人對人生有不實的美好幻想,有資格怪年輕人對毒品也一樣充滿正面肯定嗎?

我認為「發現台灣」系列的紀錄片宜發揚光大,也納入拍人生百態。例如,拍吸毒者或吸毒者的家人或死於吸毒的亡者,由他們第一線現身說法(屍體的沉默也是一種有力表達),告訴年輕人吸毒的真相。

2014/08/21

佛典故事:The Bullied 霸凌受害者


他被霸凌卻不躲不逃。禿頭的他不知道哪裏招惹了對方,狠狠拿梨子打他的頭,打到頭破血流還不罷休。他默默忍受,一直站在原地挨打,直到對方滿意收手離開為止。

「老天爺!他把你打成這樣,你怎麼不跑?還一直站著被打?」路人問。

「因為他笨!他很驕傲,自恃他有蠻力就欺負我,可是半點智慧都沒有!那個大笨蛋!他看到我禿頭,竟然不知道我是活人,誤把我當成石頭,才會拿梨子拼命打我!」他摸摸傷口,忍痛回答。

「哎喲,你還有資格怪他笨?笨的是你啊,你怎麼還罵他?你要是真的很有智慧、不愚癡的話,怎麼還會留在原地被他打到頭破血流?你怎麼不趁早逃跑呢?」路人滿心同情,不禁搖頭苦笑。


原典出處:《百喻經 以梨打頭破喻》


-無明筆記-

面對生命危害時,生物典型反應有兩大方向:面對攻擊或逃避躲藏。一般人以為不評估實力就面對攻擊就算勇夫,有自知之明而逃避躲藏必是弱者;從生命的角度看並非如此。從生命的角度以觀,平安地生存才是勝利。

惡性眾生起大無明、全無自制力又惡意傷人時,沒有辦法處理的人要懂得修遠離行,主動離開惡緣,不給對方造殺生惡業的因緣機會。這並不代表放縱惡性眾生,而是把對方留給有實力、有能力、有方法應付的人面對、處理、解決。

2014/08/19

從香菸推銷術看大麻


世界上有很多支持大麻的資訊與說法,我認為全是胡扯。我的家族從大陸時代起當了至少百年以上的菸毒受害者,代代相信菸商在民間推廣香菸的各類鬼話,代代男丁不滿十歲就學抽菸,長輩帶晚輩抽,女眾也鼓勵男眾抽。大陸人相信「香菸可以治氣喘」這種鬼話,民間相信抽菸是好事,結果抽出我們這個幾百年沒健康過的氣喘家族,家人高達八九成有呼吸系統方面的大小疾病。

香菸被公認有害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相關癌症大興以後。在我的童年時代及更早以前,菸商在兩岸民間散播有利香菸的各類說法,就像現在很多想靠大麻賺錢的人買有利的醫學報告或其他調查統計數據一樣。

大麻的公關行銷手法與當年的香菸一樣,都是先騙民間,說它利大於弊。先騙先賺,反正就像香菸被踢爆致癌殺人也拖了幾百年以上,等到後代子孫追查出大麻的嚴重問題時,現在大賺大麻錢的人早就死亡,無從究責。

哎,年輕人,怎麼犯傻呢?

我們的祖先就被騙過香菸是好東西啊,被騙上幾百年之久,醫界才終於衝破政商勾結體制說實話,告訴人民香菸力足致癌殺人。

一模一樣的公關欺騙手法,一模一樣從人生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圈子開始騙,一模一樣販賣無法充飢止渴的毒物來奴化、奴役、控制、支配大量年輕人,怎麼年輕人這麼容易上當?

2014/08/16

僧伽待用餐


今夏蔬果俱貴,沒有豐收大出,卻一路保持逼近颱風價的行情。泡麵吃久了,難得步入素食自助餐店就像上五星級大飯店。

老闆娘笑稱:「不用啦,師父!」

店家供僧?我有點驚訝。台灣半世紀以來在民間營造出寺產富可敵國、金碧輝煌的富僧形象(與印度時期的僧伽苦行形象完全相反)。我也被年輕居士纏住推銷整套十幾二十萬的精裝叢書或其他奢侈藝術品,再被對方大聲炮轟「台灣的出家人都很有錢啊」之類的話而苦笑不已。民間搞不清楚寺產並不屬於每個僧眾,而是誰登記誰擁有,誰擁有誰支配,誰支配誰能用,經常產生誤解。民間不知道寺產是少數人所有,常常誤會「每個出家人都是有錢人」才會拉住出家眾當成金主推銷各類奢侈品。

這世界上貧僧是多數,富僧很少。

懂得發起僧伽待用餐活動的發心居士必是老修行人,知道個中真相吧?

不殺生戒:情何必殺?


現代人情殺事件很多,不斷增加。我認為那與全球性解放、性開放風氣有關。現代人淫欲關係相對隨興(或隨便),反而讓有心理滿足感、人生歸屬感、生涯展望感的戀愛、同居、伴侶、配偶關係顯得更稀有珍貴,讓人更渴望能掌控這種「附有心理意義或感情價值的愛欲關係」--由於這類感情或關係在現代社會很難找,也很難建立,出於我執我所而想占有或不願失去的人口便爆增。

由愛生恨當然是因為我執受創。

對不是自己一人可以控制的愛欲關係生起強烈的控制欲是因為深層的恐懼。怕失去,不想失去,一但確認失去就喪失理智,愛沒了,全變質為恨;無法共享人生(精確來說,是指對方再也不願意配合我的我執)竟然寧願對方死亡。

佛典故事《蕩婦事件》描寫的正是這類心理。唯一不同的是,蕩婦的殺夫動機在於渴望自主控制她的淫欲生活,不希望被婚姻拘束。從她的角度而言,她渴求與其他情夫間的不當邪淫關係,視丈夫為障礙、仇敵。

實施情殺的人不了解自己。

若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最愛的對象是我執,執取愛情是為了找對象來成全、配合、迎合自己的我執需要,不但不會實施情殺,相反的,若看破這點,日後連女色、男色都可以全部不要。